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後世通常認為杜甫最終死在江上的一條小船里。他死後,兒子宗武無力葬父,只好將父親的棺材權厝著,直到40多年後,孫子杜嗣業才藉助於乞討,將祖父安葬。
杜甫墓全國共有八處,其真跡位於湖南省平江縣小田村,也有人認為在河南的偃師縣。爭議較大的耒陽之墓為衣冠冢。平江縣存有杜甫後代,平江墓為真跡可能性較大。清朝同治年間,張岳齡在實地考察偃師後,寫了一篇《杜工部墓辨》,指出偃師既無杜甫墓,也沒有杜氏後代。李元度的《杜工部墓考》也這樣說,認為“岳屬別無杜墓,遺蹟在小田無疑”。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為平江杜甫墓為全國唯一杜甫墓葬,國務院1988年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甫墓
- 外文名:The tomb of Tu Fu
- 葬在:湖南平江小田村
- 杜甫與世長辭:公元770年
- 詩篇:寫有3000多首
杜甫生平
墓祠遺址
平江墓真跡
耒陽墓衣冠冢
有關傳說
夢催還鄉
旋風送骨
百鳥定穴
平江墓祠(真跡)
耒陽墓祠(衣冠冢)
沿革
相關記載
其它墓地
地域之爭
湖南說
原墓癸山丁向,花磚結頂,一室二耳,楔形磚砌成,紅石墓碑,典型唐墓風格。建有官廳、僧舍,僧舍門額上述“闡幽庵”。廳、舍之後是浣花草堂。經歷代風雨,杜甫墓及古建築曾多次修繕、重建。現存杜甫墓為1883年(清光緒九年)重修,合徑1丈,高5尺,墓頂復以堅固的厚石塊,附以後圍,碑換青石,高1丈,寬12尺余,旁附石板,鑲以石柱,墓碑中刻 “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墓”,右刻“署平江縣市武陵縣知縣書宗蓮題”杜甫墓前的杜公祠、官廳、僧舍亦為1884年重修。1885年祠後又建“鐵瓶詩社”。
杜甫墓、祠和鐵瓶詩社占地十畝,總建築面積3865平方米,墓祠合一,獨具特色,構成一組極具文物、史學、觀賞價值的古建築。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為全國唯一杜甫墓葬,國務院1988年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56年,杜甫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198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被評為“岳陽十景”之一,命名為“詩聖留蹤”。2005年杜甫墓祠修葺完畢,並成功舉辦了杜甫詩歌與時代精神國際學術研討會。
湖北說
相關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晚年依舊過著漂泊生活,歷代各地根據杜甫行蹤所至建立了眾多紀念館和紀念遺址,表達對這位偉大詩人的愛戴與悼念。令人心生疑問的是:杜甫歸葬地也很多,人們發現的,全國共有八座杜甫墓,究竟哪座是真哪座是假呢?就讓我們查閱史料,一探究竟。
衣冠冢
暫葬耒陽
據《耒陽縣誌》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里,祠後即杜墓。”而且此墓現仍存,位於耒陽市一中院內,鐫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宋景定癸亥年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耒陽靴冢
偃師墓
既然杜甫的遺骸葬於偃師,為何鞏義還有一座杜甫墓呢?根據資料分析如下:第一,最主要的證據是鞏義杜甫墓前的一塊碑刻。這塊立於康熙十九年的石碑上,名為《鞏縣杜少陵先生墓碑記》的碑文中明確記載:“讀偃師縣志雲,先生歸葬常附於當陽侯之墓側,復移墓於鞏縣”;第二,南宋姜少虞在《宋朝事實類苑》中也明確記載,杜甫墓在鞏義;第三,司馬光《溫公詩話》里也說:“至元和中,其孫始改葬於鞏縣”;第四,嘉靖四十三年的《鞏縣誌》、《河南府志》以及明朝官員周敘的那句詩“杜陵詩客墓,遙倚北邙巔”,都進一步證實了杜甫墓就在鞏義的說法。
綜上所述可知,杜甫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在湘江舟中與世長辭。當時家貧無力歸葬,暫葬在湖南平江。43年後,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孫杜嗣業遵其父囑託,將杜甫靈柩歸葬於先祖墓旁,即偃師城西首陽山。後又遷於鞏縣(鞏義市),杜甫的兩個兒子宗文、宗武陪葬墓側,當地民眾稱“聖人三冢”。而留下了杜預的墓在首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