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杜甫簡介,西安杜工部祠,地理位置,文化歷史,杜公紀念館,杜甫祠堂,延安杜甫祠,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漢族,原籍湖北襄陽。是現實主義詩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後世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例如“三吏”“三別”等。
西安杜工部祠
地理位置
杜工部祠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城南長安區韋曲東的少陵塬畔,為明代創建,解放後全面修整,闢為"杜甫紀念館"。距西安市12千米。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是唐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安史之亂前後,他生活的主要地區在長安,曾攜家帶眷居住杜曲一帶,從事勞動生產和吟詠詩詞,自號"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等。人們為了紀念杜甫,就在他居住過的地方立祠。
文化歷史
據《關中兩朝文鈔》載:長安的杜公祠,是明嘉靖五年(1526年)創建,位於韋曲和杜曲之間的牛頭寺南。後面為少陵原,祠下為樊川。該寺在明、清曾幾度修葺,後又重新修建。1960年成立杜甫紀念館。寺前院右側的陳列室內有杜甫像數幅和杜甫詩意畫等。
杜公紀念館
杜公祠堂凡有數處,自成都﹑夔州﹑耒陽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劍門諸祠。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在杜甫遺址的基礎上辟有杜甫公園。杜甫遺願要歸葬首陽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窮困無力做到,只好暫時掩埋於耒陽,死後四十三年方由其孫杜嗣業扶柩歸葬於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在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陝西省西安城南長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為明代創建,解放後全面修整,闢為"杜甫紀念館"。還有成都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餘首。
杜甫祠堂
草堂大門匾額
延安杜甫祠
延安杜公祠位於延安市寶塔區七里舖東,坐東向西,面對大川,祠下邊便是210國道,杏水從祠前緩緩流過。當年這裡曾是一個石灣,傳說大文學家、大詩人杜甫來延安時曾在這裡枕鞋夜息。據記載“川口有唐詩,杜拾遺祠,記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騷客多賦憑弔”即此。765年,為了去靈武尋找肅宗,參加平叛,杜甫從羌村出發北上,經石門,過徐寨,翻山越嶺,經甘泉下寺灣來到萬花山。沿川而東,來到川口的七里舖。當年的淒涼,增添了他心中的悽愴,“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也許是杜甫當初在石崖下,枕鞋而臥,面對寒星的心境吧。杜甫在這裡度過一個晚上,而這個地方卻讓人們懷念了一千年。後來他抵達安塞蘆子關附近,不幸被叛軍俘獲,押解長安。9個月後,公元757年4月,杜甫終於冒著生命危險,從小路穿越兩軍對峙的防線,投奔鳳翔,被肅宗任為左拾遺,後因諫救方而遭貶,再度回羌村探親。杜甫兩次延安之行,是他一生中所經歷的極其重要事件,使他更加了解了民情,體察了民苦,使詩人的“愛國憂民”思想更加堅定,對勞動人民的疾苦寄予無限的同情,表現了詩人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
延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走過的這條小小的河谷稱為“杜甫川”,在他睡過一個晚上的石崖下依勢鑿窟蓋起杜公祠。杜公祠建於何年,不得詳考,北宋康定元年(1040),時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親筆題書“杜甫川”三字刻於石崖,可見此時已有此祠。延安杜公祠和望杜亭重建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站在大門外,向山上望去,可見一座碑亭,亭下崖壁刻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膚施縣(今延安)知事陳炳林題寫的“少陵川”三個大字。石質門樓上書“唐左拾遺杜公祠”幾個大字和一副石刻對聯“清輝近接鄜州月,壯策長雄蘆子關”,和祠內石窟長聯里外相映成趣,頗具文采。杜公祠里有杜甫的塑像,身邊還站著一個書童。到同治年間,杜公祠遭兵毀,光緒五年(1879)又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