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吁王朝

東吁王朝

東吁王朝(Toungoo Dynasty,1531~1752年),是緬甸歷史上強盛的封建王朝。中國史籍稱其為冬烏、東胡、底兀剌,至嘉靖、萬曆年間又譯作洞烏、洞吾、洞武、蠻東牛。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於1531年在東吁創建,故名。

東吁古代緬甸區域衝要,是明朝自雲南布政使司、交趾布政使司通往緬甸各司的中心,公元13世紀末,緬甸輝煌一時的蒲甘王朝滅亡,此後緬甸進入大分裂時期。緬甸北部形成撣族統治的以阿瓦城(今曼德勒附近)為中心的阿瓦王朝,而南部則形成孟族統治的以白古(今勃固)為中心的白古王朝。從1386年到1425年,兩國不斷發生衝突,史稱“四十年戰爭”。除了這兩個大國之外,尚有東吁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國,其中尤以緬族的東吁最強。撣族統治阿瓦後,緬族不堪忍受其壓迫,紛紛移居東吁。四十年戰爭時,東吁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成為緬族逃避戰爭和災荒的避難所,因而人口不斷增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吁王朝
  • 英文名稱:Toungoo Dynasty
  • 簡稱:洞烏、洞吾、東胡、底兀剌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東吁(勃固省東吁縣)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國家領袖莽應龍
  • 主要民族緬族
  • 成立時間:1531
  • 滅亡時間:1752
綜述,歷史概況,歷史年表,君主年表,滅亡,衰落原因,勃固失守,

綜述

歷史概況

早在明吉逾(1486~1531在位)時,東吁就與阿瓦聯姻,又與強大的白古王朝結盟,牽制住阿瓦王朝的進犯。1535年莽瑞體開始進攻白古王朝。1539年攻滅白古王朝,莽瑞體推行了團結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將士為其所用,並僱傭有近代武器和戰艦的葡萄牙兵。1541年又攻占對外貿易要港馬都八(馬達班圍攻戰),1542年攻克卑謬(卑謬之戰)。莽瑞體去世時,緬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統一。
東吁城東吁城
1551年,莽應龍繼位。他滅阿瓦王朝,征服各撣邦,完成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為發展政治、經濟、文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政績卓著。莽應龍死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封建主重新割據。阿拉乾王朝封建主乘機率葡萄牙僱傭兵,並同東吁封建主聯合,於1599年攻占白古,俘獲緬王莽應里(緬名南達勃因)。東吁王朝危在旦夕,莽應龍幼子良淵王(1600~1605在位)挽救了這一頹勢,占領以阿瓦為中心的地區,保住了上緬甸半壁河山。繼其王位的阿那畢隆(1605~1628在位)又光復了下緬甸的所有失地,特別是於1613年收復了被葡人占領的沙廉,從而再次完成了緬甸的統一。他隆執政時(1629~1648),國富民強。他放棄了勞民傷財的對外擴張戰爭,致力於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1638年他還進行一次全國性普查,編制了各地戶口、耕地面積、產量和稅賦情況的調查統計,作為徵稅和徵調勞役的依據。平達力時(1648~1661)國力日衰。
1627年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緬甸設分公司。1688年和1709年法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在沙廉設分公司,控制其對外貿易,殖民勢力侵入緬甸。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係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入貢。1582(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歷史年表

1280年,東吁城建於緬甸中部錫唐河流域。
1535年,莽瑞體開始進攻白古王朝
1539年,東吁王朝滅白古王朝,占領伊江三角洲,征服毛淡棉一帶的孟人。 1541年,攻占對外貿易要港馬都八。
1550年,緬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統一。
1555年,占領阿瓦
1556-1559年,征服曼尼坡及撣邦
1563年,遠征暹羅。
1564年,白古農民起義。
1567年,大饑荒。
1568年,再征暹羅。
1581年莽應龍死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封建主重新割據。
1582-1583年莽應里進犯雲南,被劉綎、鄧子龍率兵擊退,追至阿瓦。
1599年,阿拉乾王朝封建主率葡萄牙僱傭兵,聯同東吁封建主攻占並焚毀都城白古,俘獲莽應里(緬名南達勃因)押回東吁斬殺。
1600-1605年,良淵王占領以阿瓦為中心的地區,保住了上緬甸半壁河山,史稱“良淵時期”。 1613年,阿那畢隆收復了被葡人占領的沙廉,驅逐葡萄牙侵略者出緬甸,再次統一緬甸。
1627年,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緬甸設分公司。
1629-1648年,他隆王放棄了勞民傷財的對外擴張戰爭,致力恢復和發展國內經濟,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 1635年,他隆王從白古遷都阿瓦。
1638年,他隆王他進行一次全國性普查,編制了各地戶口、耕地面積、產量和稅賦情況的調查統計,作為徵稅和徵調勞役的依據。
1659年,明朝末代皇帝永曆逃亡到緬甸。當時緬甸已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好引渡永曆以換取清軍撤兵。
1740年,1740年緬甸孟族起義,動搖了東吁王朝的統治。1752年孟族軍隊占領首都阿瓦,結束東吁王朝統治。

君主年表

明吉瑜
King Minkyinyo
1486-1531
古緬甸王國東吁王朝君主
King Tabinshwehti
1531-1550
開始了統一緬甸的戰爭;出外狩獵時被孟族衛士所殺。
King Bayinnaung
1551-1581
統一了緬甸。
King Nandabayin
1581-1599
良淵王
Ngyaung Ram Meng?
1599-1605
起兵密鐵拉,統一北方。
King Anaukpetlun
1605-1628
奪回沙簾,使除德林達依及阿拉乾外,其他地方再次統一。
他隆王
King Thalun
1629-1648
平達力
Bengtale
1648-1661
Pyi Meng
1661-1672
那羅伐羅
Narawara
1672
彌麗(忄喬)提
Thiri Pawara
Mahadhammaraja
1672-1698
娑尼
Thiri Maha
Thihathura
Thudhamma
1698-1714
達寧格內
Thiri Pawara
Mahadhammaraja
Dibati
Hsengphyusheng
1714-1733
摩訶陀摩耶沙底波帝
King Mahadammayaza-Dipati
1733-1752
1752年4月被孟族王莽達喇俘虜,東吁王朝亡。

滅亡

衰落原因

莽應里(緬語作南達勃因,1535年11月9日——1599年11月30日;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莽應龍緬名勃應囊。)緬甸東吁王朝國王,白象王莽應龍之子。他繼承了一個強盛的國家,但因窮兵黷武,多次對外用兵失敗,最終被俘殺。
1580年,莽應龍出兵阿拉乾,占領仙道衛城,但他在軍中染病不起。此後一年——1581年輝煌一時的莽應龍去世了,他還沒有完成入侵中國的心愿就離開了人世。即位的是他的兒子莽應里。他13歲時就跟隨莽瑞體入侵阿瑜陀耶,此後追隨父親征戰三十餘年,即位時已經46歲,是位成熟而有力的君主在1592年底,泰緬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孤軍深入的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緬甸從此在泰緬戰爭中轉而處於劣勢,這是莽應里萬萬沒有想到的。1593年以後,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緬甸發動進攻。1593年,泰軍攻占緬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
同年緬甸發生了孟族反叛事件,莽應里盲目擴大鎮壓的對象,這激起了孟人全面的抗爭,毛淡棉的孟人頭領依附於泰國納黎萱。1594年,泰國又進占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吞併緬甸南部狹長地帶大片領土。與此同時,納黎萱還攻破了東鄰高棉,泰國進入了昌盛時期。
此時的莽應里已經沒有能力再對外發動大規模戰爭了,但是他的周邊各國卻不願意給他喘息的機會。1594年,明朝雲南巡撫陳用賓在騰衝設立八關,留兵戍守,又募人前往泰國相約夾攻緬甸。而和緬甸有世仇的木邦則更加積極,他們主動出擊攻打東吁王朝。緬甸最初經常以猛卯的土司多俺為嚮導,進犯東路,而這次木邦罕欽生擒多俺並將他斬首,向前修築猛卯城堡,大興屯田。同年,明朝軍隊和木邦等土兵大敗莽應里派遣的孟密土司思仁攻打蠻莫的軍隊,將思仁的幫凶丙測殺死。由此,中國明朝的力量在北緬取得大勝。而南方的泰國國王納黎萱回響明朝的號召,於1595年率領大軍第一次攻打東吁王朝首都勃固。阿拉乾的國王明耶娑基應莽應里之邀,派遣葡萄牙人勃利多(亦譯菲利浦·德·布里托)率葡萄牙僱傭軍同東吁王朝聯合,並侵占沙廉。而清邁的蘭那泰也派遣部隊援助緬甸,造成泰國納黎萱這次沒能攻陷勃固城。但此時的東吁王朝,已經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勃固失守

1595年之後的東吁王朝已經失去了輝煌,莽應里也在沒有對外發動侵略,只能自保於都城之內,卑謬、阿瓦、清邁相繼宣布獨立,莽應里在東吁的堂弟更是對勃固的王座垂涎三尺,緬甸各地再次陷于軍閥割據的狀態。
1598年,寮國也脫離了緬甸的統治,重新與明朝交好。與此同時,泰國納黎萱聚集邊民在毛淡棉屯田,以準備充裕的軍糧,同時與東吁侯以及阿拉乾王朝聯合,準備同時進軍勃固。三方約同於1599年一同攻打勃固。結果,阿拉乾王朝的葡萄牙僱傭軍和東吁侯搶先動手,莽應里如同待宰的羔羊。阿拉乾人占領了沙廉並將該城洗劫一空,隨後在勃固城下與東吁軍隊會師。莽應里的衛隊拋棄了這位可憐的國王,聯軍順利地進入都城,瓜分了財寶和王女,莽應里被東吁侯監禁。當1599年納黎萱從泰國發兵而尚未趕到緬甸時,勃固已變成一片廢墟。納黎萱因為沒有分到戰利品十分惱火,又去攻打東吁,但由於東吁的盟友阿拉乾人的干擾使得他後勤供應不濟,納黎萱頹喪地撤退了。(1605年,納黎萱在攻打阿瓦時因疽疾並發而死,享年50歲。)莽應里被俘後不久便被殺害。
不過,莽應里的死亡並沒有使東吁王朝最終滅亡。莽應龍的幼子良淵王(1600——1605在位)挽救了這一頹勢,占領以阿瓦為中心的“糧倉”地區,保住了上緬甸半壁河山,史稱良淵時期。繼其王位的阿那畢隆(1605——1628在位)又光復了下緬甸的所有失地,特別是於1613年收復了被葡人占領的沙廉,從而再次完成了緬甸的統一。他隆執政時(1629——1648),國富民強,他放棄了勞民傷財的對外擴張戰爭,致力於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1638年,他還進行一次全國性普查,編制了各地戶口、耕地面積、產量和稅賦情況的調查統計,作為徵稅和徵調勞役的依據
但到了緬王平達力時(1648——1661)國力日衰。1659年,明朝末代皇帝永曆逃亡到緬甸,當時緬甸已無力抵禦清朝雲南王吳三桂的進攻,只好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撤兵。以後,東吁宮廷兄弟鬩牆,國王不斷更迭,英荷殖民者又乘機而入,早在1627年荷蘭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在緬甸設分公司。1688年和1709年法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又在沙廉設分公司,控制其對外貿易,殖民勢力開始侵入緬甸。
東吁王朝後期,越來越多的阿赫木旦和阿台淪為奴隸,致使中央政府控制的人力減少,統治力量越來越虛弱。另外官吏的貪得無厭,貪污行賄、橫徵暴斂,肆行無忌地奴役治內的居民,是導致東吁王朝覆沒的重要原因之一。
1740年緬甸孟族起義,1752年孟族軍隊占領首都阿瓦,結束了東吁王朝的統治,此後貢榜王朝繼而崛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