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墓

杜甫墓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後世通常認為杜甫最終死在江上的一條小船里。他死後,兒子宗武無力葬父,只好將父親的棺材權厝著,直到40多年後,孫子杜嗣業才藉助於乞討,將祖父安葬。

杜甫墓全國共有八處,其真跡位於湖南省平江縣小田村,也有人認為在河南的偃師縣。爭議較大的耒陽之墓為衣冠冢。平江縣存有杜甫後代,平江墓為真跡可能性較大。清朝同治年間,張岳齡在實地考察偃師後,寫了一篇《杜工部墓辨》,指出偃師既無杜甫墓,也沒有杜氏後代。李元度的《杜工部墓考》也這樣說,認為“岳屬別無杜墓,遺蹟在小田無疑”。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為平江杜甫墓為全國唯一杜甫墓葬,國務院1988年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甫墓
  • 外文名:The tomb of Tu Fu
  • 葬在:湖南平江小田村
  • 杜甫與世長辭:公元770年
  • 詩篇:寫有3000多首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杜甫生平,墓祠遺址,平江墓真跡,耒陽墓衣冠冢,有關傳說,夢催還鄉,旋風送骨,百鳥定穴,平江墓祠(真跡),耒陽墓祠(衣冠冢),沿革,相關記載,其它墓地,地域之爭,湖南說,湖北說,相關,衣冠冢,暫葬耒陽,耒陽靴冢,偃師墓,

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 李白 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 李商隱 與 杜牧 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一生寫有3000多首詩篇,流傳下來的有1400多首。歷代根據杜甫行蹤有眾多紀念館和紀念遺址,表達對詩人的愛戴與悼念。令人疑惑的杜甫歸葬之地,或墓、或墓冢在全國竟有八座之多,分別是:湖南的平江、耒陽各一座;湖北襄陽(今屬襄樊);河南偃師、鞏義為杜甫出生地各一座;陝西鄜州、華州;四川成都。真跡一般認為在平江。

墓祠遺址

平江墓真跡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晚年生活漂泊。據史料記載,杜甫晚年漂泊湖湘。於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冬,攜妻兒乘船離川至岳陽。
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長沙)。唐大曆五年(770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玠舉兵為亂,為避免戰火,杜甫半夜溯江往郴州投靠舅父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轉船頭返長沙賃居江閣。暮秋思歸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復發,費資用盡,只得從溯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投友求醫。不幸病逝於縣治寓所,葬於小田天井湖。
平江小田杜甫墓平江小田杜甫墓

耒陽墓衣冠冢

《耒陽縣誌》記載說,杜甫開始時為避戰亂到蜀,“往依嚴武。武卒,蜀亂,復移夔州。大曆三年下峽,至荊南,游衡山,將適郴州,依舅氏聶十二郎,僑居耒陽。”當時正好趕上大降大鬧,江水暴漲,杜甫很久都沒有食物。聶氏縣令乘船出迎,並贈牛肉和白酒給杜甫。有一天晚上杜甫大醉,住宿在江上的酒家,結果被水淹死,只遺落一隻靴子在江上,聶氏縣令只好將靴子做墳。其它史書如新、舊《唐書》也都這樣記載。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死後連屍體都沒有找到,那么耒陽的杜甫墓其實只是一個埋其靴子的衣冠冢。據說,這個墓在耒陽縣城北郊二里,建於南宋理宗景定年間(1260〜1264),明朝嘉靖年間曾為當時的知縣馬宣重修過。

有關傳說

夢催還鄉

杜甫少年時居住洛陽。一次,祭祖來到了土婁村杜預杜審言墓前,被周圍優美的環境吸引住了。隨即就在土婁村建起簡陋的土室,安家讀書。
杜甫墓杜甫墓
杜甫一生不得志,到了晚年,流落江湘,貧病交迫,臨死前囑咐子孫:“生不能與遠祖當陽侯並列,死後要與之並葬。”當時家人因無力運其靈柩返籍安葬,只好暫時停厝岳州
四十年後,杜家的經濟逐漸好轉,在這一段時間裡,杜甫的孫子嗣業常常夢見祖父的形象。一天夜裡嗣業剛剛入睡,忽聽一陣馬蹄聲響,他轉身一看,一位白須老將騎著高頭大馬來到院裡,自稱是杜預。只見爺爺杜甫出屋迎上前去,白須老將說道:“你久留他鄉,我十分想念你,今專程來尋,快隨我一同回去吧!”杜甫高興地說:“盼之不得!”說罷就扶鐙上馬,騎在杜預身後飄然而去。嗣業醒來,竟是一夢,忽然想起祖父的遺言,立即叫起家人商量,決定遷爺爺靈柩北返歸葬。

旋風送骨

杜嗣業辭別家人,用包袱背起祖父的骨骸啟程北返。他來到長江岸邊,準備瞞過船夫渡過江去。誰知上船後就被船夫發現,要他下船,不然要把骨頭扔進江中。嗣業苦苦哀求,說明這是杜甫的骨骸。這時,同船的一個豪門公子,一聽說是杜甫的遺骨,就起了歹心,想害死嗣業,盜走遺骨,將來可以炫耀自己。於是,他買通船夫,準備把嗣業推到江中。當船渡到江心時,嗣業已經覺察到一點動靜,就把爺爺的骨骸牢牢地背在身上。當豪門公子使著眼色,兩個船夫就要動手時,忽然一股旋風捲來,颳得天昏水暗,船身劇烈顛簸,船上的人站立不定,只聽“撲通”一聲,豪門公子落進江中。船夫們嚇得瑟瑟發抖,趕緊拋錨穩船。但見旋風又把杜嗣業卷到空中,飄然過江,安穩地落在岸上。船夫們眼睜睜地看著杜嗣業身背骨骸,向遠方走去,個個目瞪口呆,慚愧不已。

百鳥定穴

杜嗣業經過數十天的艱苦跋涉,終於把爺爺杜甫的骨骸背到杜預墓前。周圍的百姓聽說是杜甫屍骨返里安葬,無不高興萬分,紛紛前來贈送錢、物。有幾個陰陽先生出頭選穴,爭執不下,連續幾天,無法安葬。一天晚上,嗣業心裡煩悶,就在爺爺的靈柩前點香祭奠。突然感到疲睏眼澀,昏昏欲睡,這時耳邊傳來爺爺的聲音:“嗣業莫憂,百鳥定穴。”他驚醒後想著“百鳥定穴”,十分高興,但又不敢相信。
翌晨,杜嗣業急忙到村外觀望,忽然頭上一群喜鵲飛過,他的心情萬分激動。隨著喜鵲的飛向走去,到了杜預墓地南面,也就是兩個村子的中間,這群喜鵲不左不右落在了一棵花紅似火的石榴樹下,“喳喳喳”叫個不停。杜嗣業想這就是“百鳥定穴”,叫來村人就在這裡掘起墓坑。
後來人們將杜預、杜甫墓前後的兩個村莊改名為前杜樓、後杜樓,表示對這兩個偉大人物的懷念。

平江墓祠(真跡)

杜甫墓位於平江縣老縣城中縣坪、金鋪觀旁的小田村。
杜甫墓杜甫墓
原墓癸山丁向,花磚結頂,一室二耳,楔形磚砌成,紅石墓碑,典型唐墓風格。目前建有官廳、僧舍,僧舍門額上述“闡幽庵”。廳、舍之後是浣花草堂。經歷代風雨,杜甫墓及古建築曾多次修繕、重建。現存杜甫墓為1883年(清光緒九年)重修,合徑1丈,高5尺,墓頂復以堅固的厚石塊,附以後圍,碑換青石,高1丈,寬12尺余,旁附石板,鑲以石柱,墓碑中刻 “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墓”,右刻“署平江縣市武陵縣知縣書宗蓮題”杜甫墓前的杜公祠、官廳、僧舍亦為1884年重修。1885年祠後又建“鐵瓶詩社”。
杜甫墓坐北向南,墓為圓形土堆,墓前立青石碑,上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之墓”。墓前是清光緒十年重修的杜文貞祠,兩進一天口,內有官廳、鐵屏詩社等,祠門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詩聖遺阡”四字。宋朝王得臣有詩嘆云:“水與汨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杜甫墓、祠和鐵瓶詩社占地十畝,總建築面積3865平方米,墓祠合一,獨具特色,構成一組極具文物、史學、觀賞價值的古建築。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為全國唯一杜甫墓葬,國務院1988年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56年,杜甫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198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被評為“岳陽十景”之一,命名為“詩聖留蹤”。2005年杜甫墓祠修葺完畢,並成功舉辦了杜甫詩歌與時代精神國際學術研討會。

耒陽墓祠(衣冠冢)

沿革

詩聖杜甫晚年窮困潦倒,代宗大曆三年(768年),全家經今湖北入湖南,沂沅湘以登衡山,溯湘江而上,大曆五年繼向郴州探親,因耒水暴漲遇阻,寓居耒邑,耒陽聶令禮為上賓。是年,甫因貧病交加,死於耒陽至衡陽湘江舟中。聶令治葬築墓,背經向南,墓周砌石欄,正面有南宋石刻橫貼“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唐天佑四年(907)環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樓房,土木結構。正中主殿設杜甫擅香木雕像,東、西廊房10數間,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書院。1940年,湖南省政府重修杜甫墓,省政府主席薛岳重修杜工部墓石碑於墓前。1956年7月墓祠定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5年耒陽一中建校,將祠主殿拆除,僅後棟西廊房及清人彭而述殘碑。1996年,耒陽市政府對墓及下殘房進行了維修。今耒陽留有杜甫墓、杜公祠、杜陵橋、杜甫書院等遺址。
耒陽杜甫墓耒陽杜甫墓

相關記載

舊唐書·杜甫傳》和《新唐書·杜甫傳》均記載:甫客耒陽,游岳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歸,令嘗饋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卒。遂葬於耒陽。37年後韓愈遷謫過耒,吊杜甫,留下了“今春偶客耒陽路,悽慘去尋江上墓”的詩句。
杜甫墓位於耒陽市北城區今湖南省重點中學——耒陽市一中校內。其墓周圍有石欄桿,墓封土為圓形,徑5米。基砌麻石,高50厘米,上堆封土,通高1.5米,占地100平方米。正面麻石鐫刻有:“唐工部杜公之墓”。上款署“宋景定癸亥夏孟”(南宋理宗景定四年四月,1263年4月),下署“縣令王禾立石”。墓前立有1940年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上將撰《重修杜公墓》碑。杜甫墓周圍原有杜甫堂,杜公像,杜公書院石碑、古墓石碑座等文物古蹟,文革時期被毀。據郭沫若考證為杜甫真墓。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工部祠在杜甫墓後,初建於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原為四合院式,坐北朝南,院中即杜甫墓。杜工部祠自宋代起設杜陵書院,古時的書院四周植有松柏、桂花等觀賞花木,光線弱暗時,黃梅雨絲如煙,故有“杜陵煙雨暗蒙蒙”的詩情畫意。杜墓不甚闊,左廊右壁,前亭後廈,十步而已。墓頂萋萋,老樹橫蟠,墓後有小龜蚨一座,狂草體斷碑二節。留有杜甫墓、杜公祠、杜陵橋等遺址。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餘首。
杜甫墓杜甫墓

其它墓地

岳陽至長沙途中,還有一個出名的景點,那就是距汨羅市30公里的杜甫墓,為臨時停靈之所,後棺樞遷出,只余空墓,位於平江縣城東南16公里處。
杜甫墓坐北向南,墓為圓形土堆,墓前立青石碑,上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之墓”。墓前是清光緒十年重修的杜文貞祠,兩進一天口,內有官廳、鐵屏詩社等,祠門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詩聖遺阡”四字。宋朝王得臣有詩嘆云:“水與汨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地域之爭

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反映戰亂中人民的苦難,揭露封建社會腐朽的本質,素有“詩聖”之稱。杜甫是河南鞏縣人,早年遊歷過江南、山東一帶,後來飄泊於甘肅、四川一帶,最後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為止,都過著貧窮的日子。這位深為後人敬仰的詩人最後歸葬何處呢?一般認為在湖南平江。

湖南說

舊唐書·杜甫傳》載:大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從湖南長沙舉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陽時,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縣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應為大曆五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乃就地埋葬。對此,《耒陽縣誌》也有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里,祠後即杜墓。”而且此墓仍存,位於耒陽市一中院內,封土圓錐形,基砌花崗石,周圍有石欄,正面嵌有青石橫額,上鐫“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杜甫墓
另有一說認為,杜甫葬於湖南平江。依據是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元稹曾說:“(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而且,《平江縣誌》也稱:“甫自蜀歸病,卒於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櫬旅殯岳陽四十餘年。平(江)為岳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cuo)冢也。”現存的平江杜甫墓系一磚砌墓冢,前有墓碑,周圍有磚砌墓牆。
杜甫墓位於平江縣南16公里的天井湖,今大橋鄉小田村,是偉大主義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長眠之地。
原墓癸山丁向,花磚結頂,一室二耳,楔形磚砌成,紅石墓碑,典型唐墓風格。建有官廳、僧舍,僧舍門額上述“闡幽庵”。廳、舍之後是浣花草堂。經歷代風雨,杜甫墓及古建築曾多次修繕、重建。現存杜甫墓為1883年(清光緒九年)重修,合徑1丈,高5尺,墓頂復以堅固的厚石塊,附以後圍,碑換青石,高1丈,寬12尺余,旁附石板,鑲以石柱,墓碑中刻 “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墓”,右刻“署平江縣市武陵縣知縣書宗蓮題”杜甫墓前的杜公祠、官廳、僧舍亦為1884年重修。1885年祠後又建“鐵瓶詩社”。
杜甫墓、祠和鐵瓶詩社占地十畝,總建築面積3865平方米,墓祠合一,獨具特色,構成一組極具文物、史學、觀賞價值的古建築。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為全國唯一杜甫墓葬,國務院1988年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56年,杜甫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198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被評為“岳陽十景”之一,命名為“詩聖留蹤”。2005年杜甫墓祠修葺完畢,並成功舉辦了杜甫詩歌與時代精神國際學術研討會。

湖北說

湖北省襄陽市杜甫墓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區西南2.5公里 峴首山處,因其祖籍湖北省襄陽市,故晚年定於與此,死後埋於城南 峴首山上,墓碑上刻有“唐杜工部之墓”,為後人所立。首先,對於湖北襄樊杜甫墓,當地人及當地政府部門都說是衣冠冢;陝西富縣杜甫墓、華陰縣杜甫墓以及四川成都杜甫墓,依杜甫蹤跡所建,也只是紀念性墓葬。

相關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寫有3000多首詩篇,流傳下來的有1400多首。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晚年依舊過著漂泊生活,歷代各地根據杜甫行蹤所至建立了眾多紀念館和紀念遺址,表達對這位偉大詩人的愛戴與悼念。令人心生疑問的是:杜甫歸葬地也很多,人們發現的,全國共有八座杜甫墓,究竟哪座是真哪座是假呢?就讓我們查閱史料,一探究竟。
杜甫生在鞏義,逝在湖南,八座杜甫墓分別是:湖北襄陽(今屬襄樊);河南偃師、鞏義各一座,為杜甫出生地;湖南耒陽、平江各一座;陝西鄜州(今陝西省富縣)、華州(今陝西省華陰縣);四川成都。究竟哪個是真的?逐一進行分析。

衣冠冢

首先,對於湖北襄樊杜甫墓,當地人及當地政府部門都說是衣冠冢;陝西富縣杜甫墓、華陰縣杜甫墓以及四川成都杜甫墓,依杜甫蹤跡所建,也只是紀念性墓葬。

暫葬耒陽

其次,值得我們細細考究的是湖南平江與耒陽兩座杜甫墓。公元765年,在成都失去依靠的杜甫攜全家開始了漂泊荊楚的苦難歷程,最終於公元770年秋卒於湘江的一條船上,時年59歲。可以說,杜甫生命的最後時光基本上是在湖南、湖北一帶度過的,杜甫在湖南去世,《平江縣誌》的記載:“甫自蜀歸,病,卒於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旅櫬殯岳陽四十餘年。平為岳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也。”那么耒陽的杜甫墓又是怎么回事呢?
據《耒陽縣誌》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里,祠後即杜墓。”而且此墓現仍存,位於耒陽市一中院內,鐫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宋景定癸亥年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耒陽靴冢

有專家認為,杜甫死於風痹。杜甫來到耒陽後,受到耒陽縣令的盛情款待,離開時因走得急,沒來得及回謝耒陽縣令,就順流下衡州了。等縣令來尋找杜甫時,只看到了一隻靴子,以為杜甫已死,於是修了墓。耒陽當地人都認為,這座杜甫墓是“靴冢”。

偃師墓

43年後,杜甫的孫子杜嗣業將杜甫墓從湖南遷到了河南。據《舊唐書·杜甫傳》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元稹寫的墓志銘中有“葬當信侯墓次”,也就是說,杜甫葬在了當信侯(指晉代鎮南大將軍杜預,為杜甫十三世祖)的一側,杜甫祖父杜審言的墓也在此。唐代時偃師屬東都京畿,嗣業將祖父葬於偃師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杜甫的遺骸葬於偃師,為何鞏義還有一座杜甫墓呢?根據資料分析如下:第一,最主要的證據是鞏義杜甫墓前的一塊碑刻。這塊立於康熙十九年的石碑上,名為《鞏縣杜少陵先生墓碑記》的碑文中明確記載:“讀偃師縣志雲,先生歸葬常附於當陽侯之墓側,復移墓於鞏縣”;第二,南宋姜少虞在《宋朝事實類苑》中也明確記載,杜甫墓在鞏義;第三,司馬光《溫公詩話》里也說:“至元和中,其孫始改葬於鞏縣”;第四,嘉靖四十三年的《鞏縣誌》、《河南府志》以及明朝官員周敘的那句詩“杜陵詩客墓,遙倚北邙巔”,都進一步證實了杜甫墓就在鞏義的說法。
綜上所述可知,杜甫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在湘江舟中與世長辭。當時家貧無力歸葬,暫葬在湖南平江。43年後,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孫杜嗣業遵其父囑託,將杜甫靈柩歸葬於先祖墓旁,即偃師城西首陽山。後又遷於鞏縣(鞏義市),杜甫的兩個兒子宗文、宗武陪葬墓側,當地民眾稱“聖人三冢”。而留下了杜預的墓在首陽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