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農作制度創新推廣工作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農作制度創新推廣工作的通知》是2009年10月31日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一則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農作制度創新推廣工作的通知
  • 外文名: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hangzhou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on accelerating the innov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ork system
  • 發布單位:杭州市人民政府
  • 發布文號:杭政辦函〔2009〕353號
  • 發布日期:2009-10-31
  • 生效日期:2009-10-31
  • 所屬類別:政策參考
  • 項目類型:檔案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農作制度創新推廣工作的通知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為加快我市農作制度的創新、推廣套用步伐,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農業,促進農業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現就加快我市農作制度創新推廣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正確認識創新農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創新農作制度,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農業領域深入貫徹省委“創業創新”總戰略的重要體現,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載體,有利於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市農業生產土地資源緊缺、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難以適應國內外大市場競爭,而長期過多施用化肥、農藥等投入品,已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當前農業生產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把創新農作制度作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不斷實踐和探索,積極創新農作制度,從而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使有限的農業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生態農業服務。
二、因地制宜推進我市農作制度創新發展
各地要根據農作制度創新發展的成果,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與優勢特色產業,依靠科技進步,挖掘土壤、氣候和生物潛能,根據各種資源、農作物和動物生長的時間節律,利用時間組合和季節更迭,對土地、物種、時空進行科學配置,推廣糧經結合、種養結合、糧飼牧結合、水產生態養殖、林地複合經營、農業廢棄物循環資源化利用、間作套種、水旱輪作、立體種養、水體利用等農作方式,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因地制宜推廣創新農作制度模式。針對我市實際,重點推廣以下7類模式:
(一)糧經結合型。推廣採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實施糧食作物與蔬菜、瓜果、食用菌、藥材等經濟作物的間復套種、水旱輪作、立體種植模式,大幅度提高糧田綜合經濟效益。
(二)種養結合型。在同一塊農田裡實行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直接結合、複合經營。推廣稻(茭、蓮)鴨共育、稻雞輪養、種草養鵝、茭白田養泥鰍、蓮田養鱉、周年“三種五養”等複合種養模式,實現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複合經營和良性互動。
(三)糧飼牧結合型。推廣採用新品種、新技術,實施水稻、玉米、牧草輪作,用玉米秸稈或牧草飼餵奶牛、湖羊、長毛兔、肉兔,養殖雞、鴨、鵝,實現糧、飼、牧(禽)的有機結合。
(四)水產混套輪養型。改革傳統單放單養模式,實行不同魚種在不同水層間套混養,提高水體利用率,改善水質,控制水產病害。推廣蝦鱉混養、蝦和泥鰍混養、魚鱉混養、魚蚌鴨混養、蝦魚混養、魚鰻鱉套養等多品種分層次飼養以及養殖與種草結合、林漁結合等生態養殖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水域資源。
(五)立體開發型。推廣利用桑園、茶園、果園、竹園和花卉苗木的幼、成林有選擇地套種蔬菜、瓜果、食用菌、藥材等經濟作物或在園內飼養雞、鵝、羊等;以及利用板栗園、吊瓜園等套種楊桐柃木,山核桃林套種灌木(牧草)等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實施立體複合種植模式。
(六)農業廢棄物資源和循環利用型。推廣利用桑(桃、梨)枝屑栽培食用菌,利用竹筍殼青貯飼餵奶牛,利用竹葉做牛、羊顆粒飼料,利用稻草、麥稈、蔬菜殘渣、禽畜糞便、食用菌棒、蘑菇泥等農業廢棄物作有機肥、育苗基質、沼氣能源和養殖蚯蚓,構建資源再利用、變廢為寶的循環利用機制,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七)生態農業休閒觀光型。推廣發展農林牧漁結合、花果菜菌齊栽的科普型生態觀光園;套用高新技術和現代設施,引進國內外珍稀新品種生產高端農產品的高科技觀光園區;集鮮果、蔬菜採摘,品嘗,購物,垂釣等於一體的體驗參與型休閒觀光園。
三、完善農作制度創新推廣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更新觀念,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農作制度的創新和推廣工作,把農作制度創新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把農技推廣基金會(執行部)作為政府部門的幫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幫手、農業科技進步的幫手、狠抓落實見成效的幫手。市農辦、農業局、林水局、農科院和農技推廣基金會要共同建立創新農作制度項目協作組,組織跨專業(產業)的項目實施和技術培訓,實現不同職能部門和農技人員之間的協作和結合。農業部門要切實承擔農作制度創新推廣工作責任,會同林業、農技推廣基金組織等部門,制訂示範推廣計畫;農辦、財政、科技、科協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合力支持,共同推進農作制度創新推廣工作。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地要把創新農作制度作為財政支農資金的重要扶持對象,以項目形式支持農技推广部門、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等開展試驗示範,推廣套用農作制度新模式。要深化責任農技推廣制度建設,各級農技推广部門包括責任農技員要會同農技推廣基金會(執行部),以推廣具有較好市場前景產品為目標,加大對創新農作制度模式的推廣力度,建設示範點(戶),形成特色塊狀片,方便農民學習套用。要加強對責任農技人員的考核,真正把農作制度創新推廣落到實處。各地要對農作制度創新推廣工作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三)加大宣傳和總結力度。各地要加強對農作制度創新理念、模式和技術的宣傳推廣工作,及時總結農作制度創新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每個區、縣(市)要形成10個左右可學可看、可圈可點的典型模式,並積極開展示範推廣活動,實行績效評估。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把農作制度創新作為基層幹部培訓和農技培訓的一個重要內容,利用新聞媒體、農民信箱、農業信息網等媒介,採取現場會、報告會、培訓班、媒體報導、播放典型光碟等形式,宣傳普及農作制度創新的理念、模式和技術,使農作制度創新的模式真正成為提高農業生產力的途徑,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千方百計提高家庭綜合經營水平。
(四)積極做好土地流轉和社會化服務工作。農作制度創新模式和技術要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其前提和基礎是規模農業。各地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堅持平等協商、自願有償的原則,依託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大戶等,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流轉和規模經營,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提高農作制度創新模式的規模效益。要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或鄉村集體,為推廣創新農作制度的項目提供供種、植保、機耕、機種、機排(灌)、機收等主要環節或全程社會化服務。
二○○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