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簡介
【名稱】朱處仁帖
【時代】東晉
【字數】3行,26字
法帖內容
釋文
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
大意
朱處仁現在何處,以前得過他寫來的信,信使送往後沒有得到答覆。現在想借著給你的回信再附寄給他,請你一定轉交送達。
註解
《朱處仁帖》中的朱處仁,指東晉
朱燾。“信遂不取答”的“信”是指使者。“遂”意為行、往。《
廣雅·釋詁一》:“遂,往也。”“取”為取得、得到,即信已送往沒有得到回信答覆。“今因足下答其書”中的“因”是依、憑藉之意。
書法賞析
節奏
《朱處仁帖》第一行字字獨立,首三字字形較大,字距較寬,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片段,“今所”二字以下字距緊密,節奏短促有力。第二行,節奏稍快,開始“書信”銜接,結束“足下答”三字一筆書,中間幾字獨立,形成三個清晰的段落組,快與慢相間,欲行欲止;第三行,更為流暢,後四字每兩字相連,結束於歡快的節奏中。
筆意
在《朱處仁帖》中,首行上下字形小、中間大,這種紡錘狀的“行形”,在《十七帖》叢帖中多見,如《
胡母帖》、《
漢時講堂帖》、《
龍保帖》以及《
胡桃帖》等帖的首行。《朱處仁帖》前三行行氣特徵與《胡桃帖》較為接近:兩者均在前兩行中段鋪毫以方筆徐進,上下段行筆速度皆快而婉轉。
《朱處仁帖》用筆剛勁處若壁立,柔和處似水流。剛勁之字如“今、所、在、往、取”五字,柔和之字如“遂、足、下、答”四字。首行“所、往”左偏旁筆畫短而粗,
梁少膺《王羲之書法風格的分期研究(續)》:“運筆以方筆、方折為主,每帖中有幾字的豎畫甚粗,有切金斷玉之功。”
欹正
《朱處仁帖》首行字勢穩正,“仁今所在”四字作為一個書寫字組,通過點畫的映帶,在穩中取得動勢。第二行“書信遂”三字變化較大:“書信”二字左搖右斜,“遂”字左傾,左右擺動形成曲形行軸線。“取今”字勢正,不過由於“今”字首畫與上字左偏旁取齊書寫(這種單字上下連線時,脫離整體而刻意安排筆畫的現象,
邱振中1985年在《章法的形成》中定義為“奇異連線”)位置左移,變得字正而行欹,繼而由“因”字開始“足下答”三字並作一字書,筋脈相連。由於連綿之筆畫都向右傾側,似匯聚於一點,且“答”字右側密實,因此“足下答”三字雖字正而字勢看似欹側。
縱觀全篇,欹正相間,剛柔兼備:“書信遂”三字“轉側之勢似飛鳥空墜”,“仁今所”三字“棱側之形如流水激來”。
帖文詳考
關於朱處仁
朱處仁,清
包世臣考為朱燾。《
晉書》卷八穆帝紀、《
資治通鑑》、《
建康實錄》皆作“朱燾”,《晉書》卷五八周撫傳作“朱壽”。考諸
史乘,朱燾曾為
庾翼安西司馬,南蠻校尉,後受
桓溫節制,為龍驤將軍。東晉西線戰事,多有參與。王羲之三十二歲時曾在
庾亮武昌征西府任職數年,與朱處仁相識。“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謂王羲之與朱處仁聯繫中斷。王羲之在與周撫通信時偶然得知其下落,念及舊誼,寫下了“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這段話。
關於書與信
觀點一
晉人王羲之《十七帖》:“朱處仁今何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古今常誤將其中“書信”二字上下連讀。
黃伯思《東觀餘論》卷上《法帖刊誤》曾作辯證:“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謂嘗昔得其書而信人竟不取報書耳。而世俗遂誤讀為往得其書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連下語,非若今之所謂書信也。”而所謂“書信”,在宋代乃多指隨書的書儀禮物,並不作書訊講。
王力《古代漢語》言“信”之義:“不但上古的‘信’字不當信講,連中古的‘信’字也不當‘書信’講。”
觀點二
信:指信使,遞送書信或通達信息、表達問候的人。
王羲之帖文:“一見尚書書,一二日遣信以具。”“六日,昨書。信未得去。”此二例“書”、“信”有別。但王羲之雜帖中“書信”亦已連用,意義無別:“朱處仁今何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聯繫《
幽明錄》:“便得家信云:‘母亡’。”等例,“信”的書信義魏晉已見端倪。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
東晉著名書法家。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
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
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
揚州刺史
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
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
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
王導之侄。曾與
謝安共登
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
張芝,
正書學
鐘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
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
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
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
黃庭經》、《
樂毅論》最著名。
相關閱讀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寫給他的老朋友
益州刺史周撫的。因為第一封信開頭是“十七”二字,於是統稱為《十七帖》。《十七帖》叢帖共二十九帖,目錄如下:
《十七帖》目錄主要依據收藏於
香港中文大學的孔氏岳雪樓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樓本為“僧權”全本,摹刻於
南朝梁內府所藏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