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橋撲菜(王孝謙創作的散文)

李橋撲菜(王孝謙創作的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橋撲菜》是王孝謙創作的散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橋撲菜
  • 作者:王孝謙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體裁:散文
文章原文
富順李橋山高林密,當地人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有點與世隔絕的味道。山里人自製的鹹菜成為常年下飯的主打菜餚,所以男女老少都會做。其做法是將晾乾的蔬菜、菊芋、大豆等原材料撒鹽入罐,再把罐口朝下倒撲在盛了清水的陶盤裡以密封罐口,其味經年不壞。食用時加些芝麻油、辣椒油、味素、白砂糖等,味道極其豐富爽口。李橋人稱之為撲鹹菜。按照當地風俗,母親們用精心醃製的撲鹹菜作為女兒的陪嫁,據說最多的可達十八壇,稱其為“女兒十八壇”,即每年為女兒製作一壇撲菜,待到十八歲女兒出嫁時陪嫁過去,撲菜陪嫁得越多就越風光。
陳建民自小就跟母親學做撲菜,並對此特別感興趣。他國小讀了兩年就沒錢再讀了,隨一名親戚到鄰近的敘府找口飯吃。先後在海清園、京川飯店當學徒,從跑堂的“么師”再到當上“廚師”,由於聰明好學,練就一身好本事。特別拿手的就是每席最後上的撲菜,其色金黃純正,鹹淡適中,客人們無不喜歡,有的客人還會帶一份撲菜回家。
抗戰後期,敘府生意不好做,陳建民先後去了重慶、上海、台北等地的餐館找“活路”。1948年,陳建民從台灣來到香港的“川菜廳”擔任廚師長,不久,與其它七位廚師被譽為香港“八大名廚”。他在香港認識了旅日四川人氏陳海倫,在她的鼓勵下,陳和另一位廚師朋友黃昌泉結伴前往日本打天下。陳憑著自己的手藝,贏得東京餐飲業的信任,被“金馬車”、“祝祿壽”等中餐廳聘為掌廚,被“東京大飯店”、“近鐵大飯店”等聘為特別顧問。無論他走到哪裡,川菜的名聲就香到哪裡,很多人都是因為對撲菜印象深刻而成了川菜館的回頭客。
後來,陳建民與黃昌泉合股辦起了自己的餐廳東京“四川飯店”。不幾年“四川飯店”開到日本各大城市,飯店開多了川菜廚師人手不夠,他便把自己在香港等地的廚師朋友們請到日本,於是一個高水平的川菜廚師群體便牢牢抓住了日本人的味蕾,這也是川菜能夠風靡日本甚至享譽東南亞的重要原因。
喜歡烹飪的日本姑娘關口洋子22歲時嫁給了陳建民,後生下了兒子陳建一。陳建民的四川飯店雖然在日本四島像鮮花一樣盛開,但他卻發現那些家庭主婦們很少進入飯店品嘗川萊,他在心裡有了盤算。1966年,陳建民在東京惠比壽創辦了“中國料理學院”,自任院長,培訓自願來學的男女學生,尤其對家庭主婦免費培訓。為了讓中國料理進入千家萬戶,他還與NHK國營電視台合作,開辦“今日料理”專題節目,由他主講四川料理和中國名菜。這樣一來,陳建民和四川料理在日本無人不知。
陳建民的川菜料理驚動日本上層,甚至成為了日本國宴和外務省接待外賓的主打菜系。厚生勞動省下令日本廚師必須給陳建民當學徒,於是後來逐步才有了日本料理。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日本料理的主體脈絡實際上還是川菜料理,特別是那些作為點綴的但又不可或缺的鹹菜總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1978年10月下旬,鄧小平訪問日本並出席互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儀式。田中首相通過外務省邀請陳建民為首相在赤板四川飯店宴請的貴賓主廚。事前,他獲悉鄧小平是四川老鄉,便冒昧請求接見。宴後,鄧小平果然接見了他,並對他在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表示讚揚,特別對他做的家鄉撲菜讚不絕口。陳建民最後向鄧小平提出了希望回祖國探親的願望,小平當即安排隨行的官員協調此事。1980年,陳建民以日本一個正式代表團副團長的名義訪問祖國,終於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
陳建民於1987年當選為日本的“現代名匠”。不曾想2008年11月10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本年度“現代名匠”榜,東京“四川飯店”主廚、稱為“料理鐵人”的陳建一榜上有名。父子先後同獲“現代名廚”稱號可謂開了日本歷史的先河。
陳建一感慨,越地方的風格越是世界的,別小看那碟李橋撲菜,居然創造了一段日本歷史,也締造了看上去很美的韓國泡菜。陳建一每年都要帶上徒弟回祖籍地學習和體驗,因為那裡才是川菜的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