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緬戰爭

緬甸蒲甘王朝末期,泰國大城王朝入侵緬甸南部的孟族王國,迫使孟族從馬都八遷都勃固。

東吁王時期,緬甸長年對泰國大城王朝進行用兵。曾分別於1565、1569兩次攻占泰國大城王朝首都,此後十五年,泰國成為緬甸的附屬國。這期間是緬甸軍大獲全勝時期,估計是緬甸軍採用並學會了當年元朝的蒙古人偷襲他們時的那招:專射泰國人的大象。緬甸雍籍牙王朝時期,緬泰又發生戰爭,1767年,緬甸第三次攻占泰國首都,導致泰國大成王朝滅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緬戰爭
  • 外文名:Thai-Burmese War
  • 時    間: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
  • 目    的:兼併土地、 掠奪勞動力
  • 結    果:緬甸淪為殖民地,泰緬戰爭終止
簡介,戰爭過程,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

簡介

泰緬戰爭Thai-Burmese War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泰國與緬甸之間為兼併土地、 掠奪勞動力和取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而進行的長期戰爭。期間雙方都動用了大批戰象,成為戰爭史上一大奇觀。
泰緬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548~1592) 緬甸進攻;
第二階段(1593~1664) 泰國反攻;
第三階段(1759~1810)緬甸大舉進攻,在泰國的英勇反擊下,最終戰敗。

戰爭過程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泰國與緬甸之間為兼併土地、掠奪勞動力和取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而進行的長期戰爭。
泰緬戰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1548~1592) 1486年,緬甸東吁王朝興起後,泰緬之間開始出現小規模邊境衝突。
1548年底,緬王莽瑞體乘泰國王室內訌、國內局勢動盪之機,率軍大舉入侵。次年包圍泰國首都阿瑜陀耶城,因久攻不克而退(大城府之戰)。
1563年,緬王莽應龍再度入侵,次年攻占阿瑜陀耶,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
1568年,因泰國力圖擺脫緬甸的控制,導致莽應龍又一次大舉進攻。
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瑜陀耶城抗擊緬軍圍困達10個月之久,終因內部叛變而陷落。莽應龍處死前傀儡王以後,立親緬的彭世洛太守為傀儡王。
1584年 6月,泰國王子帕那萊(即後來的納黎宣)宣布獨立,並率軍攻入緬甸。
1584~1592年,緬軍五次大舉入侵泰國,並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敗。
1592年底,泰緬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其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

第二階段

(1593~1664) 1593~1605年,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緬甸發動進攻。
1593年,泰軍攻占緬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進占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吞併緬甸南部大片領土。
1595~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兩次率軍大舉入侵,包圍緬甸首都。
1605年,納黎宣再次率軍攻入緬甸,不久於陣中病亡,泰軍遂撤回。
1613年起,緬甸軍隊開始反攻,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及東北部的撣邦一帶領土。
1615~1663年,雙方激戰於緬甸南部與泰國北部,互有攻守。
1664~1665年,泰國乘緬甸忙於應付清緬戰爭和王室內訌之機,大舉進攻,在蒲甘附近與緬軍決戰,遭到失敗,被逐出緬境。
1665~1759年,雙方處於休戰狀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地恢復了睦鄰友好。

第三階段

(1759~1810) 1752年,緬甸雍籍牙王朝興起,不斷向外擴張領土,導致雙方的尖銳對立。
泰國舞台劇——泰緬戰爭泰國舞台劇——泰緬戰爭
1759年,緬王雍籍牙率兵侵入泰國,次年包圍阿瑜陀耶城。旋因緬王突然死去而退兵。
1764年緬王孟駁進占泰國北部,次年發動全面進攻。
1767年 4月,在圍攻一年兩個月之後,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財物,並將該城付之一炬。
1767年底,泰軍將領達信率軍反攻,逐走緬軍,恢復了泰國的獨立。
1768~1785年,泰緬多次交戰,泰國漸次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緬甸則奪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帶。
1785年,雙方主力決戰於泰國南部的北碧(乾乍那武里),緬軍大敗。以後,戰爭逐漸演變成局部的邊境衝突,其影響和範圍日益縮小。
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見英緬戰爭)爆發後,緬甸開始淪為殖民地,泰緬戰爭遂告終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