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謬之戰

東吁王朝的新軍,臨時同盟,圍困卑謬的東吁大軍,內線機動,大獲全勝,

東吁王朝的新軍

1541年,莽瑞體已控制緬甸南方的大部分地區。隨著都城被遷移到勃固東吁王朝儼然以整個下緬甸的主人自居。這引起了北方宿敵阿瓦王朝和西方強鄰阿拉乾人的警惕。為了從戰略上阻隔這個攻守同盟,東吁軍隊就必須拿下作為雙方結合部的卑謬城。這也讓他們直接和其他三方發生正面衝突。
莽瑞體莽瑞體
控制下緬甸的東吁王朝 非常方便吸引外來技術控制下緬甸的東吁王朝 非常方便吸引外來技術
雖然在基本架構和人員成分上,東吁王朝的軍隊相比對手沒有什麼不同,但卻通過各種有利條件作了提升。尤其是對南方海岸的征服,讓他們成為了一支多兵種而技術水準更高的力量。
在占領馬達班(莫塔馬)港後,莽瑞體並沒有解散大部分軍隊,而是讓他們在營地里度過整個雨季。這對於緬甸的傳統動員體制來說是不尋常的。因為很多軍官都是地方領主,他們的士兵也來自普通農民家庭。如果不能按時回家,則農業生產就會受到影響。好在地方基層還有寺廟和村莊架構,可以最大程度的組織起剩餘勞動力。軍隊的花銷則通過戰利品與新領地的供給來解決。加上不少人本身就是失去土地的流亡者、僱傭兵和職業客卿,很容易適應長期服役。
早期歐洲人繪製的 下緬甸居民形象早期歐洲人繪製的 下緬甸居民形象
莽瑞體也全部保留了他的葡萄牙僱傭兵部隊,並從馬達班港的守軍那裡獲得了更多火炮。一些居住在沿海的穆斯林也開始為其服務,成為了東吁軍隊中的第二大外族部隊。此外,在更早占據的勃固城內,還有一代人前才大量移民至此的亞美尼亞人。他們也從自己的波斯老家帶來了大量商業物流經驗和軍事技藝,成為了緬甸新霸主麾下的第三類傭兵來源。
1541年10月,緬甸的雨季趨於停歇,東吁軍隊開始完成最後的戰爭準備。通過海路與內河水道,更多補給品被送往位於勃固城的新基地。已經選擇默認事實的孟族地方派,也開始為莽瑞體提供軍事服務。他們提供了一支由1400艘各類船隻與9000水兵組成的艦隊。正是在這些新力量的協助下,人數超過17000人的陸軍開始向著卑謬進發。
卑謬成為了莽瑞體的新目標卑謬成為了莽瑞體的新目標

臨時同盟

出發攻打卑謬的東吁軍隊出發攻打卑謬的東吁軍隊
東吁軍隊的敵人們,都不曾料到戰爭會來得如此之快。無論是海軍較強的阿拉乾人,還是陸軍較強的阿瓦人,都以傳統模式計算潛在威脅。在他們看來,戰爭動員與物資準備都是從雨季結束後才開始的。11月,當莽瑞體的軍隊抵達卑謬,幾乎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卑謬城本身也是緬人聚集的地方,但依然以藩屬形式效忠於北方的阿瓦。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戰亂和對峙後,當地的城防也被經營的有模有樣,絲毫不輸於東面的勃固和馬達班港。
東吁軍隊一直保持著近千人的葡萄牙傭兵東吁軍隊一直保持著近千人的葡萄牙傭兵
東吁軍隊的攻城水平卻沒有太大提高。葡萄牙人從小型戰艦上拿來的鷹炮,實在不適合轟擊堅固的磚石城牆。以經商為主的穆斯林和亞美尼亞人,同樣沒有現成的攻城技術專家。當東吁人企圖用戰象的背脊和梯子攻城,只能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挫敗。守城部隊一樣可以通過孟加拉和阿瓦,獲得大量的火器。雖然很多是明朝樣式的火門槍與火炮,但並不妨礙在守城時從容釋放。
莽瑞體只能下令全軍展開長期圍困,並布置了大量警戒兵力。由於卑謬緊挨著通航條件很好的伊洛瓦底江,所有援軍可以非常快速的從南北兩頭抵達城市。考慮到阿拉乾人的海軍冠絕緬甸,東吁水軍便將主要兵力部署在南側。大部分陸軍則主防北面,時刻等待著強大的阿瓦大軍抵達。這樣的僵局也就持續了5個多月。

圍困卑謬的東吁大軍

1542年4月,反東吁的聯盟援軍開始接近卑謬。其中,阿拉乾人的軍隊就沿著伊洛瓦底江北上。但陸軍規模非常有限,僅有5000步兵、200騎兵和100頭戰象。
但阿拉乾的海軍規模非常可觀,主力是由招募自孟加拉的葡萄牙和穆斯林僱傭兵組成。他們的小型槳帆船戰艦,在亞洲各地的沿沿岸都有出色戰績。只是因為陸軍數量不足,讓阿拉乾人選擇放緩前進速度,只是作為戰略牽制力量存在。
靠近孟加拉的阿拉乾人 以善於航海著稱靠近孟加拉的阿拉乾人 以善於航海著稱
同時,阿瓦人的部隊由領袖思洪發親自帶隊,沿著伊洛瓦底江向南進軍。其規模在16000步兵、1000騎兵和80頭戰象左右。他們大都是來自整個上緬甸的封建部隊,以村莊為單位構成獨立的步騎兵分隊。雖然已過巔峰,但戰力和威望依然冠絕中南半島西部。在有卑謬和阿拉乾盟軍存在的情況下,他們實際上具有相當的數量優勢。莽瑞體也將他們視為對自己圍攻城市的最大威脅。
東吁開國君主馬上做出抉擇,首先擊敗阿瓦人,再轉頭收拾阿拉乾人。他留下水軍與必要的圍城部隊,繼而指揮9000步兵、2100騎兵和150頭戰象出擊。全軍被平均分為三個分隊,靠著伊洛瓦底江北上。在尋找到合適的戰場後,立刻讓步兵原地待命,部署好火槍手部隊和大炮。同時派出一支獨立的騎兵分隊,在全軍的最前方位置警戒開道。
東吁王朝的內河艦隊東吁王朝的內河艦隊

內線機動

阿瓦人的騎兵部隊阿瓦人的騎兵部隊
不久,東吁軍隊的前鋒就和阿瓦人遭遇,兩方騎兵發生了短促而激烈的廝殺。面對那些騎著滇馬的山地武士,東吁人很快落入下風。對方有著非常豐富的戰鬥經驗,甚至需不時與北方的明軍作戰。東吁騎兵則相對缺乏錘鍊,只能朝著本方主力位置逃竄。
思洪發並不清楚莽瑞體已做好準備,將這些潰兵視為重大機會。他下令大部分阿瓦騎兵展開追擊,並下令戰象和步兵也加速趕上。爭取在圍攻者組織起有效反抗前,就將暴發戶對手徹底擊敗。但不同兵種的速度差異巨大,騎兵很快就和後方的主力出現脫節。更要命的是,他們徑直衝向了三路敵軍的射擊陣地。
東吁緬人和阿瓦撣人的混戰東吁緬人和阿瓦撣人的混戰
隨著葡萄牙等僱傭兵部隊開火,大量的彈丸射向了毫無準備的敵人。緬甸徵召兵也使用弓箭作為補充火力,將對方幾乎全面消滅。
於是,莽瑞體下令全軍立刻進行反攻。三個分隊的戰象前出引導衝鋒,騎兵部隊緊隨其後,步兵則最後衝上去加強攻勢。阿瓦人的戰象首先被擊潰,他們不僅缺乏主力步兵援助,還在數量上面臨以少打多的窘境。在身邊的護衛小隊被殺死後,落單大象就成為了對方多兵種圍獵對象。不少人只能選擇投降,免於被當場屠戮的厄運。
協同反擊的東吁軍戰象和騎兵協同反擊的東吁軍戰象和騎兵
最後趕上來的阿瓦步兵,主要以弓箭手和持盾投矛兵組成。他們的鬆散戰線被大象撕開缺口,繼而又被騎兵衝散。面對更為完整的東吁步兵,也幾乎沒有多少還手之力。兩翼的徵召部隊紛紛潰散,留下中路的精銳常備軍在拚死抵抗。

大獲全勝

東吁人的左右兩翼也順勢展開包抄,在大象和騎兵的幫助下完成合圍。阿瓦人的精銳雖然殊死一搏,但終究因寡不敵眾而放棄抵抗,有2000多步兵、60頭戰象和300騎兵淪為俘虜。餘下的殘軍則奔回家鄉,完全失去了戰鬥力。
大獲全勝的 東吁軍武士大獲全勝的 東吁軍武士
但南方的局勢卻還是不容樂觀。面對戰鬥力很強的阿拉乾艦隊,東吁海軍被打得節節敗退。對方陸續控制了多個沿江港口,使得後方變得非常穩固。
莽瑞體在恢復了圍城後,又立刻分出兵力應付。這批部隊的人數更少一些,包括了6000步兵、2400騎兵和50頭戰象。他們悄悄離開原有的營地,迅速抵達了位於對岸的巴東關。東吁軍隊還先後派出了5名間諜,以同盟使節的身份去釋放假訊息,讓對方以為自己還在和阿瓦人作戰。
阿拉乾海軍中的葡萄牙小型戰艦阿拉乾海軍中的葡萄牙小型戰艦
阿拉乾人很快上當,派出陸軍加速前進,甩開了掩護自己的海軍艦隊。全軍接近巴東關後,也誤入了東吁軍隊的射擊埋伏圈。伏擊者在用槍炮大量殺傷敵軍後,派出騎兵和大象反擊,又俘虜了2000多人。阿拉乾人就這樣失去了拯救卑謬的能力。
1542年4月底,莽瑞體向孤立無援的卑謬發出最後通牒,告訴他們已經沒有外援可以等待。城內的守軍還繼續抵抗了一些日子,到5月19日才正式投降。城市因此被免於大的屠殺和破壞,地方貴族被送到勃固城軟禁。
得勝後的東吁王朝 成為了足以左右全緬甸的力量得勝後的東吁王朝 成為了足以左右全緬甸的力量
隨著卑謬的陷落,莽瑞體已獲無可爭議的優勢。不僅重創了兩大敵軍,還從交通上將兩者阻隔,影響彼此間的協同和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