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實驗/高等學校教材

有機化學實驗/高等學校教材

《有機化學實驗/高等學校教材》是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曾昭瓊。

基本介紹

  • 書名:有機化學實驗/高等學校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213頁
  • 開本:16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曾昭瓊
  • 出版日期:200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4007953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有機化學實驗》是依據教育部高等師範教學基本要求及近年各師範院校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實踐在原二版教材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該書保持了原有教材的體系,並以小量規模實驗為主,部分實驗配有微型實驗,以供不同學校選用。內容分五部分闡述,含有機實驗一般知識、基本操作和實驗技術,有機物製備及性質實盛葛驗和理論實驗。每一實驗後有注釋和問題,書後附有各類實驗參考數據,以便查閱。《有機化學實驗》可作高師化學系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專科和其他相關專業選作教材和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有機化學實驗的一般知識
1-1 有機化學實驗室規則
1-2 有機化學實驗室安全知識
一、實驗室的安全守則
二、實驗室事故的預防
三、事故的處理和急救
四、急救用具
1-3 有機化學實驗常用的儀器和裝置
一、有機化學實驗常用普通玻璃儀器
二、有機化學實驗常用標準接口玻璃儀器
三、有機化學實驗常用裝置
四、儀器的裝配
1-4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滌和保養
一、玻璃器皿的洗滌
二、疊旋料玻璃儀器的乾燥
三、常用儀器的保養
1-5 實驗預習、實驗記錄和實驗報告的基本要求
1-6 有機化學實驗文獻
第二部分 基本操作和實驗技術
2-1 加熱與冷達慨兆乘卻
2-2 乾燥與乾燥劑
一、液態有機化合物的乾燥
二、固體的乾燥
2-3 攪拌與攪拌器
2-4 塞子的鑽孔和簡單玻璃工操作察燥匪
2-5 熔點的測定
2-6 蒸餾和沸點的測定
2-7 分餾
2-8 減壓蒸餾
2-9 水蒸氣蒸餾
2-10 萃取
2-11 液態有機化合物折光率的測定
2-12 重結晶提純法
2-13 升華
2-14 旋光度的測定
2-15 色譜法
一、柱色譜法
二、紙色譜法
三、薄層色譜法
2-16 有機化合物紅外光譜的測定
2-17 核磁共振氫譜的測定
第三部分 有機化合物的製備
3-1 環己烯的製備
3-2 溴乙烷的製備
3-3 1-溴丁烷的製備
3-4 1,2-二溴乙烷的製備
3-5 對二叔丁基苯的製備
3-6 2-甲基-2-氯丙烷的製備
3-7 無水乙醇的製備
3-8 2-甲基-2-丁醇的製備
3-9 1-苯乙醇的製備
3-10 三苯甲醇的製備
3-11 乙醚的製備
3-12 正丁醚的製備
3-13 苯乙酮的製備
3-14 環己酮的製備
3-15 苄叉丙酮和二苄叉丙酮的製備
3-16 1,2一二苯乙烯的製備
3-17 安息香縮合反應
3-18 己二酸的製備
3-19 1,9一壬二酸的製備
3-20 肉桂酸的製備
3-21 乙酸乙酯的製備
3-22 苯甲酸乙酯的製備
3-24 乙醯乙酸乙酯的製備
3-26 4一苯基一2一丁酮的製備
3-27 苯胺的製備
3-28 乙醯苯胺的製備
3-29 對乙醯氨基苯磺醯氯的製備
3-30 對氨基苯磺醯胺的製備
3-31 2一硝基一1,3一苯二酚的製備
3-32 甲基橙的製備
3-33 Diels-Alder反應
3-34 相轉移催化法製備二茂鐵
3-35 外消旋a一苯乙胺的製備
3-36 2一庚酮的製備
3-37 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製備
3-38 8一羥基喹啉的製備
3-39 生物鹼的提取
3-40 脲醛樹脂的合成
第四部分 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實驗一
4-1 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
4-2 甲烷和烷榜探宙烴的性質
4-3 不飽和烴的製備和性質
4-4 芳烴的性質
4-5 鹵代烴的性質
4-6 醇和酚的性質
4-7 醛和酮的性質
4-8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質
4-9 胺的性質
4-10 某些雜環化合物和生物鹼的性質
4一11 糖類物質的性質
4-12 胺基酸和蛋白質的性質
4-13 胺基酸、糖的紙色譜
第習全危五部分 理論部分
5-1 環己酮、糠醛與氨基脲的競爭反應
5-3 二氯卡賓與環己烯的反應
5-4 苯炔的捕獲--三蝶烯及1一萘酚的合成
5-5 Beckmann重排
5-6 外消旋a一苯乙胺的拆分
附錄
附錄一常用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附錄二常用試劑的配製
附錄三常用酸鹼溶液的質量分數相對密度和溶解度
附錄四 水的飽和蒸氣壓
附錄五關於毒性、危害性化學藥品的知識
附錄六有機化學實驗報告格式
附錄七糊詢贈頌製備實驗的基本操作統計表
附錄八 多步驟有機合成組合參考表
附錄九 有機化學文獻和手冊中常見詞的英文縮寫

序言

《有機化學實驗》自第二版出版以來,已經使用十多年了。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者代表於1997年3月在廣州就如何修訂《有機化學實驗>進行了研討,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1,《有機化學實驗>仍維持原有體系,即仍分為五部分。
2,實驗藥品用量和玻璃儀器仍保持小量規模,這樣既能夠節約經費,又能節省學時,且能保證實驗效果。其次,普通玻璃儀器和標準口玻璃儀器並列,各校可根據儀器和試劑情況選用。
3,每個實驗需重新覆核,以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和重現性。在製備實驗中刪去過於簡單和陳舊的實驗,增加效果較好或稍有難度的製備實驗。
4,掌握現代測試技術是時代的要求,在《有機化學實驗>中增加有機化合物的紅外光譜和核磁共振氫譜的測定實驗很有必要。鑒於各校設備條件不一,本書只寫至樣品的製備,至於儀器操作,請由各校自行編寫。
5,單位概用國際單位,但對壓力還附上毫米汞柱數據。凡以百分數表示溶液而又未註明的均為質量分數。
6,每一個實驗的實驗時數,僅供參考,不作硬性規定。
7,有機化學實驗應是多層次的訓練,多步驟合成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限於教學計畫中有機化學實驗學時數,不另立一節。事實上,本製備項目已有內在聯繫,含有多條合成路線,請閱附錄八。各校也可根據本校情況自行組合多步驟合成實驗。
審稿會於1998年11月在廣州舉行,參加審稿的有杜寶山教授(主審)、俞善信教授、陳煦副教授、覃章蘭副教授和劉天穗副教授,謹此致謝。
參加本書(第三版)修訂工作的有曾昭瓊(主編)、曾和平(副主編)、李景寧、王輝、潘東、楊智蘊、李建新、戴慧聰、羅志林、駱瑛、李益康、沈宗旋、趙蓓、徐凡、蘇桂發和周飛雄等同志。
本書雖已力求有所前進,但限於編者水平,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3-20 肉桂酸的製備
3-21 乙酸乙酯的製備
3-22 苯甲酸乙酯的製備
3-24 乙醯乙酸乙酯的製備
3-26 4一苯基一2一丁酮的製備
3-27 苯胺的製備
3-28 乙醯苯胺的製備
3-29 對乙醯氨基苯磺醯氯的製備
3-30 對氨基苯磺醯胺的製備
3-31 2一硝基一1,3一苯二酚的製備
3-32 甲基橙的製備
3-33 Diels-Alder反應
3-34 相轉移催化法製備二茂鐵
3-35 外消旋a一苯乙胺的製備
3-36 2一庚酮的製備
3-37 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製備
3-38 8一羥基喹啉的製備
3-39 生物鹼的提取
3-40 脲醛樹脂的合成
第四部分 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實驗一
4-1 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
4-2 甲烷和烷烴的性質
4-3 不飽和烴的製備和性質
4-4 芳烴的性質
4-5 鹵代烴的性質
4-6 醇和酚的性質
4-7 醛和酮的性質
4-8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質
4-9 胺的性質
4-10 某些雜環化合物和生物鹼的性質
4一11 糖類物質的性質
4-12 胺基酸和蛋白質的性質
4-13 胺基酸、糖的紙色譜
第五部分 理論部分
5-1 環己酮、糠醛與氨基脲的競爭反應
5-3 二氯卡賓與環己烯的反應
5-4 苯炔的捕獲--三蝶烯及1一萘酚的合成
5-5 Beckmann重排
5-6 外消旋a一苯乙胺的拆分
附錄
附錄一常用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附錄二常用試劑的配製
附錄三常用酸鹼溶液的質量分數相對密度和溶解度
附錄四 水的飽和蒸氣壓
附錄五關於毒性、危害性化學藥品的知識
附錄六有機化學實驗報告格式
附錄七製備實驗的基本操作統計表
附錄八 多步驟有機合成組合參考表
附錄九 有機化學文獻和手冊中常見詞的英文縮寫

序言

《有機化學實驗》自第二版出版以來,已經使用十多年了。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者代表於1997年3月在廣州就如何修訂《有機化學實驗>進行了研討,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
1,《有機化學實驗>仍維持原有體系,即仍分為五部分。
2,實驗藥品用量和玻璃儀器仍保持小量規模,這樣既能夠節約經費,又能節省學時,且能保證實驗效果。其次,普通玻璃儀器和標準口玻璃儀器並列,各校可根據儀器和試劑情況選用。
3,每個實驗需重新覆核,以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和重現性。在製備實驗中刪去過於簡單和陳舊的實驗,增加效果較好或稍有難度的製備實驗。
4,掌握現代測試技術是時代的要求,在《有機化學實驗>中增加有機化合物的紅外光譜和核磁共振氫譜的測定實驗很有必要。鑒於各校設備條件不一,本書只寫至樣品的製備,至於儀器操作,請由各校自行編寫。
5,單位概用國際單位,但對壓力還附上毫米汞柱數據。凡以百分數表示溶液而又未註明的均為質量分數。
6,每一個實驗的實驗時數,僅供參考,不作硬性規定。
7,有機化學實驗應是多層次的訓練,多步驟合成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限於教學計畫中有機化學實驗學時數,不另立一節。事實上,本製備項目已有內在聯繫,含有多條合成路線,請閱附錄八。各校也可根據本校情況自行組合多步驟合成實驗。
審稿會於1998年11月在廣州舉行,參加審稿的有杜寶山教授(主審)、俞善信教授、陳煦副教授、覃章蘭副教授和劉天穗副教授,謹此致謝。
參加本書(第三版)修訂工作的有曾昭瓊(主編)、曾和平(副主編)、李景寧、王輝、潘東、楊智蘊、李建新、戴慧聰、羅志林、駱瑛、李益康、沈宗旋、趙蓓、徐凡、蘇桂發和周飛雄等同志。
本書雖已力求有所前進,但限於編者水平,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