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姓 名:李建民(Jianmin Li) 學 歷:
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學博士
李建民研究員 經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助理(1990.8-1997.1),助
研究員 (1997.1-2001.9),副研究員(2001.9-2007.3),研究員(2007.3-)
史語所人類學門召集人(2007.7-2009.10)
《新史學》雜誌社常務社員
東京大學 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客座副教授(2002-2003)
台北大學 歷史系兼任副教授(2003)、合聘(2005)、教授(2009)
長庚醫學院「中醫始信社」社員(2007- )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中醫藥雜誌》編輯委員(2008-)
《校園》(基督教福音派雜誌)編輯委員(2009-)
得獎與榮譽 「立青中國科學史青年學者傑出論文獎」(
新竹 :
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主辦,2001)。
第三屆「大象優秀科技史論文獎」(
北京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辦,2001)。
中央研究院「
胡適 紀念研究講座」(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2007 -2008)。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8年度「傑出研究獎」(2010)
自述 旅行者的史學
我的
碩士論文 以漢代的「
樂舞百戲 」為題,後來修訂出版《中國古代遊藝史》。1990年代初,我閱讀了
張舜徽 的《愛晚廬隨筆》,內容有論古代武術,他認為「武術包括甚廣,由健身強體之法,發展而為雜技、百戲」等,內容涉及了
馬王堆帛畫 《導引圖》及醫家
華佗五禽戲 等。我對中國醫學史最早的興趣即是從
馬王堆 出土的醫學書入門的。出土醫書在考古挖掘、整理拼復的過程實際已經歷經了羼亂(disturbance)的結果;如何就考古數據的扭曲情況進行解讀,並置入傳世文獻的秩序中,修復出比較合理的醫療史圖像,無疑是
史學家 極具冒險又辛苦的工作。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見於《死生之域》、《生命史學》及《旅行者的史學》三本專著。
在我研究中國醫學史的歷程里,沒有注意中醫外科史的問題。目前中國醫學史研究的主流,基本上是針灸、內科傾向所建構出來的身體觀(感)及技術史,不少醫學史研究者以學習針灸做為入門,甚至本身即是針灸醫生。然而,如果回顧歷史,外科的起源無疑早過內科;人類在環境受刀傷,皮膚有潰瘍,易受感染,甚至各種原因造成體表的腫脹,或者骨傷脫臼等等,無疑占絕大部分。內科的成立需要在經絡學說、髒象學說等條件成熟後,才逐漸與外科有所區隔。最早醫學的目光所凝視的身體是皮膚、肌(筋)肉、骨骼,而不是相對抽象的氣、經脈等概念吧!
未來十年,我將從事中醫外科史的相關課題的探討。例如:中醫外科的分流;中醫內科的擴大化,以及外科的「內科化」的原因為何?如果我們重新從外科構思中醫的身體觀及技術史,將會與現行醫學史的既有研究成果有什麼不一樣的新面貌等等。我也想在研究的基礎上,將成果影像化。我也極有興趣行有餘力撰寫歷史小說,並在C.P. Snow的The Masters的啟示下,反思及回顧什麼是學院生活。
據說有一種稱為「旅行者的史學」。歷史學者彷佛遠途的客旅相見,雖然不知其姓名,但
忻忻 論學終日而不覺睏倦;就讓我們與我們之前的世代,及一同尋道的同儕保持合一性的對話,並等待我們之後來到的求道者。
論著目錄 專書 《中國古代遊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93)。
《方術‧醫學‧歷史》(台北:南天書局,2000)。
《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2001年4月再版,2001年12月三版)。
《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台北:三民書局,2005)。本書簡體字版,由
上海復旦大學 出版社,2008年出版。
《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台北:允晨文化,2009)。
《隔岸繁花──一個歷史學家的心靈旅行》(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出版中)。本書收錄學術性隨筆五十篇。
《華佗隱藏的手術──外科的中國醫學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
論文 〈由新出考古資料看漢代奴婢的發展與特質〉,《食貨月刊》15.11/12 (1986):55-85。
〈漢代局戲的起源與演變〉(上)、(下),《大陸雜誌》77.3 (1988):1-20;77.4 (1988):27-47。
〈肺石解〉,《大陸雜誌》83.1 (1991):27-41。
〈「陰門陣」考〉,《大陸雜誌》85.5 (1992):4-7。後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第五集,頁175-183。
〈屍體、骷髏與魂魄──傳統靈魂觀新論〉,《當代》90 (1993):48-65。
〈傳統醫療史研究的若干省思〉,《新史學》3.3 (1992):123-147。
〈《海東金石苑補遺》「藏胎記」小識〉,《大陸雜誌》89.4 (1994):12-14。
〈馬王堆漢墓竹簡《十問》「白」述義〉,《大陸雜誌》89.5 (1994):1-7。
〈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
漢學研究 》12.1 (1994):101-148。
〈馬王堆漢墓帛書「禹藏埋胞圖」箋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4 (1994):725-832。
〈馬王堆漢墓帛書「人字」圖考釋〉,《大陸雜誌》90.5 (1995):1-11。
〈中國古代「掩骴」禮俗考〉,《清華學報》24.3 (1995):319-343。
〈
台灣大學 館藏線裝醫籍之介紹〉,《中國科學史通訊》11 (1996):116-121。
〈「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7.4 (1996):1-32。後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4),第六集,頁129-157。
〈中國古代「禁方」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 (1997):117-166。
鄭金生 、李建民,〈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源流〉,《大陸雜誌》95.6 (1997):26-35。
〈方術史研究芻議──以馬王堆方術書為例〉,《中國科學史通訊》15 (1998):154-157。
〈漢魏「暴室」考略〉,《
中華醫史雜誌 》28.2 (1998):75-77。
〈一個新領域的摸索〉,《古今論衡》1 (1998):58-62。
〈
周秦 變革期──經脈體系的分期概念〉,收入
孫劍秋 主編,《第一屆
中醫 典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東吳大學 中文系、中華中醫典籍學會主辦,1998),頁48-91。
〈明堂與陰陽──以《五十二病方》「灸其泰陰泰陽」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1 (1999):49-118。
〈太一新證──以郭店楚簡為線索〉,《中國出土資料研究》3 (1999):46-62。
〈中國方術史上的形影觀〉,《台大歷史學報》23 (1999):279-299。
〈中國古代針具考〉,《中華現代針灸會訊》2.2 (1999):9-52。
“Contag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The Problem of Death Pollution in Ancient China,” in Medicin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ed. Yasuo Otsuka, Shizu Sakai and Shigehisa Kuriyama (Tokyo: Ishiyaku EuroAmerica, 1999), pp. 201-222.
〈楚帛書氣論發微〉,《大陸雜誌》99.4 (1999):1-4。
〈
王莽 與王孫慶──記公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實驗〉,《新史學》10.4 (1999):1-30。
〈《明譯天文書》的妊娠思想〉,《大陸雜誌》100.3 (2000):1-4。
〈豬考〉,《中國科學史通訊》18/19 (2000):25-28。
〈《後漢書‧甘始傳》「倒懸」考〉,《中國科學史通訊》18/19 (2000):29-30。
〈最近十年(1990-2000)
台灣地區 秦漢史研究的新趨向〉,《中國史學》10 (2000):89-96。
〈身體感的歷史〉,收入栗山茂久著,《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頁5-10。
〈中國早期數術通考〉,《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2.1 (2001):67-69。
“Great Display: A Note on Human Dissection and Spectacle in Han China,”in The Imagination of the Body and the History of Bodily Experience, ed. Kuriyama Shigehisa(
京都 :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2001),頁51-54。
〈周秦脈學的王官源流〉,《科技、醫療與社會》1 (2001):137-189。
〈漢代「移病」研究〉,《新史學》12.4 (2001):1-24。
〈《漢書‧江充傳》「桐木人」小考〉,《中國科技史料》22.4 (2001):360-362。
“Introduzione all'arte dei pronostici,” Stroia della Scienza (Rome: In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2001), pp. 116-119.
〈禹鑿山川知脈絡〉,收入氏著,《死生之域》(三版,2001),頁1-10;後收入《古今論衡》7 (2002):120-129。
〈考古發現與任脈學說的再認識〉,《
燕京學報 》新12 (2002):251-269。
〈中國早期數術通考〉,《法國漢學》6 (2002):68-77。
〈
艾火 與天火──灸療法誕生之謎〉,《
自然科學史研究 》21.4 (2002):320-331。後收入彭振坤主編,《古史考》(
海口 :
海南出版社 ,2003),第八卷,頁419-432。
〈《本草綱目‧火部》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 (2002):395-441。
〈中國醫學史における核心問題〉,《內經》(
日本 )151 (2003):16-36。
〈禁方書、聖人與正典〉,《讀書》2003.8:64-70。
〈考古學上の發見と任脈學說の新認識〉,《中國──社會と文化》18 (2003):84-101。
〈新醫史之路〉,收入
山田慶兒 著,《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1-5。
〈「咀」箋證──兼論古代「嘗藥」禮俗〉,收入
陳文豪 主編,《簡帛研究彙刊‧第一輯──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簡帛學文教基金會籌備處,2003),頁557-566。
〈艾灸的誕生〉,收入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 ,2004),頁27-62。
〈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新視野〉,《新史學》15.3 (2004):203-225。
〈督脈與中國早期養生實踐──奇經八脈的新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2 (2005):249-313。全文收入
李貞德 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9-77。
〈古典醫學的特質〉,《科學發展》388 (2005):72-77。
〈被遺忘的保惠師──「靈恩」再思〉,《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香港 )39 (2005):135-157。
〈日記中的醫療史──以史語所藏王韜《日記》為中心〉,《古今論衡》13 (2005):37-47。
〈失竊的技術──《三國志》
華佗 故事新考〉,《古今論衡》15 (2006):3-16。
“The Animation of the Body──Dumai (the Central Vessel)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Male Body in Early China,”in Significant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Academia Sinica (2005-2006)(Taipei: Academia Sinica, 2006), pp.99-103.
〈追尋中國醫學的激情〉,《思想》(聯經出版事業公司)4 (2007):247-256。
〈先秦兩漢病因觀及其變遷——以新出土文物為中心〉,收入《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頁453-480。
〈中國醫學史的旅行——回顧與反思〉,《九州島學林》(香港)5.4 (2007):262-294。
〈女醫殺人——西漢
許平君 皇后 謀殺案新考證〉,《古今論衡》17 (2007):103-124。
林伯欣、李建民、
林昭庚 ,〈從馬王堆醫書看先秦中醫生理觀〉,《中華醫史雜誌》38.1 (2008):19-23。
〈在風中──做為中國史的醫學史〉,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1-14。
〈中國醫學的「一種文化」──史料、方法與視野〉,《古今論衡》18 (2008):137-168。
“They Shall Expel Demons: Etiology, the Medical Can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Techniques Before the Tang,” in 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One: Shang through Han (1250BC-220AD), ed. John Lagerwey and Marc Kalinowski (Leiden‧Boston: Brill, 2009), pp.1103-1150.
〈「人中」(圖)與古典醫學的身體觀〉,《杏仁:醫學.人文.歷史》(長庚醫學院刊物)1(2009):5-22。
〈古典醫學的知識形式〉,收入
祝平 一主編,《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0),頁125-179。
〈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新進路〉,收入孫外主主編,《黃帝內經爭鳴論壇》(沙田: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10),頁155-185。
Vivienne Lo and Li Jianmin, “Manuscript, received tests and the healing arts,” in China’s Early Empires: A Re-appraisal, ed. Michael Nylan and Michael Loew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367-397.
〈《藏府指掌圖書》的「藏象」觀及觀看的實踐〉,《九州島學林》(待刊)。
書評 〈評
秦家懿 、
孔漢思 著《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歷史月刊》24 (1990):157。
〈評
曹元宇 輯注《本草經》〉,《新史學》3.1 (1992):179-189。
〈評
石田 秀實著《氣:流れる身體》〉,《新史學》5.3 (1994):193-208。
〈評
廖育群 著《岐黃醫道》〉,《新史學》6.1 (1995):205-224。
〈評山田慶兒著《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新史學》7.1 (1996):171-185。
〈評
趙洪鈞 著《內經時代》〉,《新史學》8.4 (1997):173-185。
〈評山田慶兒著《中國醫學の思想的風土》〉,《新史學》10.1 (1999):177-188。
〈評范行準著《中國預防醫學思想史》〉,《新史學》11.2 (2000):179-186。
會議論文 〈「咀」箋證──兼論古代「嘗藥」禮俗〉,發表於
中國文化 大學史學系主辦,「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99年12月10-12日。
〈督脈起源的考古證據〉,發表於「中國出土資料學會」1999年度第3回例會,東京:
慶應義塾大學 ,2000年3月18日。
〈中國解剖學史相關課題〉,發表於
台北醫學院 醫學人文中心、
嚴慶齡 醫學基金會主辦,「專科醫學史研討會」,台北:台北醫學院,2000年6月2日。
〈古典醫學的現代意義〉,發表於中國醫藥學院、
中華民國 生物醫學工程 學會主辦,「中醫藥暨工程科技研討會」,
台中 :中國醫藥學院,2001年5月26日。
〈灸法的誕生〉,「物與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2年6月11-15日。
〈古代中國における醫學授予儀式の意義と變遷〉,發表於日本文部省主辦,「東ア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研討會,日本:
京都大學 ,2003年2月1日。
〈中國醫學史的核心問題〉,發表於
蔣經國 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主辦,「中國文化與社會研究新視野」(New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國際研討會,
美國 :
普林斯頓 ,2003年3月24-26日。
〈先秦兩漢病因觀及其變遷──以新出文物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一屆古文字與
古代史 學術討論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22-24日。
〈鬼神、儀式與醫療──中國中古病因觀及其變遷〉,發表於法國高等實驗學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 主辦,“Rituals, Pantheons and Techni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Before the Tang”國際研討會,
巴黎 :法國高等實驗學院,2006年12月14-16日。
翻譯 李建民譯,〈《論衡》與醫術〉,《大陸雜誌》89.6 (1994):28-41。
李建民譯,〈《
黃帝內經素問 》
王冰 注中有關五臟之記載〉,《大陸雜誌》101.1 (2000):20-26。
廖育群、李建民編譯,山田慶兒著,《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選編、翻譯日本學者山田慶兒醫學史論文11篇,並撰寫導讀〈新醫史之路〉〕
編輯整理 《本草學史學程設計──本草‧藥學‧博物》(教育部委託,2002,共106頁)。
《身體史文獻書目》(89年度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補助,2002,共425頁)。
主編〔養生方技叢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此書為論文集,共收錄論文15篇。編者並撰有〈導論〉,一共14頁。
其它 〈
傅園 心事〉,《史系導報》33 (1985);後收入《校園》36.6 (1994):39-42。
〈知識分子的史盲與歷史障〉,《史系導報》35 (1985)。
〈師友小憶〉,《史系導報》36 (1985)。
〈漫談「比慢精神」〉,《史系導報》38 (1986)。
〈腳丫子與辣椒水〉,《文星》4 (1987)。
〈從七十者可以食肉看古人的飲食〉,《歷史月刊》1 (1988):109-110。
〈祭社會飲──「社會」一詞的古典涵義〉,《歷史月刊》2 (1988):140-141。
〈古代的
民間藝人 ──由漢代的
說唱俑 談起〉,《歷史月刊》3 (1988):149-151。
〈「功狗」與「功人」──從歷史與民俗看古代的狗〉,《歷史月刊》6 (1988):30-33。
〈死之況味──中國古典中的「自殺」與「自殺論」〉,《歷史月刊》11 (1988):146-150。
〈中國古代民俗中的啄木鳥〉,《國文天地》5.5 (1989):88-89。
〈生之掙扎──從宗教與禮俗漫談自殺〉,《歷史月刊》16 (1989):136-138。
〈胞衣──關於它的傳統、咒術與禮俗〉,《北縣文化》36 (1993):43-46。
〈養生、情色與房中術:中國早期房中術之探索〉,《北縣文化》38 (1993):18-23。
〈人魄考〉,《北縣文化》39 (1994):14-17。
〈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北縣文化》40 (1994):35-39。
〈死亡的門,曾向你顯露嗎?〉,《北縣文化》42 (1994):68-69。
〈馬王堆的數術世界〉,《歷史月刊》87 (1995):61-65。
〈解讀《一九九五‧閏八月》〉,《校園》37.1 (1995):25-33。
〈等到第一批花謝了〉,《校園》37.4 (1995):15-23。
〈角牴、角力與角技──兼論《角力記》一書〉,收入
高玉珍 主編,《漢代文物特展圖譜》(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6),頁19-27。
〈期待一套民國基督教叢書集成〉,《校園》41.4 (1999):58。
〈盛世妖術──《叫魂》〉,《校園》41.5 (1999):58。
〈三川皆震,周將亡矣〉,《校園》41.6 (1999):58。
〈馬王堆房中書論「老」〉,《民生報》,1999.12.08,〈文化版〉。
〈預言──讀新版
鄧拓 《中國救荒史》〉,《校園》42.1 (2000):57-58。
〈第四棵樹〉,《校園》42.1 (2000):58-59。
〈
鄒韜奮 《經歷》的啟示〉,《校園》42.2 (2000):47。
〈周譯《希臘擬曲‧財神》〉,《校園》42.3 (2000):56-57。
〈讀《中國中世紀的鬼節》〉,《校園》42.3 (2000):57-58。
〈「疾病的歷史」研討會印象記〉,《科學史通訊》20 (2000):21-22。
〈
張蔭麟 的《中國史綱》〉,《校園》42.4 (2000):57-58。
〈
費孝通 《鄉土中國》重刊本〉,《校園》42.5 (2000):57-58。
〈
金岳霖 《論道》讀記〉,《校園》42.6 (2000):57-58。
〈好書似曾相識〉,《校園》43.1 (2001):36-37。
〈《神曲‧地獄篇》〉,《校園》43.1 (2001):43-44。
〈
楊絳 的心情——《從丙午到「流亡」》〉,《校園》43.2 (2001):57-58。
〈永遠的《快樂王子》〉,《校園》43.3 (2001):53-54。
〈
郭世英 的《日記》〉,《校園》43.4 (2001):57-58。
〈
王充 思想研究的新進程〉,收入林治平主編,《歷史、文化與詮釋學》(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1),頁257-259。
〈《黑暗之心》〉,《校園》43.5 (2001):57-58。
〈《論說謊政治》〉,《校園》43.6 (2001):47-48。
〈
茨威格 《絕命書》〉,《校園》44.1 (2002):37-38。
〈哀歌──讀
沈曾植 詩〉,《校園》44.2 (2002):48-49。
〈死鄉〉,《校園》44.3 (2002):52-53。
〈昧爽〉,《校園》44.4 (2002):50-51。
〈夜讀者〉,《校園》44.5 (2002):58-59。
〈失敗者
魯迅 〉,《校園》44.6 (2002):50-51。
〈哀慟的客旅〉,《校園》45.1 (2003):58-59。
〈與幼小者〉,《校園》45.2 (2003):54-55。
〈隔斷的牆〉,《校園》45.3 (2003):58-59。
〈逃城〉,《校園》45.4 (2003):56-57。
〈暗闇〉,《校園》45.5 (2003):58-59。
〈《養生方技叢書》總序〉,《養生方技叢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三四郎池談詩〉,《校園》45.6 (2003):58-59。
〈灸法起源的新研究〉,《中國出土資料學會學報》22 (2003):3。
〈迷途〉,《校園》46.1 (2004):58-59。
〈來自
喜馬拉雅 的福音〉,《中國時報》,2004.01.11,〈B2.開卷周報〉。
〈小城之春〉,《校園》46.2 (2004):58-59。
〈第六誡──基思洛夫斯基批評〉,《校園》46.3 (2004):64-65。
〈與命運搏鬥的人〉,《校園》46.4 (2004):64-65。
〈失眠的故事〉,《校園》46.5 (2004):62-63。
〈打通任督二脈〉,《中國時報》,2004.10.11,〈D7〉。
〈我因思愛成病〉,《校園》46.6 (2004):64-65。
〈老芋仔爸爸──一個「家」的故事〉,《校園》47.1 (2005):58-59。
〈費茲傑羅時代〉,《校園》47.2 (2005):58-59。
〈光在黑暗中發亮〉,《校園》47.3 (2005):60-61。
〈隔岸繁花〉,《校園》47.4 (2005):56-57。
〈論《
中國哲學小史 》的三種版本〉,《校園》47.5 (2005):66-67。
〈品咂素書樓的時光〉,《校園》47.6 (2005):58-59。
〈我的一九六○年代〉,《校園》48.1 (2006):64-65。
〈瑞松園──從
瑪拉 到以琳〉,《校園》48.2 (2006):60-61。
〈
劍橋七傑 的故鄉〉,《校園》48.3 (2006):62-63。
〈藍色七○〉,《校園》48.4 (2006):62-63。
〈癮君子告白〉,《校園》48.5 (2006):60-61。
〈麥克白〉,《校園》48.6 (2006):56-57。
〈美麗新生命〉,收入《最美的祝福》(台北:士林靈糧堂,2006),頁10-15。
〈大夜〉,《校園》49.1 (2007):64-65。
〈想像
華陀 ──解開中醫外科之謎〉,《中國時報》,2007.02.04,〈B8〉。
〈浮游群落──八○年代閱讀〉,《校園》49.2 (2007):62-63。
〈齊老師的英文課〉,《校園》49.3 (2007):62-63。
〈申初之幽黯〉,《校園》49.4 (2007):64-65。
〈海達‧蓋伯樂小姐的秘密〉(上),《校園》4.5 (2007):64-65。
〈這裡沒有王者風範〉,《校園》49.6 (2007):64-65。
〈拉比的塵埃〉,收入臧玉芝主編,《這些人,那些故事》(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7),頁126-127。
〈旅行的秘密〉,《校園》50.1 (2008):64-65。
〈強迫〉,《校園》50.2 (2008):64-65。
〈夢幻騎士〉,《校園》50.3 (2008):62-63。
〈我愛曹七巧姊妹〉,《校園》50.4 (2008):62-63。
〈兩小無猜〉,《校園》50.5 (2008):60-61。
〈夜夜失眠的偵探〉,《校園》50.6 (2008):60-62。
〈夜間的飛行者〉,《校園》51.1 (2009):58-60。
〈時間漫遊者──一個「回家」的故事〉,《校園》51.2 (2009):63-65。
〈隱疾──名人與人格障礙〉,《校園》51.3 (2009):57-59。
〈在
法蘭西 梧桐樹下找到我〉,《校園》51.4 (2009):63-65。
〈悲傷寫真館〉,《校園》51.5 (2009):59-61。
〈純真年代〉,《校園》51.6 (200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