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
在會計核算中的具體運用重要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
會計賬戶的設定上
(一)
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在
成本、
費用方面的不同賬戶設定。
企業的經營活動,按照經營業務的主次不同,分為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兩種。主營業務是企業的主要經營業務,所以在會計核算中,對主營業務的反映就是重要的會計事項,正是基於此,在會計賬戶的設定上專門設定了反映主營業務成本增減變動情況的“
主營業務成本”賬戶和反映因為主營業務產生的
稅金及附加情況的“
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賬戶,主營業務成本和稅金及附加被分項反映。然而,對於其他業務,由於其相對次要,所以在會計賬戶的設定上只設定了一個“
其他業務支出”賬戶,
其他業務成本和稅金及附加等費用全部都在這一個賬戶中記錄,沒有進行分項反映。
(二)“
預付賬款”和“
預收賬款”賬戶的設定。當企業購買比較緊俏或者生產周期長、投資比較大的商品時,對方一般會要求企業預付一部分貨款,俗稱定金。在會計賬戶的使用上,對於企業預付的貨款應該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果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預付貨款業務比較多,使得預付貨款在企業資產總額中占據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預付貨款業務就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業務,對於預付貨款就必須專門設定“預付賬款”賬戶進行核算;但是,如果預付貨款業務比較少,只是偶爾發生,則對於預付貨款就不需專門設定“預付賬款”賬戶,而應該將預付貨款合併在“
應付賬款”賬戶中進行反映,以簡化賬戶的設定。
預收貨款的處理同預付貨款一樣,如果預收貨款比較重要,也是要單獨設定“預收賬款”賬戶反映,否則就合併在“
應收賬款”賬戶中進行核算。
(三)“
累計折舊”賬戶的設定。在
會計制度中,對
固定資產專門設定了“累計折舊”賬戶來反映固定資產的損耗價值,對於
包裝物、
低值易耗品和
無形資產等的價值損耗並沒有專設賬戶,而是將其損耗價值直接在賬面上註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固定資產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資源,尤其是在以
有形資產為主的工業經濟社會裡,固定資產在企業資產總額中占據了相當的比重,所以,對於固定資產不僅需要設定只反映其原始價值變化的“固定資產”賬戶,還需要設定專門反映其損耗價值的“累計折舊”賬戶,通過“累計折舊”賬戶餘額對“固定資產”賬戶餘額的抵減來反映固定資產的真實價值,這樣,固定資產的
原始價值及其損耗情況都得到了詳細的反映。
(四)“投資收益”賬戶核算的內容。根據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
企業對外投資取得的收益和發生的損失都是在“投資收益”賬戶中反映,該賬戶的貸方記錄對外投資取得的收益,借方記錄對外投資發生的損失,
貸方餘額反映的是投資的淨收益,
借方餘額反映的是投資的淨損失。
投資收益和損失為什麼沒有分設賬戶進行核算,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對於除
投資公司以外的其他企業而言,對外投資活動是企業在開展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以外所從事的一項活動,是比較次要的,所以投資收益和損失就沒有分項核算。
(五)
現金日記賬和
銀行存款日記賬的設定。企業會計制度要求對現金和
銀行存款除了要設定相應的總賬進行
總分類核算外,還必須設定相應的
日記賬進行序時分類核算。設定現金和銀行存款日記賬,是因為現金和銀行存款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它們是企業資產的重中之重,容易發生被盜竊或者被挪用等損失,所以必須要加強對它們的管理。
聯繫
儘管“重要性”在會計和審計中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但筆者認為會計中的重要性概念與審計中的重要性概念存在多方面的聯繫:
1.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為了在保證會計和審計質量前提下,提高會計和審計工作效率。從理論上講,會計核算越全面、準確,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越高。但由於現代企業規模的龐大、業務的複雜,要達到上述要求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因此,會計和審計職業均採用了重要性概念。
2.重要性概念對會計和審計實務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會計中以重要性的判斷影響固定資產和低值易耗品的劃分標準、費用計入方式、明細賬的設定依據、項目在會計報表中披露的詳細程度等諸多方面。審計中對重要性的判斷會影響審計範圍的確定、實施的
審計程式、
審計結論、
審計意見的類型和最終審計風險。
3.重要性概念在會計和審計中的運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
會計人員和
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會計和審計對重要性判斷時均需從數量和性質兩方面考慮。但目前會計準則和
審計準則對重要性並沒有明確規定量化標準;從重要性判斷的性質方面講,也沒有明確哪些屬於重要的事項或哪些屬於不重要事項的指南。因此,會計和審計人員應根據
經濟主體的性質及其規模的不同並考慮其所處的經濟環境,綜合會計項目的性質、精確度要求及有關法規對財務會計的要求等因素對其重要性水平作出判斷。
4.會計和審計對重要性的判斷,無論從性質還是從數量角度,最終都是以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為依據。對於會計信息使用者關注的事項,會計應分項核算,力求準確,詳細披露。對於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影響較大的項目,審計中應實施詳盡的審計程式以降低
審計風險。由於會計和審計對重要性的判斷最終需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會計中重要性規範的是事前與事中的會計處理,而審計是對會計信息的再次確認,其重要性規範的是對會計處理結果的事後審核。可見,會計重要性原則的判斷會影響
審計重要性的判斷,筆者認為合格的
會計師在進行審計鑑證時應先考察被審計單位對重要性的把握與運用後再選擇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期達到
審計成本、效益與風險的最佳效果。
5.實證研究是合理確定會計和審計重要性標準的有效途徑。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及多層次性,決定了其對報表信息的使用要求不盡相同,因而對重要性的判斷會有多重標準。客觀地說,現有的會計和審計準則中的重要性標準多數來自會計師們的經驗,即其標準是通過實證方式取得的,實證的依據也來自於會計師的經驗。實際上,美國的
公認會計原則很大部分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所以對會計和審計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需從實證研究入手。美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一直致力於統一重要性標準的實證探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進展。但由於在實務中重要性的定性與定量標準皆難以把握,目前理論界也只制定了比較模糊的標準,對其深入認識尚需繼續大量的實證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