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蒲甘
- 行政區類別:城市
- 所屬地區:緬甸
- 下轄地區:19個村落
- 地理位置: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
- 氣候條件:熱帶氣候
位置,氣候,城市歷史,中緬交流,經濟介紹,舊貌新顏,旅遊,碑銘文化,民俗風情,禁忌,種族,服飾,飲食文化,
位置
現今之緬甸以緬族為中心,北部、東部有撣族,南部有得楞族。
氣候
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氣候。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分為三個季節:三月到五月為熱季,六月到十月為雨季,十一月到來年二月為涼季,涼季是最佳的旅行季節。
城市歷史
1044年,阿奴律陀即位為國王;當時緬甸地區列國爭霸,蒲甘王國很落後,民眾信奉大乘佛教的支派阿里教派(英文:Ali)。阿奴律陀有心拯興國家,積極向外發展。
而後,阿奴律陀四處擴張:西征若開(英文:Arakan),占領了若開的北部地區。接著,又南征庇固,勢力南達德林達依地區。之後阿奴律陀北侵,其軍隊越過八莫(英文:Bhamo),直搗位於中國雲南的大理,之後兩國和解。阿奴羅陀回軍途中,順道撣邦地區,使區內各酋長向其進貢。而後阿奴律陀還以物質援助錫蘭,讓其擊退南印度注輦國的侵犯。
文治方面,阿奴律陀為了提倡佛教,大量建造佛塔,其中以瑞海宮佛塔最為著名。阿奴律陀又參考蒙人與驃人的文字,創立了自己的文字。阿奴律陀還用三年的時間,開鑿皎施運河(Kyaukse),以利灌溉。
1077年,阿奴律陀被野牛撞死,太子修羅繼位。修羅出兵討伐蒙人耶曼乾(英文:Yamankan)。在庇固地區的叛亂中被俘,蒲甘王國的大將江喜陀逃回蒲甘,後打敗耶曼乾,繼承蒲甘王位。江喜陀在位28年,蒲甘王的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江喜陀建立了很多佛寺及佛塔,其中有著明的阿難陀寺,(英文:AnandeTemple),落成時由江喜陀親自主持開光典禮,當時各地佛教徒雲集。
1106年,(中國北宋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蒲甘國王江喜陀遣使朝貢。自江喜陀之後的諸王,或縱情奢華宴樂,或廣建寺廟,結果勞民傷財,國勢日微。
1254年,那羅梯訶波帝即位,暴虐無道,叛亂四起。蒲甘國北部的撣族勢力盛起,不斷南侵蒲甘國。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
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中緬交流
公元225年,諸葛亮為維護國家統一,削除地方割據勢力,採取了著名的南征軍事行動,最終平定了南中的廣大地區。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從政治、經濟上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對南中地區進行治理,將漢族先進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傳播到這一地區,並進而傳到緬甸。為了改變該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諸葛亮“勸諸夷築城堡、務農桑,諸夷皆自山林徙平原”,並在該地區推廣使用漢族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工具,推動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如今,緬甸北部和中國的西南部分少數民族仍然沿用了當年諸葛亮引進的農耕方式。在政治上,“分兵以配大姓”、“配大姓為部曲”,創立了世襲的土司制度。緬甸的撣邦和克欽邦一直沿襲土司制度至今。在宗教方面,對南中地區乃至緬甸境內的各少數民族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各民族原有的原始宗教信仰。至今,中緬邊境上的許多少數民族對諸葛亮崇敬備至,視之為神明,佤族還稱之為“阿公阿祖”,家家供奉“武侯神龕”;在中緬邊境一帶少數民族聚居區,還可見到為紀念他而建的諸葛祠、武侯廟、孔明城等。諸葛亮的南征對緬甸境內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同樣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在中國史書中有清楚的記載。如趙汝適《諸蕃志》中記載,“蒲甘國有諸葛武侯廟”;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指出,“普坎(今緬甸蒲甘)城中有武侯南征碑”;謝清高也在《海錄》中說,“恪姑(今緬甸勃固)有孔明城”。
中國的大乘佛教最早於漢代由印度傳人中國。4世紀,中國大乘佛教開始沿川滇緬南方絲綢之路傳人緬甸。緬甸已故著名考古專家杜生誥對此專門作了考證。他認為,“我們不能否認,在公元4世紀時,佛教已由中國傳人緬甸……在最早數世紀中,中國僧侶曾在太公(今緬甸德貢)、卑謬和蒲甘等地講經布道。”中國的史書對此也有記載。義淨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雲,南北朝時期先後有兩位僧人到達訶利雞羅國(今緬甸西南部阿拉乾一帶)進行傳教弘法。大乘佛教在緬甸的傳播對緬甸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今天,緬語中的不少佛教辭彙來源於漢語佛經譯本,而非直接取自巴利文或梵文,如“南無”、“羅漢”、“喇嘛”、“佛爺”、“涅檠”等。
經濟介紹
蒲甘經歷滄桑歲月900多年,歷史變遷和地震災害已使它的昔日輝煌不再,但今天仍保留著的約2000座大小佛塔和佛教遺蹟,正見證著歷史,吸引著遊人。
在緬甸境內,旅遊景點的門票必須使用美元;旅館一般以美元標價,也可以以緬幣支付,但是會有匯率損失;其它的吃飯、購物、車票都可以使用緬幣。緬幣的單位是kyat,發音是(jia),一般在旅館都可以代換緬幣。
加大力度保護蒲甘的古蹟
緬甸政府,另一方面也在大力開發旅遊項目。一個重建阿奴律陀王宮的計畫正在實施,一個高達60米的瞭望塔將於2005年2月建成,屆時登臨塔頂就可眺望整個蒲甘大地,萬塔之城的古風古貌盡收眼底。
據官方公布的最新數字,2005年1月至11月,蒲甘吸引緬國內外遊客6萬多人次。蒲甘擁有80多個旅館客棧共2000多張床位。旅遊部門正在對旅遊設施加緊改造升級,以吸引更多的遊客。
對於在蒲甘興建旅遊設施開發旅遊,緬國內外專家學者一直存在著不同看法。然而,緬甸政府則一再強調既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同時要適度開發利用自己的獨特資源發展旅遊業。
蒲甘當局為保護舊城佛塔,將經濟中心轉移到舊城以北大約5公里處的良烏,稱為蒲甘新城。蒲甘新城除了發展旅遊業外,其經濟重心就是手工業。蒲甘手工業發達,這裡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傳統藝術,如漆器、浮雕和傳統布藝。每年都有國際遊客為蒲甘獨一無二的手工藝品紛至沓來。
蒲甘是東南亞最富盛名的漆器之鄉,這裡有世界上最精緻的漆器作坊。蒲甘漆器以式樣精美,做工精湛聞名於世。據史料記載,漆器製作起源於12至13世紀的蒲甘,自此之後,蒲甘便成為緬甸乃至東南亞地區的漆器發源地。蒲甘當地有大量手工業者從事製作漆器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儘管製作漆器的程式複雜,但是在蒲甘勞動者眼裡,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就如同蒲甘2000多座佛塔一樣,千姿百態,別具一格。
除了漆器,蒲甘的的浮雕和陶瓷工藝也享有國際聲譽。在佛都的盛名下,蒲甘將與佛教相關的手工藝製作發展到極致,在蒲甘,幾乎每一位蒲甘人都能娓娓道來他們的浮雕歷史和石碑文化。曾經有位蒲甘市政官員說,佛塔吸引世界遊客來到蒲甘,蒲甘人民會拿出舉世無雙的手工藝品讓遊客流連忘返。
舊貌新顏
蒲甘最初是由19個村落匯集成的小鎮,古稱“阿利摩陀那補羅”。
公元849年,頻耶王在蒲甘築城,建城門12座,並挖護城河相圍。
1044年。阿如律陀王在這裡創建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即蒲甘王朝。
從此,蒲甘開始成為歷代蒲甘王朝的京都。當時,阿奴律陀王篤信佛教,他在征服緬南部直通王國時曾獲32部《三藏》經、300名高僧和技藝高超的工匠多人。於是他開始在蒲甘大造佛塔,蒲甘亦遂之成為緬甸文化、宗教的聖地之一。
漫步在約25平方公裡面積的古城蒲甘,處處可見大、小不一的佛塔矗立在街頭巷尾。真可謂:“出門見佛塔,步步遇菩薩”。據統計,自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蒲甘先後建造的佛塔就達萬餘座,故蒲甘也被稱為“萬塔之城”。數百年來,雖歷經戰火兵災和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仍存有佛塔千餘座。
在現存的100多座著名的佛塔中,有的潔白素雅、樸素大方,有的金光閃閃、雍容華貴。塔內的佛像或坐、或立,或躺、或臥,千姿百態,形象各異;他們有的頂天立地、高約數丈,有的精巧纖纖、高不盈餘;這些佛像表情逼真細膩,惟妙惟肖。這些佛塔內的浮雕壁畫,更是技藝精湛,獨具匠心。因此,蒲甘又被譽為“宗教藝術薈萃”、“東方佛教藝術的寶庫”。
蒲甘不同時期建造的許多佛塔和佛寺中,以建於11-13世紀的古建築居多。由於經歷了不同的年代,蒲甘的佛塔建築並非都一個樣,而是千姿百態,有不同的風格。有的金光閃閃,有的潔白素雅;塔內佛像更是巧奪天工,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塔內的浮雕技藝精湛,匠心別具。
今天,當年的王朝早已灰飛煙滅,但在這41.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仍保存下了多座佛教建築物,還有數千座深埋在地下等待考古學家挖掘。
1975年7月,蒲甘地區發生6.8級地震,80%的佛塔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事後緬甸政府進行了修復。現政府執政後,又對蒲甘地區的佛塔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
據緬甸考古調查局1973年登記共有2217座佛教建築物。僅僅這2217座佛塔,就已經足以震撼人心了。這些造型各異的佛塔,記載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它們使蒲甘成為同高棉的吳哥窟、印尼的婆羅浮屠齊名的東南亞三大奇蹟之一,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朝拜。
蒲甘是一個“建築藝術保護區”,包括了老蒲甘、裊烏、明南村和新蒲甘等幾個地區。老蒲甘是其中最重要的地區,她就在伊洛瓦底江的轉角處,這塊三角形的區域集中了阿南達、施維谷機等保存得最好的十幾座廟宇,蒲甘的博物館也在老蒲甘。
為有效地保護蒲甘文化遺產,1994年,緬甸成立了以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秘書長欽紐中將為首的緬甸文化遺產挖掘保護中央委員會,並把蒲甘地區劃分為古代建築區、古代丘陵區、保護區和接待遊客的旅館區。
旅遊
蒲甘古城是緬甸甚至亞洲之旅的終極目的地,這裡是亞洲三大佛教遺蹟之一,曾經的448.6萬多座佛塔和寺院賜予了這裡“萬塔之城”的美譽。蒲甘佛塔中,以瑞西貢最出名,此塔是阿律耶陀建的,塔內珍藏有佛牙,是一座金塔,也是蒲甘最早建的塔,1059年開始興建,直到阿律耶陀王死後才竣工,這座宏偉壯麗的金塔是阿律耶陀國王的豐碑之一。
蒲甘塔林中,有佛牙的塔共有4座,除瑞西貢塔之外,另外3座是丹吉當塔、羅迦南達塔和古隱當塔,此3座塔比瑞西貢金塔規模小一些。阿難陀塔也是名塔之一,塔內的佛像千姿百態,塔內的浮雕、壁畫以及各種圖案在其他塔中罕見,有人稱這是緬甸的“龍門石窟”。大彬瑜塔規模大、保存完整,亦是名塔之一。以上的塔和蒲甘其他的塔,供奉的臣像、坐佛、立佛,多是緊身袍服,左肩披襟,有的頭戴玉冠,這是受印度的小乘佛教藝術的影響。自蒲甘王朝後,小乘佛教傳遍緬甸各地,為緬甸統一起了很大作用。
瑞山陀塔
瑞山陀塔是坐落於曼德勒省蒲甘的一座佛塔,由阿努律陀建造於1057年,約有8層樓高,因日落觀賞而聞名遠洋,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的到來,都希望親眼目睹瑞山陀塔與夕陽霞光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觀。
想要爬到瑞山陀塔的頂部觀賞日落,需要攀爬異常陡峭的石砌台階,幾乎筆直的台階一路向上,還要赤腳攀爬,讓人感覺到信仰的艱難與虔誠。雖然梯級旁有一道鐵扶手,仍需步步為營,否則稍不留神便會跌倒。等爬到頂部就會發現塔上站滿了來自不同國籍的人群,非常壯觀,大家期待著落日的來臨。放眼望去,疾風吹過的原野廣闊無比,廣闊原野上的伊洛瓦底江彎彎曲曲,反照著夕陽,而成千上萬的佛塔都塗上夕陽的餘暉,在綠色的原野上留下長長的影子,如同生命流暢的復活,輕柔地舞蹈。
瑞喜宮塔
瑞喜宮塔始建於11世紀,初期工程由阿奴律陀王(King Anawrahta,1044-1077)建造,他是第一個在緬甸推崇小乘佛教的人,也是蒲甘(Bagan)大規模建設的領軍人物。瑞喜宮塔大約於1086年—1090年間由阿奴律陀王的繼任者江喜陀王(Kyanzittha,1084-1113)完工,江喜陀王被稱為是蒲甘最偉大的國王,也是一個大規模建設者,他下令修建了無數個寶塔,使蒲甘成為“400萬寶塔都城”。
瑞喜宮塔是緬甸宗教建築史上最有意義的建築,因為在此之後緬甸全國的舍利塔均以其為摹本建造,而且它對傳統緬甸宗教與小乘佛教的關係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瑞喜宮塔高40多米,四面各有一銅亭,亭內各有一尊精美絕倫的立佛。宮塔塔頂高聳,帶各種裝飾,塔周圍有無數小塔和亭台,其中有一座名為“37聖靈”的廳堂深受遊客喜歡,傳說聖靈阿奴律陀王將代表緬甸宗教聖靈的37個人物雕像放置在塔的最低層,後來這37個雕像被移到平台東南部的一個小廳堂內並取名“37聖靈”。
悉隆敏羅神廟
悉隆敏羅神廟也被稱為“狄羅明洛佛塔”,坐落於曼德勒省的蒲甘,建造於狄羅明洛王(Htilominlo)統治的1211年,為蒲甘最後建造的大寺廟之一,是蒲甘最後一座緬甸風格的塔寺。
關於悉隆敏羅神廟的建造還有一個小故事,傳說修建這座塔寺的蒲甘王因為在這裡從五個兄弟中被立為太子,因此把他的塔寺建在這裡。在距離佛塔很遠的地方就可看見聳立在田野中的悉隆敏羅神廟,神廟高46米,由紅磚建成的精美外表雖然歷經風雨,但是依然風采猶存。雖然塔寺在1975年地震中損毀,但是得到了良好的重修,原來的壁畫還殘存了不少,仍可供遊客觀賞。神廟分為三層,在一層和頂層還可以看到四尊朝向不同方向的佛像。
在悉隆敏羅神廟的外部還可以欣賞到石膏雕模和砂岩裝飾,精美無比,牆壁上依稀可見當年為了保護神廟免受損壞而繪畫的天宮圖。
喬多波陵塔
喬多波陵塔坐落於曼德勒省的蒲甘,是一座佛教寺廟,於拿那拔地薛胡(1211-1235)統治時期開始建造,1227年建造完成,建築結構同他冰瑜塔非常相似,為緬甸高度第二的寺廟,在很遠的地方就可欣賞到其美麗的身姿。
喬多波陵塔共有兩層,高180英尺,長65米,寬52米,由三個下台地和四個上台地組成,四角建有柱廊,為蒲甘最大的宗教聖地,同時也是最壯觀的佛教寺廟之一。可惜的是在1975年大地震時,寺廟遭到了嚴重的毀壞,於1976年重建。
布巴雅塔
布巴雅塔坐落於曼德勒省蒲甘伊洛瓦底江的右岸,是蒲甘知名的寶塔,最原始的建築被廣泛認為建造於公元168年至234年,是蒲甘成千上萬座宗教聖地中最顯著的建築,因日落觀賞而知名。
最原始的布巴雅塔於1975年大地震中毀壞,寶塔成為破碎的碎片墜落於伊洛瓦底江,讓人為之惋惜。1976至1978年對布巴雅塔進行重新,用現代化的堅固建築材料建造,並且在寶塔的頂部鍍金。布巴雅塔不同於一般的寶塔,擁有一個鐘形穹窿頂並且外表鍍金,金光閃閃,已經成為伊洛瓦底江最顯著的地標建築之一。
阿南達寺
阿南達寺始建於公元1105年,由蒲甘王朝(Pagan Dynasty)江喜陀王(King Kyanzittha)所建,整個寺院呈正方形,寺內有四座金色佛像,分別面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寺院正中心坐落著阿南達塔,塔身高70多米,為淺黃色,非常宏偉;塔座是印度風格的正方形大佛窟,東南西北面各有一門,門內有一尊高約十米的釋迦立佛。此外,阿南達寺外壁上有數千尊大小佛像和佛本生故事的彩陶浮雕,在主塔周圍又環繞著眾多的小塔、佛像及各種動物和怪獸雕塑,工藝考究,被稱為蒲甘最優美的建築和“緬甸的西敏斯特大教堂。
阿南達寺1975年遭遇地震被毀壞,但已經得到完全的修復,而且相關人員還對牆壁上的繪畫進行修飾和粉刷,1900年時逢建寺900年紀念之際,塔頂還被踱了一層金,越發顯得金碧輝煌。
達瑪央吉塔
達瑪央吉塔是坐落於蒲甘的一個佛教寶塔,建造於1167至1170年,當時的統治者拿勒胡(Narathu)謀殺了自己的父親和哥哥而奪得王位,為了彌補自己的罪過而建成了這座蒲甘最大的寺廟。
達瑪央吉塔為蒲甘最寬的宗教建築,也是磚塔建築的傑出代表,從蒲甘的各個方位都能看到這座紅磚牆的寺廟。這個佛塔非常的堅固,據說建塔的時候兩塊磚中間如果能插進針,那么砌磚的工匠就要被殺頭,也許正是由於拿勒胡的殘酷要求,才使得佛塔至今屹立於此,紋絲不動。但是拿勒胡最終沒有將這個壯觀的佛塔完工,因為在佛塔建成之前,他就被謀殺了。達瑪央吉塔被譽為蒲甘的“金字塔”,佛塔的拱門環環相扣,造型獨特,迴廊里的窗戶透進自然光線,照亮佛塔內部。
達瑪斯伽塔
達瑪斯伽塔坐落於蒲甘東部的一個小村莊,建造於1196年,為一座知名的佛塔。蒲甘其他的佛塔一般為正方形,與其他佛塔不同的是達瑪斯伽塔的基座為五角星,在佛塔的各個角上還矗立有精緻的佛像。
據說在1197年的時候,蒲甘王拿那拔地薛胡從斯里蘭卡國王那裡得到了四個神聖佛教文物,為了更好的將這些貴重的物品保存和保護起來,1198年建造了這個聖所來放置聖物。佛塔由磚建造而成,赤褐色的磚上繪畫了《本生經》里的故事。
碑銘文化
蒲甘(pugam)是緬甸的一座歷史名城。在這裡,人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緬甸佛教文化的燦爛輝煌,而且可以看到象徵中緬“胞波”友誼的蒲甘涼亭。蒲甘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中游左岸,曼德勒西南150多公里處.這裡曾是古代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的首都。這裡最初是由19個村落匯集成的小鎮,古稱“阿利摩陀那補羅”。
民俗風情
禁忌
緬甸人認為鞋是最骯髒最齷齪的物品,無論是進佛寺,見法師,或是進入塔院,有一條嚴格的禁忌,那就是必須脫鞋,連襪子也不能穿。在緬甸人的心目中,佛塔和佛寺是最神聖的地方,僧侶則是佛祖的代表,絕不能穿最骯髒的鞋去拜佛、拜塔和見僧。
自古以來,緬甸農民與牛相依為命,把牛視為“忠誠的朋友”、“最大的恩人”。正因為如此,很多緬甸人,尤其是緬甸農民忌吃牛肉,認為吃牛肉是一種“忘恩負義”的背叛行為。
緬甸人視婦女的筒裙為不潔,嚴禁婦女把筒裙晾曬在超過人頭的高度,緬甸男人十分忌諱從晾曬的婦女筒裙底下鑽過,認為這樣會倒霉一輩子。由此,緬甸禁忌婦女登上佛塔的塔基,禁忌婦女往佛像身上貼金。
緬甸人認為頭部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地方,一般不喜歡別人摸自己的頭。
種族
緬甸由緬族、猛族、彪族、撣族幾個主要大族和一系列的小種族組成,其中緬族最大,他們的後裔是今天緬甸的主要人口。這些種族大約在2000年前開始從中國西南、印度東北部和西藏東南部逐漸移入緬甸這塊肥沃的土地的。其中對構成蒲甘文化有影響的是緬、猛、彪三個大族。
服飾
緬甸婦女喜歡穿一種緬語稱為“特敏”的筒裙。
飲食文化
蒲甘飲食
緬甸緬族人喜食椰漿飯及攔有薑黃粉、椰絲、蝦松的糯米飯;每餐必食一種叫“雅比”的魚蝦醬;菜餚喜放咖喱。緬甸克欽族人喜吃獸肉,他們習慣用火烤食,烤熟後撒上鹽、用手撕食。緬甸克倫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吸菸斗。酒是日常必備之物,任何儀式上,人們都要以酒助興。緬甸人一般早晨愛吃西餐,午、晚喜食中餐;餐檯喜歡備有辣椒油和辣椒醬等調味品。他們用餐習慣一人一把匙和一個湯盤,他們不習慣用碗。用餐“工具”是右手,抓食取飯靈巧方便。他們樂於菜齊後一起上桌用餐。
佐餐
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一樣,緬甸人以米飯、米線為主,而且一般是趁熱吃。吃法上原本是習慣用手抓著吃,但城裡人也普遍用上勺了。緬甸菜餚以酸、辣、鮮為特色,沒有酸辣,緬甸人簡直吃不下飯。又因為盛產魚蝦,所以經常用蝦松、魚鬆、蝦餅等佐餐。
湯
緬甸人很注重湯,幾乎餐餐都有湯。有時兩餐之間也要喝上一些湯,他們認為湯很有營養而且不膩耐飲。在緬甸,最可口的是各種水果,便宜又好吃。有好些不認識的水果,生吃不好吃,但是拿去一煮,口味便好得多,比如有一種叫做“阿不卡多”的拳頭大小的水果,生吃極膩,但榨成果汁,加上糖和水,滋味美得不得了。除了果汁,緬甸人還愛喝茶,尤其是“中國茶”。許多人從早到晚都在身邊準備一壺熱水,隨時準備泡茶。
餐館
緬甸隨處可見華人開的餐館,一般也賣快餐,如同中國的快餐店一樣。另外,印度菜、巴基斯坦菜,在這裡也有一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