格雷森棉尾兔

格雷森棉尾兔

格雷森棉尾兔(學名:Sylvilagus graysoni):兔科、棉尾兔屬的一種哺乳動物。總體長48厘米,尾長32-55毫米;耳長52-60毫米。是一種耳朵相對較短的中型到大型兔子。背部呈紅色,頸背和臀部顏色最明亮。從側面看,它們呈淡紅色,腹部呈白色,喉嚨處有褐色的斑塊。

自然棲息地是亞熱帶或熱帶的乾燥森林。該物種性格非常溫順,是種子傳播者,也是本地食肉動物的獵物。格雷森棉尾兔是墨西哥納亞里特州特雷斯馬里亞斯群島的特有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雷森棉尾兔
  • 拉丁學名:Sylvilagus graysoni
  • 別名:島林兔、納亞里特棉尾兔、瑪麗亞斯群島棉尾兔
  • 外文名:英文 Tres Marias Cottontail
    西班牙文 Conejo De Las Isles María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兔形目
  • 兔科
  • 棉尾兔屬
  • :格雷森棉尾兔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真獸亞綱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J.A. Allen, 1877)
  • 保護級別:瀕危(EN)IUCN標準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格雷森棉尾兔的核型是2n=42和FN=78。常染色體補體包括15對中到小的中心著絲粒和亞中心著絲粒染色體和5對小的近端著絲粒或近端著絲粒染色體。X染色體是一個小的遠心或亞遠心,其中因為Y是一個小的近心中心。

形態特徵

格雷森棉尾兔總長度為48厘米。尾長32-55毫米;後足長,90-95毫米;耳長52-60毫米。是一種耳朵相對較短的中型到大型兔子。這些兔子的背部呈紅色,頸背和臀部最亮。從側面看,它們呈淡紅色,腹部呈白色,喉嚨處的褐色的斑塊。頭骨也是中等大小,具有長口吻、長縱裂和長切牙孔。上頜牙列相對較短,基枕骨狹窄。後延伸的眶上突與腦殼貫穿始終。它們的大部分體長與濕地棉尾兔(S.palustris)相同。
該物種在形態上很像墨西哥棉尾兔,不同之處在於具有明顯更深的下頜骨、更大的頸動脈孔寬度和更大的頭骨。與墨西哥棉尾兔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耳朵明顯較短,其長度為52-60毫米,而墨西哥棉尾兔的耳朵長度為60-74毫米。此外,格雷森棉尾兔在上半身、側面和腿上更偏紅。在顱骨上,格雷森棉尾兔的主要區別在於鼻骨短得多和窄得多。頭骨更細長,尤其是在吻側區域。
齒式:i 2/1,c 0/0,p 3/2,m 3/3,共28顆。

棲息環境

該物種所在的特雷斯瑪麗亞斯群島比大陸更乾旱,年降水量小於630毫米,其中大部分落在在夏天——經常有來自東南方的猛烈風暴中。溫度適中,月平均溫度為20.3℃,1月、2月至7月和8月的28.1°C。由此產生的棲息地是熱帶乾燥的落葉林和潮濕的森林。格雷森棉尾兔似乎棲息在完整的林地和次生林演替的地區,例如荒蕪的牧場和田野,儘管它們在森林地區的數量可能較少。在聖·華尼托島(San Juanito),該物種在荊棘叢生境中表現特別好。棲息於從海平面到海拔350米的高差之間。

生活習性

該物種性格非常溫順,在夜晚受到驚嚇時,或雄兔要進行打鬥時,會將後足壓在地上。它也像其他兔子一樣很少發出叫聲。單獨活動,善跳躍,奔跑迅速。雌性打洞做窩。夏天吃青草和苜蓿,冬天以樹皮、樹芽、嫩枝為食。
是種子傳播者,也是本地食肉動物的獵物。在當地只有三個捕食者——特雷斯瑪麗亞浣熊(Procyon lotor insularis),普通浣熊的一個亞種,以及兩種猛禽:紅尾鵟鳳頭巨隼

分布範圍

分布僅限於納亞里特的特雷斯瑪麗亞斯群島,距墨西哥西海岸100千米。納亞里特的特雷斯瑪麗亞斯群島的四個島嶼上。指名亞種原產於馬德雷島(María Madre),面積145.3平方千米、瑪格達萊娜島(María Magdalena),70.4平方千米和克萊奧法斯島(María Cleofas),19.8平方千米。亞種“S.g.badistes”生活在聖胡安尼托島(San Juanito Island),9.1平方千米。四島總面積245平方千米;其占有面積(AOO)小於200平方千米,其發生範圍(EOO)為1,015平方千米。該物種的記錄範圍從海平面到海拔350米。
格雷森棉尾兔
格雷森棉尾兔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雄兔在草原和山野瘋狂地表演著追逐遊戲,它們打鬥不已。當一隻雄兔試圖獨享一隻雌兔的性交配權時,另一隻雄兔不失時機地追了過來,兩隻雄兔開始了角逐,雌兔在一旁冷冷地觀戰,它清楚自己作為戰勝一方的戰利品,好事正在前邊等著。
繁殖巢穴一般是選擇被放棄的獾或草原土撥鼠的洞穴,或者就在灌木之下。在40天妊娠期後出生,每次產1-6個幼崽。小兔18天以後斷奶。雌兔負擔養育幼兔8個月。每年可能產生2-3次。

亞種分化

格雷森棉尾兔(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格雷森棉尾兔聖胡安尼托島亞種
Sylvilagus graysoni badistes
Diersing and Wilson, 1980
2
格雷森棉尾兔指名亞種
Sylvilagus graysoni graysoni
(J. A. Allen, 1877)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格雷森棉尾兔的數量正在下降(Cervantes 1997年)。1897年,據報導該物種在聖胡安尼托島、瑪麗亞馬德雷島和瑪麗亞馬格達萊納群島的部分地區數量豐富(Nelson 1897年,Ramirez-Silva 2005年)。1978年3月的一次探險在所有四個島嶼上都找到了格雷森棉尾兔,但注意到它們只在無人居住的聖胡安尼托島上大量存在(Wilson 1991年)。然而,1987年牛津大學的一次探險並沒有在其他幾個島嶼上發現任何該物種的活動證據。
棲息地破壞可能是格雷森棉尾兔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Maria Cleofas和San Juanito等無人居住的島嶼上的數量曾經更為豐富,但Maria Cleofas已被剝奪了大約一半的原生植被以開拓為人類準備定居(Chapman和Ceballos 199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