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早期王朝
849年,
披因比亞建立
蒲甘王國。1004年,蒲甘王國遣使到中國向北宋朝貢。1044年,
阿努律陀即位為國王;當時緬甸地區列國爭霸,蒲甘王國很落後,民眾信奉
大乘佛教的支派阿利僧派(Ari)。阿努律陀有心拯興國家,積極向外發展。在阿奴律陀登上王位之前,蒲甘王國已經歷了近200年的發展,為阿奴律陀發動的統一緬甸的戰爭準備了有利的條件。
蒲甘王國立國於
欽敦江與
伊洛瓦底江匯合處以東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當時被稱為“大澤之鄉”。皎克西地區在公元11世紀之前已成為糧倉。從蒲甘時期的碑銘看,蒲甘附近地區當時已種植
水稻、
高粱、
豆類、
冬瓜、
茄子、
胡椒、
葡萄、
甘蔗、
檳榔等61種農作物,農業生產已具有相當的發展水平。蒲甘王國的經濟發展,為阿奴律陀發動統一緬甸的戰爭打下了物質基礎。
緬人又嫻於騎術,阿奴律陀首次大規模地運用了戰象,騎兵成為蒲甘軍隊的組成部分。蒲甘的軍隊後來在緬甸縱橫馳騁,南征西伐,騎兵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阿奴律陀治軍極嚴,誰稍微有違他的命令就被處以死刑。
完成統一
經過10多年的經營,蒲甘的國力已相當強大,於是阿奴律陀先於1057年揮師南下,討伐
孟人國家
直通。隨後
勃固等孟人國家也歸附了蒲甘。南方的征服使蒲甘王國得到了出海通道,而阿奴律陀把在直通得到的許多
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和珍寶、及眾多僧侶帶回蒲甘,則對緬人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占領直通國後,
阿努律陀把
上座部佛教傳入蒲甘王國,並立為國教。而後,阿努律陀四處擴張:西征若開(Arakan),占領了若開的北部地區。接著,又南征勃固,勢力南達
德林達依地區(舊譯“
丹那沙林”,英文Tenasserim,即德林達依山區附近)。之後阿努律陀北侵,其軍隊越過
八莫(Bhamo),直搗於中國雲南的大理,之後兩國和解。阿努律陀回軍途中,順道撣邦地區,使區內各酋長向其進貢。而後阿努律陀還以物質援助
錫蘭,讓其擊退南印度
注輦國的侵犯。阿奴律陀征服南方孟人地區後,又向西面擴大領土,率軍翻越
阿拉乾山脈,征服了
阿拉乾北部。在東北方向,阿奴律陀把他的統治擴大到與今
撣邦地區交接地帶,在
傑沙、
太公、
曼德勒、
八莫等地建築了43處要塞。他還征服了
昭披耶河流域的
泰人地域,並擊敗
真臘,其影響力甚至擴展至
錫蘭和
爪哇。
文治方面,阿努律陀為了提倡佛教,大量建造佛塔,其中以瑞海宮佛塔(Shwezigon Pagoda)最為著名。
阿努律陀又參考
孟族與驃族的文字,創立了自己的文字。阿努律陀還用三年的時間,開鑿皎施運河(Kyaukse),以利灌溉。
鼎盛時期
1077年阿奴律陀歿,子修羅即位。1083年
孟人領袖耶曼乾舉兵反叛,並在畢陶他島戰役中大敗緬軍,緬王修羅被殺。正當孟人大軍兵臨城下
蒲甘告危之時,阿奴律陀的另一位王子江喜佗在皎克西異軍突起,大敗孟軍,被人民擁戴為王。江喜佗 (1084~1112在位)吸取教訓,採取了對孟人平等團結的政策。按孟人習慣加冕典禮,將其盛況用孟文鐫刻在瑞喜宮佛塔的碑銘上。重用孟人文武大臣,娶孟人公主為妃,並廢除世襲王位制,破例立孟人血統的外孫阿隆悉都繼承其王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孟人與緬人的矛盾。但在廢除世襲王位制上,卻導致了以後在宮廷內部不斷發生因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
阿隆悉都(1112~1167在位)採取了許多進步措施,制訂法典,發展工農業生產,統一全國度量衡,促進商業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勃生成為通往海外各國的重要海港。蒲甘的文化主要表現在宗教建築、佛學經典和碑銘文學的興起,初期碑文多為巴利文和孟文,至緬王那羅波帝悉都(1173~1210在位)時,才普遍使用緬文,促進了緬甸文學的發展。1210年立其幼子醯路彌路為王時,改變了國王總攬大權的體制,把權力分配給由四位王子組成的樞密院(緬名魯道),同國王一起處理國家大事。這一制度一直沿襲到1885年緬甸貢榜王朝滅亡之時。
晚期統治
1254年,那羅梯訶波帝即位,暴虐無道,叛亂四起。蒲甘國北部的
撣族勢力盛起,不斷南侵蒲甘國。1271年,蒙古人
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
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
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
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
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
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
明朝萬曆年間。
經濟
土地制度
蒲甘時期的國王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把土地分封給各地稱為“謬沙”的封建主和各級行政官員,由他們向農民徵稅和徵調勞役。各地的封建主必須定期向國王納貢,戰時則向國王提供軍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剝削關係。這一封建制度一直延續到1853年
敏東改革。
農業
據
緬甸史書記載,阿奴律陀刺死其義兄叟格德後,整整6個月不得安睡。是時,
帝釋天託夢:“大王欲消弭所犯殺兄之罪,可廣建
浮屠、
佛窟、
寺院與佛亭。此外可鑿井掘池,開溝挖渠,築堤疏河,闢田墾地,以此為你兄做功德。”因此阿奴律陀在位時的國策,除了弘揚
佛教以外,還鼓勵農業生產,大力發展水利灌溉事業。史載“(阿奴律陀)王在全緬各地,因地制宜地興修堤、堰、渠、塘。王到南部的壘敦後,登達良山,環視四周,見格育山泉水下瀉。阿奴律陀認為:‘如層層設堰築壩,引水灌田,將在
佛教長存之五千年中為眾生造福。’遂用7200萬士卒在班揚河附近築金達、鄂乃丁、彪比亞、古彌四堰”。
中緬交流
公元225年,諸葛亮為維護國家統一,削除地方割據勢力,採取了著名的南征軍事行動,最終平定了南中的廣大地區。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從政治、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對南中地區進行治理,將漢族先進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傳播到這一地區,並進而傳到緬甸。為了改變該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諸葛亮“勸諸夷築城堡、務農桑,諸夷皆自山林徙平原”,並在該地區推廣使用漢族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工具,推動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如今,緬甸北部和中國的西南部分少數民族仍然沿用了當年諸葛亮引進的農耕方式。在政治上,“分兵以配大姓”、“配大姓為部曲”,創立了世襲的土司制度。緬甸的撣邦和克欽邦一直沿襲土司制度至今。在宗教方面,對南中地區乃至緬甸境內的各少數民族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各民族原有的原始宗教信仰。至今,中緬邊境上的許多少數民族對諸葛亮崇敬備至,視之為神明,佤族還稱之為“阿公阿祖”,家家供奉“武侯神龕”;在中緬邊境一帶少數民族聚居區,還可見到為紀念他而建的諸葛祠、武侯廟、孔明城等。諸葛亮的南征對緬甸境內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同樣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在中國史書中有清楚的記載。如趙汝適《諸蕃志》中記載,“蒲甘國有諸葛武侯廟”;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指出,“普坎(今緬甸蒲甘)城中有武侯南征碑”;謝清高也在《海錄》中說,“恪姑(今緬甸勃固)有孔明城”。
中國的大乘佛教最早於漢代由印度傳人中國。4世紀,中國大乘佛教開始沿川滇緬南方絲綢之路傳人緬甸。緬甸已故著名考古專家杜生誥對此專門作了考證。他認為,“我們不能否認,在公元4世紀時,佛教已由中國傳人緬甸……在最早數世紀中,中國僧侶曾在太公(今緬甸德貢)、卑謬和蒲甘等地講經布道。”中國的史書對此也有記載。義淨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雲,南北朝時期先後有兩位僧人到達訶利雞羅國(今緬甸西南部阿拉乾一帶)進行傳教弘法。大乘佛教在緬甸的傳播對緬甸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今天,緬語中的不少佛教辭彙來源於漢語佛經譯本,而非直接取自巴利文或梵文,如“南無”、“羅漢”、“喇嘛”、“佛爺”、“涅檠”等。
文化
宗教
在阿奴律陀即位之前,蒲甘王國歷代君王均信奉阿利教(一個
萬物有靈與
大乘佛教混合的教派)。這個教派教規鬆弛,並有干涉王室和僧人享有“
初夜權”等惡習,阿利教是一種
密教,要求弟子與男女師傅過一段時間性生活才結婚,也食肉酗酒,民眾對其敢怒不敢言。阿奴律陀對這種墮落專橫的宗教非常不滿,欲加以整飭。就在此時,
下緬甸孟人
直通王國的僧侶
阿羅漢因不滿國內
印度教盛行而來到蒲甘,他那苦行禁慾的聖潔的品德,與阿利教僧侶的貪飲好食、驕橫放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因此,他在短時期內就說服了阿奴律陀皈依
上座部佛教。阿奴律陀封阿羅漢為
國師,並派遣使臣前往
直通取經,孟人國王摩奴哈不但不給佛典,還侮辱了派去的使臣。阿奴律陀大怒,於1057年發動了征服直通的戰爭。經過3個月的苦戰,終於攻破直通,俘虜了摩奴哈王,繳獲
三藏經30部,俘獲僧俗學者和各種工匠3萬餘人,用32頭白象馱回戰利品至蒲甘。阿奴律陀還處死了阿利教僧侶的頭目,並將30名阿利僧和6萬門徒發配去做刀槍手或象糞清掃工等苦力,阿羅漢及其信徒也將
上座部佛教傳播至緬甸各地,奠定了上座部佛教作為
緬人的宗教信仰地位。
蒲甘的歷代統治者篤信佛教,廣建佛塔寺廟,故有“建塔王朝”之稱。佛塔的建築十分宏偉,反映了蒲甘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建築藝術和佛教文化的輝煌成就。僧侶領袖在政治上擁有左右國王的大權。寺廟占有大量土地和塔奴,僧侶成為不耕而食的寄生階層。廣建塔寺,勞民傷財,以致民窮財盡,國勢日蹙。
文字
阿奴律陀在位時,仿照孟文和驃文創製了緬文,最早的緬文碑銘雷謝德碑就出現於他在位時的1058年,他還把在直通虜獲的30部孟文三藏經翻譯為緬文。但是由於緬文草創,在阿奴律陀時期尚未完善,故當時仍主要流行
巴利文、
孟文等文字,到蒲甘王朝後期,緬文才全面流行。
外交
與中國
“蒲甘”最早見於成書1178年周去飛所著《
嶺外代答》“蒲甘”條:“蒲甘國王、官員皆帶金冠……有寺數十處,僧皆黃衣。”
徽宗崇寧五年二月曾入貢” 。成書於1205年的《
雲麓漫鈔》記載有來自蒲甘國的金顏香。《諸番志》(宋)
蒲甘條:“國有
諸葛武侯廟。皇朝景德元年,同
三佛齊、
大食國來貢,獲預上元觀燈,崇寧五年又貢。”
據緬甸《
琉璃宮史》記載,阿奴律陀為求佛牙曾到過中國的
雲南大理。而中國史書也記載江喜佗於1106年遣使來中國通好,受到禮遇。
元朝忽必烈於1271和1273年兩次遣使至蒲甘勸降,均遭緬王那羅梯訶波帝拒絕,並將來使殺害。1277年緬王又派兵進犯雲南的乾額、金齒等地,忽必烈派兵擊退緬軍,史稱牙嵩羌之戰,並乘勝攻入緬境。1283年元軍再次入侵緬甸,又在江頭城大敗緬軍,緬王棄蒲甘城南逃,史稱“德由披敏”(意為“畏華人而逃之君”)。1285年緬王那羅梯訶波帝遣第達巴茂克高僧出使元朝議和。元廷同意議和,派怯烈出使緬甸,尚未談判,緬王已被其子梯訶都所殺。梯訶都幼子橋苴繼位,全國騷亂,各地封建主乘外患內亂之機,紛紛獨立(見
阿瓦王朝)。勢力強大的
撣族三兄弟廢黜橋苴,奪取了蒲甘政權,蒲甘王朝至此告終。
與錫蘭
蒲甘王國交往最為密切的國家是
錫蘭(
斯里蘭卡)。
阿奴律陀為蒲甘國王時期,錫蘭國王維耶巴胡一世派遣使者帶著珍貴的禮物去見阿奴律陀,要求蒲甘王朝幫助錫蘭反對入侵者。據說阿奴律陀派出船隊,送回許多禮品,但沒有派軍隊去援助。此後,阿奴律陀又派憎侶去錫蘭,並送去
佛教經典。
阿拿翁薛胡時,緬、錫兩國交惡,其主要原因是錫蘭當時在帕拉卡馬巴朗一世統治時,積極向外發展關係,同信奉大乘佛教的
高棉建立了密切的關係,阿拿翁薛胡對此大為不滿,下令由王室立接控制大象的出口,逮捕了在
蒲甘的
僧伽羅學者和僧侶。
1165年,帕拉卡馬巴胡—世派武裝船隊侵襲下緬問,洗劫了勃固城。仍由於緬甸的僧伽羅僧侶出面調停,兩國很快恢復了友好關係。
12世紀中葉以後,緬甸僧侶去錫蘭求法,
大寺派僧伽羅僧侶對緬甸的影響越來越大。最後,
孟族僧侶在緬甸建立大寺派。
世系
中文譯名
| 英文譯名
| 關係
| 在位 (公元)
| 附註
|
---|
| Pyinbya
| 克魯王之子
| 846-878 (874-906)
| |
坦內
| Tannet
| 子
| 878-906 (906-934)
| |
| Sale Ngahkwe
| 篡位者
| 906–915 (934–943)
| |
| Theinhko
| 子
| 915–931 (943–959)
| |
| Nyaung-u Sawrahan
| 篡位者
| 931–964 (959–992)
| |
| Kunhsaw Kyaunghpyu
| Tannet之子
| 964–986 (992–1014)
| |
| Kyiso
| Nyaung-u Sawrahan之子
| 986–992 (1014–1020)
| |
| Sokkate
| 兄弟
| 992–1044 (1020–1044)
| |
| Anawratha
| Kunsaw Kyaunghpyu之子
| 1044-1077
| 令蒲甘王國統一緬甸,立 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創造蒲甘王國文字。 |
| Sawlu
| 子
| 1077-1084
| |
| Kyanzittha
| 兄弟
| 1084-1113
| |
阿拿翁薛胡
| Alaungsithu
| 孫
| 1113-1167
| 1113-1160(?)
|
拿勒胡
| Narathu
| 子
| 1167-1170
| 1160-1165(?)
|
拿勒地哈
| Naratheinkha
| 子
| 1170-1173
| |
| Narapatisithu
| 兄弟
| 1174-1211
| |
赫掉盧敏盧
| Htilominlo
| 子
| 1211-1234
| |
基亞斯華
| Kyaswa
| 子
| 1234-1250
| |
余山拿
| Uzana
| 子
| 1250-1254
| |
那羅梯訶波帝
| Narathihapati
| 子
| 1254-1287
| 1287年元兵攻破蒲甘城,那羅梯訶波帝是最後一個正式的 蒲甘國王,之後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 |
交斯華
| Kyawswa
| 子
| 1287-1298
| |
修列
| Sawhnit
| 子
| 1298-1325
| |
修門列
| Sawmunnit Uzana II
| 子
| 1325-13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