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法戰爭

泰法戰爭

1940年至1941年,泰國維希法國之間因為對法屬印度支那(French Indochina)的某些原屬泰國的地區的所有權發生爭持,從而爆發了小規模的泰法戰爭。

基本介紹

  • 名稱:泰法戰爭
  • 地點印度支那
  • 時間:1940年1月—1941年5月
  • 參戰方:維希法國,泰國
  • 結果:日本進行軍事調停,法屬印度支那領土被割讓給泰國
  • 參戰方兵力:法國 50000人
    泰國 60000人
  • 傷亡情況:法國 321人傷亡
    泰國 54人傷亡
  • 主要指揮官讓德句鑾披汶·頌堪
戰爭背景,戰爭結果,

戰爭背景

早在二戰爆發之前,兩國政府有為邊界事務進行磋商,法國政府曾表示僅願意在邊界上作微小的調整。隨著法蘭西陷落,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Plaek Pibulsonggram)少將認為這是出擊法國、奪取在朱拉隆功大帝時期陷落的領土的大好時機。
在另一面,法國本土的陷落造成殖民地政府的空前緊張局勢。法屬印度支那感到孤立無援。日本在1940年9月侵入,殖民地當局被迫容讓日本在當地建立軍事基地。這種綏靖行動更堅定了鑾披汶政府對法開戰的決心。
雙方軍力對比
法屬印支殖民軍大約有15000人,其中12000人是法國人。編制中包括了51個步兵營、兩個炮兵團和一個工程兵營。法軍嚴重缺乏坦克,他們僅能用20輛老舊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對抗泰國的134輛坦克。
法國空軍(Armée de l'Air)在此地區擁有大約100架飛機(60架能被認為達到了一線作戰水平),其中包括30架伯特茲—25TOE,4架法曼—221,6架伯特茲—542,9架摩蘭—薩尼厄M.S.406,和8艘勞瑞—130飛艇。
泰國皇家陸軍是一支裝備相對不錯的部隊,總兵力60萬人。編制劃為5個軍,其中最大的是擁有5個師的布拉法軍。有最高統帥部獨立指揮的部隊包括兩個機械化騎兵旅,一個炮兵營,一個信號營,一個工兵營和一個裝甲團。炮兵部隊裝備了一些老式克虜伯榴彈炮和較新式的博福斯榴彈炮以及野戰炮,裝甲部隊擁有60輛卡登—洛伊德坦克和30輛維克斯6噸坦克
泰國皇家海軍——包括兩艘岸防衛艦,12艘魚雷艇以及四艘潛艇——實力不如法國殖民地海軍,但是如果在近海作戰泰國皇家空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超過了法國空軍。泰國皇家空軍一線力量包括24架三菱Ki-30輕型轟炸機、9架三菱Ki-21中型轟炸機、25架霍克75N殲擊機、6架馬丁B-10轟炸機以及70架O2U海盜輕型轟炸機。

戰爭結果

衝突的結局是泰國人民將這次戰爭看作鑾披汶的個人勝利。泰國第一次向西方國家要求。而對於法屬印支的人民來說,這是對他們在法國陷落之後的孤立的一次警告。當一個雄心勃勃的鄰國進攻時,法國殖民地卻因為沒有支援而無法組織反抗。然而泰法戰爭真正的獲利者是日本,他們藉此機會增強了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
日本人從幾個秘密協定中得到了泰國政府將對日軍入侵緬甸馬來亞的支持,然而鑾披汶本人卻是多變的。他尋求英美的保護,以防日本入侵。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入侵馬來亞的同時入侵泰國。
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10月,法國臨時政府以反對泰國在聯合國的成員地位相威脅,索回了西高棉以及兩個寮國的被包圍領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