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王,中國古代二等王爵,東平郡王爵。歷朝可考者60人,其中著名者有安祿山、朱溫、朱能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平郡王
- 王爵:第二等
晉朝,南朝,劉休倩,劉子嗣,劉智井,蕭岌,北朝,苻崇,拓跋翰,拓跋道符,元匡,元略,陸俟,陸馛,陸麗,高儼,高恪,唐朝,李韶,李續,蕭闍提,安祿山,朱溫,五代,房知溫,張全義,范延光,王建立,楊光遠,宋朝,趙允弼,趙德文,趙承顯,趙承乾,劉安成,王則,遼國,蕭排押,蕭韓寧,蕭孝穆,蕭朵魯不,金國,卓翼,王義深,把胡魯,徒單克寧,元朝,速渾察,霸都魯,安童,兀都帶,拜住,不忽木,明朝,
晉朝
司馬楙
司馬楙初仕曹魏,擔任參相國軍事,封樂陵亭侯。西晉建立後,封東平王,歷任散騎常侍、尚書、大鴻臚、侍中、撫軍大將軍。
光熙元年(307年),晉懷帝司馬熾即位後,改封司馬楙為竟陵王,授任光祿大夫。
永嘉五年(311年),漢趙軍隊攻陷洛陽,司馬楙被亂兵殺害。
南朝
劉休倩
劉子嗣
大明七年(463)出生,出繼給東平沖王劉休倩。劉休倩母親顏氏性格嚴酷,宋明帝允許謝昭容索回。泰始二年(466年)十月賜死,時年四歲。
劉智井
劉智井(?-470年9月5日),宋明帝劉彧第五子,母為鄭修容。
470年7月20日,劉智井出繼東平沖王劉休倩。470年9月5日,劉智井去世。
蕭岌
北朝
苻崇
太元十九年(394年),其父苻登東征後秦,苻崇奉命守衛胡空堡。同年四月,苻崇聽聞苻登戰敗後出逃。六月,苻登被殺,苻崇逃奔湟中即位,改元延初。十月,苻崇遭西秦武元王乞伏乾歸驅逐,而投奔隴西王楊定,並與楊定聯合對抗西秦。不久遭西秦軍擊敗,與楊定一同遇害,前秦政權滅亡。
拓跋翰
拓跋道符
元匡
肅宗元詡繼位,以為御史中尉,加鎮東將軍,封東平郡王。出為平州刺史,徙青州刺史,行關右都督,兼尚書行台,遇疾還京。
孝昌初年,卒,諡號文貞,追封濟南王。
元略
後來元略歸本國,北魏肅宗元詡封元略侍中、義陽王,食邑一千戶。不久,改封東平王,又拜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領左衛將軍,侍中如故。又本官領國子祭酒,遷大將軍、尚書令。後來被爾朱榮所殺。贈以本官,加太保、司空、徐州刺史,謚曰文貞。
陸俟
陸馛
陸馛,陸俟長子,襲封東平郡王。後,改封建安王。
陸麗
陸麗,陸俟之子。陸麗有策立皇帝之功,封平原王。陸麗以父親未封王,不肯受。於是其父陸俟封東平郡王。
陸麗在本傳中記載封平原王。在本紀中則記載封東平郡王。
高儼
高儼(557年-571年),字仁威,北齊武成帝高湛第三子,北齊後主高緯同母弟,母胡皇后。他初封東平王,後任開府、侍中、中書監、京畿大都督、領軍大將軍、領御史中丞,又遷任司徒、尚書令、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司馬。後主即位後改封琅琊王。
高恪
高恪,北齊後主高緯次子,封東平王。
唐朝
李韶
李續
蕭闍提
安祿山
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
朱溫
乾化二年(912)六月,朱溫被親子朱友珪所害,終年 61 歲。廟號太祖,諡號神武元聖孝皇帝。
五代
房知溫
房知溫(?-936),字伯玉。五代後唐時任泰寧軍節度使、青州節度使,曾被賜名為李紹英,封東平王。
張全義
張全義(852-926年),初名張言,字國維,唐末五代時期將領。
唐昭宗賜名張全義,屢立戰功,諸葛爽表為澤州刺史,累授忠武軍節度使、守中書令,封為東平王。
范延光
王建立
後晉石敬瑭即位稱帝後,又先後策封他為臨淄王、東平王、韓王。
楊光遠
宋朝
趙允弼
薨,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相王,謚孝定。
趙德文
慶曆六年,薨,年七十二。,贈太尉、中收令、申王,謚恭裕。
趙承顯
趙承顯,申王趙德文之子,襲封康國公。官至昭化軍節度使。薨,年七十四,贈太尉、樂平郡王。
趙承乾
劉安成
王則
王則(?-1048),北宋仁宗時河北士兵起義領袖。王則投宣毅軍,升為小校,參加彌勒教,習五龍、滴淚等經。
遼國
蕭排押
蕭排押(?-1023) 字韓隱,蕭撻凜之子。蕭撻凜死後,專任南面事,及宋議和成,為北府宰相。二十八年,率軍以編師從攻高麗,攻克開城,封蘭陵郡王。聖宗開泰五年(1016年),晉封東平郡王。聖宗太平三年(1023年)封豳王。
《續資治通鑑》中名為:蕭巴雅爾。
蕭韓寧
蕭韓寧,東平王。曾征高麗,敗還。
蕭孝穆
蕭孝穆歷任建雄軍節度使、北府宰相、南京留守、北院樞密使等,先後被封為燕王、東平王、秦王、吳國王、楚王、齊王。
重熙十二年(1043年),蕭孝穆去世,死後追贈大丞相、晉國王,諡號貞。
蕭朵魯不
蕭朵魯不(都爾本),兵馬都元帥蕭斡里剌長子。尚西遼德宗耶律大石女耶律普速完,拜駙馬。崇福元年(1164),耶律普速完稱制,是為承天太后,並與其弟蕭朴古只沙里(博果濟薩里)私通,他被出為東平王,繼遭羅織罪名殺害。
金國
卓翼
王義深
王義深,本紅襖軍將領。後來投降金國,封東平郡王。
把胡魯
把胡魯,金國末年名臣,平章政事。死後,贈右丞相、東平郡王。
《續資治通鑑》中名為:巴圖魯。
徒單克寧
《續資治通鑑》中名為:圖克坦克寧。
元朝
速渾察
【新元史】速渾察,從太宗伐金,又從皇子闊出伐宋,攻棗陽,入郢州。太宗十一年(1239年),襲兄爵,駐於桓州西阿兒查禿之地,總燕京行省蒙古、漢軍。凡他行省事,必先取決可否,而後上聞。賞罰明信,人莫敢犯。太宗嘗遣使至其部,見紀綱整肅,還朝具以上聞。帝曰:“真木華黎家兒也。”速渾察嚴重有威,諸王使者入見,皆倉遽失辭。左右或請待以寬恕,速渾察曰:“爾言誠是也,然為政寬猛,各視乎時。今中原初附,民心未安,萬一守土吏弛縱,反仍復生,悔之何及?”未幾卒。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贈宣忠同德翊運功臣,追封東平郡王,謚忠宣,余官如祖父。又進封魯國王,改謚忠烈。
霸都魯
霸都魯,國王木華黎曾孫,孛魯孫,培思次子。
從世祖伐宋,渡江圍鄂,命以舟師趣岳州,遇宋將呂文德自重慶赴投,敗之。中統二年(1261年),卒于軍。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贈推誠宣力翊衛功臣,追封東平王,謚武靖,余官如祖父。妻貼木倫,宏吉剌氏,世祖察必皇后同母女兄也。
安童
安童(1245年-1293年),元朝政治家,蒙古札剌兒氏,國王木華黎曾孫,霸都魯長子。
安童少年時即隨同忽必烈征戰,忽必烈稱帝後,即任命其為四怯薛之長,掌管宿衛。至元二年(1265年)八月,安童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在任丞相期間,安童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積極協助忽必烈推行漢法,在權力爭鬥中扳倒了阿合馬。至元十二年(1275年),輔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力麻里,防禦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進攻。次年,部將叛亂,將其綁獻於金帳汗國的忙哥帖木兒,忙哥帖木兒又將其轉送窩闊台汗國的海都,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方才被放還。
被放還後,安童逐漸失去忽必烈的信任。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新建尚書省,架空安童,不久又將其免職。至元三十年(1293年)正月,安童去世。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贈推忠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東平王、謚忠憲。碑曰《開國元勛命世大臣之碑》後加贈推忠守正同德翊運功臣,進封魯王。後至元二年(1336年),又贈推忠佐運開國元勛,於所封地建祠,官為致祭。
【元史 順帝二】至元三年(1337年)六月戊寅,贈丞相安童推忠佐運開國元勛、東平忠憲王,於所封城內建立祠廟,官為致祭。
兀都帶
兀都帶,魯王安童之子。國王木華黎之後。
【新元史】兀都帶器度宏達,世祖時襲長宿衛。父歿,凡賜賻之物,一無所受,以素車樸馬歸葬祗蘭禿先塋。事母以孝聞。成宗即位,拜銀青榮祿大夫、大司徒,領太常寺事。常侍掖庭,贊畫大政,帝及中宮鹹以家人禮待之。
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卒,年三十一。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贈輸誠保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東平王、謚忠簡。加贈宣力迪慶保德翊運功臣,進封袞王,余如故。
拜住
拜住(1298—1323),蒙古札剌兒氏,元朝政治家。成吉思汗開國功臣木華黎之後,名相安童之孫。扎剌兒氏為元朝王室世襲貼身侍衛,在蒙古各部中尤有聲望。元英宗在位時間官至中書右丞相,全力支持英宗的“以儒治國”政策。
拜住五歲而孤,太夫人教養之,令知文學者為之講陳儒家孝悌忠信之說。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襲怯薛長。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拜資善大夫、太常禮儀院使。四年,進榮祿大夫、大司徒。五年,進金紫光祿大夫。六年,加開府儀同三司,每參議大政,輒問是否合於典故。常延儒士咨訪古今典章制度和治亂得失。余並如故。七年春三月,元英宗即位,拜中書平章政事;五月,升中書左丞相,以與把持朝政的答己太后和右丞相鐵木迭兒相抗衡,
至治二年(1322年),右丞相鐵木迭兒、太皇太后答己先後去世,元英宗得以親政。同年十一月,為中書右丞相,並且不設左丞相,以拜住為唯一的丞相。元英宗遂與拜住等進行改革,任命大批漢族儒生入朝為官,並削減徭役和賦稅,三年三月,頒布了繼《至元新格》之後元朝第二部法律典籍—《大元通制》。
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元英宗開始追查鐵木迭兒貪污一案,引起一些蒙古大臣不安,御史大夫鐵失等便於當年八月初四(1323年9月4日)發動南坡之變,刺殺了元英宗和拜住。拜住端亮有祖風,泰定初,中書奏拜住盡忠效節,殞於群凶,乞賜褒崇,以光後世。詔贈清忠一德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遣封東平王,謚忠獻。至正初,改至仁孚道一德佐運功臣,進封鄆王,改諡文忠。
不忽木
不忽木,康里氏。世為其部大人。祖海藍伯,事克烈王汗。王汗滅,率所部遁去,太祖使招之,不從,後莫知所終。父燕真,海落伯第十子,方六歲,為太祖所獲,分賜莊聖皇后。性恭謹,善為弓衣,侍世祖於潛邸,配以高麗女氏名長姬。及長,從征伐有功。憲宗將伐宋,命世祖居守,燕真諫曰:“上素疑殿下,今上親征,殿下不從可乎?”世祖請從,憲宗悅,使世祖分兵趨鄂州。憲宗崩,燕真統世祖留部,知阿里不哥有異志,奉皇后至上都。世祖即位,未及擢用而卒。後贈太傅、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晉國公,謚忠獻。
不忽木,幼年就讀於國子學,至元十四(1277)年,任利用少監。十五年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十九年,升任提刑按察使。二十一年,參議中書省事,不拜。二十二年,擢為吏部尚書。二十三年,改任工部尚書,九月,轉刑部尚書。二十四年,稱病免職。二十七年,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二十八年五月,為中書平章政事。至元三十一年,出為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將行,留為昭文館大學士、平章軍國重事,成宗元貞二年(1296)月,復拜該職。大德二年(1298),特命為行御史中丞。三年兼領侍儀司事。
大德四年六月,以病卒,年四十六。武宗即位,贈純誠佐理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傅、上柱國,追封魯國公,諡文貞。惠宗時,加贈太師,進封東平王。
明朝
朱能
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明朝初期名將。
永樂四年(1406年),朱能擔任征夷將軍,征討安南,不幸病死於軍中,追封東平王,諡號武烈。洪熙時,配享成祖廟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