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工部祠(陝西省西安市)

杜工部祠(陝西省西安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杜工部祠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杜甫所建。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劍門諸祠。今陝西省西安市有"杜工部祠",為明代創建,解放後全面修整,闢為"杜甫紀念館",為西安名勝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工部祠
  • 別稱:杜公祠
  • 所在地:西安
  • 創建時間:明代
建築特色,工部祠門前,工部祠內,工部祠院,古書記載,

建築特色

步入柴門,即可見草堂主體建築的最後一重--工部祠。杜甫在蜀,曾入嚴武幕,朝廷任其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之職,故而後世尊稱其為杜工部,將紀念他的祠宇稱為工部祠。今之工部祠為清嘉慶十六年所建,後雖有修葺,卻大體保留了當時的原貌。清人培建草堂的規模不凡。工部祠,作為祭祀之用的饗殿,本應有華麗的雕飾,恢宏的氣派,但現存工部祠為風格樸實的平房,以其青瓦突檐、素麵無飾的建築特色,給人一種樸素莊嚴的感覺。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杜甫並非王侯將相,而是以其道德文章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一位詩人,故其紀念性建築符合他的身份。二是因為草堂雖自宋代後逐漸具有了紀念性祠宇的性質,但它畢竟曾是詩人故居,與純粹作祭祀之用的祠堂有別,故爾清人培建時側重於保持其民居建築的古樸、簡潔格調。
在工部祠前之東西兩側,有水竹居、恰受航軒兩室相配。水竹居因杜詩“懶性從來水竹居”(《奉酬嚴公寄題野亭》)而得名,恰受航軒因杜詩“野航恰受兩三人”(《南鄰》)而得名。兩室與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為祭祀饗殿的主體地位,整個小院顯得素雅、肅穆。

工部祠門前

工部祠門前及門兩側懸有楹聯三幅。一幅為清人何紹基撰書,聯曰:“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另一幅是清人王闓運所撰,聯日:“自許詩成風雨驚,將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莫言地僻經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另一幅是清人嚴岳蓮所撰,聯日:“歌吟成史乘,忠君愛國,每飯不忘,詩卷遂為唐變雅;仕隱好溪山,遷客騷人,多聚於此,草堂應作魯靈光。”此聯的上聯意指: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由盛而衷的社會現實,有如史冊,他時時刻刻不忘忠君愛國,吟就了許多憂國憂民的詩篇,成為反映唐時社會動亂的變雅之作。變雅是《詩經》中《小雅》、《大雅》的部分內容,原指反映周朝政治衰亂的一些作品。下聯則謂:杜甫營建草堂的浣花溪畔風光秀美,是隱居的好地方,失意官宦、風雅文士多來此憑弔、瞻拜,草堂應如魯靈光殿一樣千載永存。靈光,宮殿名,為漢景帝子魯恭王餘所建,故址在今山東曲阜。漢室中微,漢西京未央、建章殿皆毀於戰火,而靈光殿獨存。

工部祠內

工部祠內,正中設杜甫神龕,東西兩側設宋代詩人陸游、黃庭堅神龕配饗。在工部祠內塑陸游像配饗杜甫為清嘉慶十七年初重修草堂時所為。時有乾隆貢楊芳燦所撰《重修少陵草堂以渭南伯陸子配饗記》述其原由。據其記,可知提出以陸游配杜甫之議的即是楊芳燦;而這樣做的主要理由是陸游與杜甫“其心跡之同也。”即陸游與杜甫忠君愛國的思想感情一脈相承;陸游在詩歌創作上十分推崇杜甫,學杜成就卓著,形成劍南詩派,寫下了許多愛國憂民的優秀現實主義詩篇;二人都曾流寓蜀中,“去蜀而不忘蜀”。清光緒十年培修草堂時,又根據楊芳燦所言的“心跡之同”的原則,增塑黃庭堅像配饗杜甫。黃庭堅忠君愛國的思想感情與杜甫亦相一致,是以杜詩為宗的江西詩派領袖,亦曾寓居蜀中。據文獻記載,這次培修時,移陸游神龕於正面之西,添黃庭堅神龕於正面之東。今工部祠杜甫神龕兩側懸掛的清人錢保塘所撰對聯:“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對黃、陸配祀杜甫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工部祠除供奉有杜甫、陸游、黃庭堅的神龕外,還陳列有明清兩代鐫刻的三位詩人的石刻、木刻像,清乾隆和嘉慶重修時鐫刻的草堂石刻圖,以及有關陸、黃配祀的碑記刻石文物。

工部祠院

在工部祠前的院子內,種有臘梅、羅漢松、桂花、茶花、紫薇等花木。這些花木配置得當,疏落有致,春夏秋冬,花開不斷,為工部祠肅穆靜謐的氛圍,增添了幾分幽雅的意趣。而這裡尤為惹人喜愛的是那隆冬時節怒放的臘梅,玉潔冰清,散溢著泌人慾醉的清香。分立於祠前階下的兩株羅漢松,據傳已有二百多年樹齡。這兩株盤曲參天、蒼翠的古松有如巨傘,其濃蔭蔽日,亦十分引人注目。從古到今,寒梅青松都被用來象徵聖賢之士的高風亮節,詩聖杜甫,一生憂國憂民,至死不渝,其節操正有如那寒梅青松。

古書記載

元宋旡有《杜工部祠》詩,仇兆鰲解題云:"據四明楊德周所考,杜公祠堂凡有數處……自成都﹑夔州﹑耒陽外,又存四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