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1. [meet for a decisive battle;launch a mass compaingn]∶兩軍各集結強大主力,以一決勝負的戰役。
2. [join in a battle;launch a mass compaign]∶集中有關力量,突擊完成某項任務。
會戰海河工地。
引證解釋
敵對雙方主力在一定地區和時間內進行的決戰
1. 敵對雙方主力在一定地區和時間內進行的決戰。《戰國策·韓策一》:“ 山 東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 秦 人捐甲徒裎以趨敵。”《
史記·項羽本紀》:“ 漢 之二年冬,
項羽 遂北至 城陽 , 田榮 亦將兵會戰。” 宋葉適《廬州錢公墓志銘》:“如是,則誰肯出力會戰於要害之地耶?”
集中有關力量,突擊完成某項任務
2.集中有關力量,突擊完成某項任務。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十九章:“只要把黨的方針政策,向全體黨員和全鄉農民講清楚,一場改變落後面貌的大會戰,便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起來。”
李瑛《
一月的哀思》詩:“你剛聽完一個工地會戰的匯報,又問起災區每戶人家的油鹽柴米。”
軍事學術語
3.軍事學術語世界各國對會戰的解釋不盡相同。蘇聯認為會戰是指交戰雙方重兵集團在極重要的方向或戰區為獲得戰爭(戰局)的戰略性勝利而同時或先後所實施的一系列進攻戰役和
防禦戰役。美國認為會戰是指兩軍具有相當規模的武裝力量之間的一次衝突。中國人民解放軍很少使用“會戰”一詞,只在解放戰爭後期,有時將在主要戰略方向或戰區進行的重大戰役稱為會戰。
中國會戰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日本侵略軍第21軍司令官
安藤利吉為截斷中國廣西與越南的國際交通線,開闢
海軍航空兵對滇越鐵路(昆明至
河內鐵路)、
滇緬公路作戰基地,指揮第5
師團和台灣混成旅團共3萬餘人,在海軍協助下,於15日在欽州灣登入,突破中國守軍
防禦陣地,中日
桂南會戰開始。24日,日軍攻占南寧。隨後,日軍以一部南下攻占龍州及鎮南關;另一部北上攻占高峰隘、
崑崙關。中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桂林行營主任
白崇禧為收復南寧,恢復桂越國際交通線,指揮第四戰區主力分三路反攻南寧:北路軍為第38集團軍共4個師,從思隴向崑崙關進攻;東路軍為第26集團軍共4個師,襲擾邕江南岸日軍吸破壞邕欽路,阻止日軍增援;西路軍為第16集團軍共4個師,向高峰隘進攻,並阻擊南寧出援之日軍;預備隊為第99軍(欠1個師)。12月18日,北路軍向崑崙關發起總攻。第5軍軍長
杜聿明以榮譽第1師從崑崙關正面發起總攻,以新編第22師向五塘、六塘攻擊,迂迴崑崙關側後,19日,西路軍向高峰隘、四塘、新圩、
吳圩等地進攻;東路軍向欽州、小董、大塘等地攻擊,以配合北路軍作戰。北路軍戰至31日,殲滅日軍4000餘人,收復崑崙關。1940年1月上旬,日軍由粵北抽調第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增援桂南,28日發起進攻,至2月3日,先後攻占
賓陽、
崑崙關,隨後收縮兵力於南寧附近。中國軍隊發起反擊,於2月14日再次奪回崑崙關,並進至五塘等地。日軍固守南寧外圍,在四塘、高峰隘、蒲廟之線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會戰亦告結束。
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軍稱
湘贛會戰),指1939年9月14至10月7日, 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
防禦戰役。會戰歷時20餘天,日軍未能達成事先計畫的消滅中國軍隊主力的任務,戰役結果反而重新激起了中國軍隊反攻的勇氣和信心。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本戰史為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7日至10月6日 ,日本第11軍以打擊中國第九戰區軍隊發動的一場戰役,結果中國4個精銳軍被擊潰。
太原會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
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
防禦戰役。
南口張家口戰役後,
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獨立混成第1旅團一部共1500餘人於1937年9月13日占領
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
豐鎮(今屬內蒙古)進攻,主力向
雁北地區進攻。日軍第5師團從河北
宣化、新保全西下,連陷廣靈、
靈丘、渾源等晉東北城鎮。9月下旬,日軍統帥部命
板垣征四郎率第5
師團及
察哈爾派遣兵團主力共5萬餘人進攻山西內長城防線,企圖向太原城發展進攻。中國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閻錫山指揮所部退守內長城的平型關、
雁門關、
神池一線。以第6集團軍總司令
楊愛源為右地區總司令,指揮3個軍防守平型關東西一線;以第7集團軍總司令
傅作義為左地區總司令,指揮4個軍防守雁門關東西一線;以第71、第72師為預備軍,位於繁峙;令第18集團軍(八路軍)
朱德總司令以第115、第120、第129師分別馳援平型關、雁門關、五台山配合作戰。
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戰,參戰
裝甲部隊坦克超過5000輛,空軍部隊參戰飛機也超過了2000架。
主帥
日期: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3日
態勢
1943年初,
蘇軍在
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乘勝進攻,收復大量失地,但德軍在潰敗的同時,南方
集團軍群司令
曼施坦因元帥也開始計畫向蘇軍反撲。他主動放棄了一些重要據點,誘使蘇軍深入,蘇軍在不斷進攻中,戰線越拉越長,而德軍卻趁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揮剛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向頓涅茨河和
第聶伯河之間的蘇聯
西南方面軍發起反擊,至3月2日,西南方面軍遭到了重創,其第5集團軍遭到了毀滅,3月6日,德軍開始向
哈爾科夫進攻,3月14日,蘇軍被迫放棄一個月前剛剛攻占的哈爾科夫,後撤至
庫爾斯克南面的
奧博揚地區,為防止戰線的徹底崩潰,蘇
最高統帥部把第1坦克集團軍從列寧格勒南調,此外第21和第64集團軍也被從
史達林格勒調至這些方向,此後,戰線趨於穩定。
備戰
德國:堡壘計畫
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使得德軍又充滿了信心,
曼斯坦因希望通過一次主動進攻來殲滅
蘇軍。突出部的
庫爾斯克地區很自然的成為他的首選目標。因為這個突出部猶如一個拳頭從蘇軍的戰線中延伸出來,其正面長約250英里,而底部卻不到70英里,曼斯坦因計畫通過一次南北兩翼協調的鉗形攻擊,合圍並殲滅整個突出部內的
蘇軍重兵集團。並且這次戰役的成功將縮短德軍的戰線,使德軍部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加。
曼斯坦因的計畫得到了
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魯格元帥和陸軍總部參謀長
蔡茨勒上將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團軍司令
莫德爾上將和
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上將的反對。反對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國在東線坦克損失巨大。而且作為主力的3號、4號坦克已被證明不是
蘇聯T34坦克的對手,而新一代5號
豹式坦克和6號
虎式坦克,月產量分別只有50輛和25輛,數量上與蘇軍相比明顯處於劣勢。古德里安認為對
庫爾斯克的進攻將使坦克遭受很大損失,他的改編裝甲兵的計畫也將破產。
希特勒對此也猶豫不決,他曾對古德里安說“自從我開始考慮這次進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終希特勒還是決定採納
曼斯坦因的計畫,他於4月15日發布第6號作戰命令,決定德軍以中央
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聯合發動一個
鉗形攻勢以摧毀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聯軍隊。作戰代號為“堡壘”。
“堡壘”作戰按計畫應於5月4日發動,但由於這年雨季結束的較晚以及德軍準備上的不足,作戰計畫不得不一再延期。在5月份的一次討論“堡壘”計畫的會議上,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上將帶來了一疊航空照片,這些照片顯示了
蘇軍在德軍計畫的進攻路線上,已經構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莫德爾認為進攻的最佳時機已經失去了,蘇軍已經恢復了元氣,“堡壘”計畫應該放棄。
希特勒再次顯示出猶豫,但在克魯格、
蔡茨勒和
曼斯坦因等的堅持下以及對於“
閃電戰”的自信,“堡壘”作戰最終被確定在7月5日發動。
德軍兵力及部署
中央
集團軍群所屬的
莫德爾上將的第9集團軍在
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部,該集團軍共有21個德國師和3個匈牙利師,33.5萬人,其中有6個
坦克師,共有590輛坦克,424門火炮。
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德中央集團軍群的第2集團軍,9.6萬人,他們在這個攻勢中,將起輔助作用,主要任務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德軍間的聯繫。
在突出部南部是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包括霍特將軍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群。第4裝甲集團軍下轄第52步兵軍、第48
裝甲軍和第2黨衛裝甲軍共22.4萬人,925輛坦克,704門火炮;右翼的肯普夫集群,擁有10個師,12.6萬人,344輛坦克和25門火炮。
此外,還有約20個師部署在上述各突擊集團的翼側。第4、第6航空隊的航空兵負責支援陸軍。這樣德軍的進攻總兵力達到90餘萬人,火炮和
迫擊炮約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輛,飛機2050架。德軍為這次進攻還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
“豹”式坦克“
突擊虎”式和“
斐迪南”火炮以及“胡蜂”“黃鼠狼”等自行火炮,以及“福克沃爾夫190A”式戰鬥機和“漢克爾129”式攻擊機。
蘇聯的計畫
當
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為“堡壘”計畫爭吵不休的時候,
蘇軍也在計畫下一步的行動。
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瓦圖京大將主張發動一場先發制人的進攻,以打亂德軍的進攻準備並奪回在
哈爾科夫戰役中失去的戰略主動權,史達林本人也傾向於這一方案,而
朱可夫、
華西列夫斯基等則認為蘇軍應先保持防禦狀態,以堅強的防禦消耗掉
德軍進攻能量,摧毀其裝甲兵力,然後再發動反攻。此時,根據前線的偵查和間諜情報都預示德軍將對
庫爾斯克突出部的
蘇軍展開大規模進攻,在4月12日的會議上,史達林被說服,採納了朱可夫的計畫。於是蘇軍開始在庫爾斯克轉入了積極的防禦準備。
在前沿陣地,蘇軍精心地設計他們的防禦,構築了數道防線,防禦縱深超過100英里,整個防禦體系由大量互相緊密配合的戰壕、鐵絲網、反坦克火力點和反坦克溝壕以及雷區組成,在德軍最可能的進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蘇軍兵力及部署
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部,正對著德中央
集團軍群方向的是
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
方面軍,包括第70、第13、第48、第60、第65集團軍以及第2坦克集團軍,總兵力達71.1萬人,1.1萬門大炮和
迫擊炮,1,785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由於
蘇軍認為強大的德中央集團軍群會擔當此次德軍的主攻,蘇軍在這個方向的力量也是最強的,朱可夫元帥也親自在此坐鎮指揮。
在
庫爾斯克突出部南部,面對德南方集團軍群的是
瓦圖京的
沃羅涅日方面軍,下轄第6、第7近衛集團軍、第40、第38、第69集團軍、第1坦克集團軍以及步兵第35軍,總兵力62.5萬人,8,718門大炮和迫擊炮,1,70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中央
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後方是
科涅夫的
草原方面軍,它的任務是當前方兩個方面軍形勢吃緊時,向它們提供增援,而一旦庫爾斯克防線被德軍突破,它將成為最後一道防線,而當
蘇軍轉入反攻時,它將提供新鮮的兵力。該方面軍轄近衛第4、第5集團軍、第27、第47、第53集團軍、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近衛第3、第5、第7騎兵軍、近衛第4坦克軍、近衛第1、第3機械化軍。總兵力為57.3萬人,8,510門大炮和
迫擊炮,1,63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就本次戰役戰備而言,庫爾斯克戰役比以往任何一次大規模反攻戰役的準備都好,在莫斯科會戰時,蘇軍只有17個兵力不多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參加,沒有坦克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時,參戰部隊增加到1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和幾個坦克軍;而在庫爾斯克戰役時,共有22個強大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5個坦克集團軍和6個
空軍集團軍以及大量遠程
航空兵部隊參加。
蘇軍三個
方面軍對德國第9和第2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群在兵力上占2.4比1的優勢,在坦克上占1.9比1的優勢,防禦縱深達250-300公里,另外還可以得到空軍第1、第2、第5、第15、第16、第17集團軍共約2900架飛機支援。在兵力構成上,
炮兵團首次超過了步兵團,比例為1.5:1,在威脅最大的中央方面軍第13集團軍的正面,每英里防禦正面可以得到148門火炮支援,遠遠超過了德軍為發動進攻而拼湊的數目。此外,索科羅夫斯基的
西方方面軍、波波夫的
布良斯克方面軍以及
西南方面軍的第57集團軍和第2坦克軍也被部署到了
庫爾斯克地區,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複雜局面。
在軍工方面,到了1943年,搬遷到遠東的蘇聯軍火工業終於開始達到並超過戰前水平,同時英美等西方的援助也開始大量抵達。
交火
一個個被認為德軍可能發動進攻的日子都平安地渡過了,兩個月來前線顯得十分平靜,時間到了7月4日夜,在突出部南部的蘇聯近衛第6集團軍捕獲了德軍第168步兵師的一個士兵,他供認德軍即將在第二天開始進攻,7月5日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蘇
第13集團軍俘虜了一個德國第6步兵師的中士,他也供認德軍將在幾小時之後發動進攻。為了打亂
德軍進攻步驟,朱可夫於5日2時20分下達向德軍陣地實施了炮火
反準備的命令,
庫爾斯克會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進攻
南線:
蘇軍的炮擊完全出乎德軍的意料,造成很大損失,雖然比原計畫推遲了3個小時。而德南方
集團軍群的第4裝甲集團軍根據預定計畫發動進攻,在損失36輛坦克後,德軍艱難的越過了蘇軍的反坦克雷區,猛攻蘇第67近衛步兵師的防線,面對德軍3個師的進攻,蘇第67近衛步兵師難以低擋被迫後退,
瓦圖京於是把
方面軍預備隊調了過來,以期能把德軍擋在第二道防線外。但不幸的是德軍還是於6日在蘇軍第二道防線上打開了一道缺口,並強渡了佩納河。
由於德軍的進攻比預計的要猛烈的多,瓦圖京被迫取消了原定於7月6日的反攻,而將計畫用於反攻的第1坦克集團軍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線後方以支援步兵進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側翼打擊德軍。這一天,
德國空軍出擊了超過1000架次,完全壓制住了蘇聯空軍。經過一天激戰,雙方都受到了很大損失。
在6日傍晚,瓦圖京向
華西列夫斯基請求增援,後者在得到
最高統帥部的同意後,立即把
草原方面軍第5近衛集團軍的第2和第10坦克軍353輛坦克調往
沃羅涅日方面軍。同時
瓦圖京接到史達林親自打來的電話,要求他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德軍在
庫爾斯克突出部南部的突破。在7日的戰鬥中,德軍只向前推進了數公里,未能達成突破
蘇軍防線的任務。第二天,德軍仍然頑強地繼續他們的攻勢,而瓦圖京也在計畫反攻,為此他向最高統帥部請求把
草原方面軍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和第5近衛集團軍調給他指揮,他的請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這些部隊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到達。在制空權的爭奪上,通過7、8兩日的空戰,蘇聯空軍也逐漸扭轉了劣勢,完全奪取制空權只是時間問題。
7月9日是
庫爾斯克會戰關鍵的一天,瓦圖京指揮部隊繼續在正面抵擋德軍向奧博揚推進,同時在兩翼連續發動反擊,雖然這些反擊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敗,但卻使德軍無法全力以赴的攻擊他們的主要目標。德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霍斯將軍見無法從正面突破
奧博揚,便決定先從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黨衛
裝甲軍轉向東北的普羅霍羅夫卡。接下來的兩天,德軍的進攻還比較順利,他們攻到了普羅霍羅夫卡城下,
庫爾斯克會戰的高潮-普羅霍羅夫卡
坦克大戰上演了。
戰後很長時間,史學家們一直認為在1943年7月12日蘇德雙方共有15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羅霍羅夫卡激戰,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也因此被認為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
坦克戰,並聞名於世,成為一個傳奇。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資料的解密,尤其是冷戰的結束,前蘇聯資料的公開,使得研究者們發現這次坦克大戰的規模要比原先認為的小得多,雙方直接參戰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只有約600輛。其中德軍不到200輛,蘇軍約400輛。7月12日晨,戰鬥打響,蘇德雙方幾乎是同時發動了進攻,開始時,德軍“
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優勢明顯,而
蘇軍T-34坦克的76毫米炮在同樣距離下無法對德軍造成威脅,因此蘇軍坦克開足馬力以最高速度沖向德軍。希望能接近德軍的坦克,發揮T-34機動性的優勢來戰勝笨重的“虎式”坦克。在衝鋒過程中,蘇軍坦克付出了慘重代價。當雙方接近後,戰鬥變得更加慘烈,坦克一輛一輛地被摧毀,但在被毀的坦克旁,雙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擊,甚至互相肉搏。戰鬥一直持續到傍晚,最後因雙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來,而戰場上到處都是坦克殘骸和屍體。
在這天的
坦克大戰中德軍雖然以相對較小的損失,摧毀了更多的
蘇軍坦克,但他們卻沒能攻占普羅霍羅夫卡,而隨後源源趕到的蘇軍援兵使他們的防線將更加堅固。
北線:
在北線,蘇軍的炮擊也使德軍的進攻比計畫推遲了2個半小時,在幾十分鐘的
炮火準備和空中轟炸之後,德第9集團按計畫開始了進攻。
莫德爾為了把蘇軍的注意力從德軍的主攻方向上引開,先在左翼以3個步兵師實施佯攻,但被蘇軍阻止住了。在主攻方向,德軍集中了4個裝甲師和3個步兵師的兵力,經過激烈的戰鬥,他們突破了蘇第13集團軍的第一道防線,艱難地向前推進了5公里。但在兩翼,
蘇軍頑強地守住了陣地。在地面激戰的同時,雙方的空軍也在進行激戰,這一天德軍出動了1000架多次,蘇聯空軍也出動了600餘架次。雙方戰至5日終了時,德軍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里,卻至少損失了70輛坦克。
第二天,
羅科索夫斯基開始發動反擊,
莫德爾也把預備隊投入戰場,於是一次大規模坦克戰展開了。經過激戰,蘇軍的兩個坦克旅遭到重創,損失了約70輛坦克,德軍一路乘勝前進,殺到蘇軍第二條防線前,但被蘇第17近衛步兵軍以及趕來增援的蘇第17坦克軍阻止住了。
7月7日凌晨,德軍再一次發動了進攻,企圖奪取交通樞紐波內里,戰鬥是異常激烈,德軍數次攻入市區,但都被頑強的
蘇軍趕了出來,而蘇聯空軍經過激戰,奪取了
庫爾斯克北部地區的制空權,從此給德國地面部隊以很大威懾。
戰鬥到7月8日,德軍雖給蘇軍造成很大損失,但蘇軍依靠數量上的優勢,堅守住了陣地,在波內里城內,德軍付出慘重的代價後,占領了大半個波內里,但蘇軍仍控制著市內一些重要據點,使用德軍無法繼續推進。7月9日莫德爾以300輛坦克向蘇軍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進攻,結果仍然是一無所獲,此時德第9集團軍的攻擊能量已耗盡,莫德爾被迫在10日轉入防禦。
根據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精神,英美聯軍於1943年7月10日,在義大利
西西里島實施登入作戰。由於義大利的局勢的變化,德國在該地區的兵力無法抵禦西方盟軍的進攻,同時,
庫爾斯克會戰不僅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而且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德第9集團軍有被切斷後路,重蹈
史達林格勒德軍覆滅的危險。
希特勒決意終止“堡壘”計畫,抽調東線的兵力去義大利。7月13日他召集克魯格、
曼斯坦因等人到他的 “
狼穴”總部開會,宣布這一決定,由於中央
集團軍群糟糕的局勢,克魯格贊同希特勒的決定,但曼斯坦因則強烈地反對,他認為
蘇軍已是強弩之末,只要多堅持一下德軍就能取得勝利。基於對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雖然終止了“堡壘”計畫,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繼續在南線進攻。
但曼斯坦因對蘇軍實力的判斷是相當錯誤的,其多次進攻均未能達成目標,而此時
庫爾斯克北部以及義大利的局勢卻日益惡化,這促使希特勒最終取消了進攻,德軍於7月17日開始後撤,到23日,雙方基本恢復了交戰前的態勢。
反攻
蘇軍的進攻率先在
庫爾斯克北部發起,當德軍在的攻勢在7月10日被阻止後,蘇軍決定於12日發動進攻,並以打敗拿破崙入侵的俄國元帥“
庫圖佐夫”的名字作為此次戰役的代號。12日凌晨,蘇軍向奧廖爾突出部的德軍陣地實施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炮擊,隨後索科羅夫斯基上將的
西方方面軍和波波夫上將
布良斯克方面軍的一線部隊開始進攻。德軍則進行著頑強的抵抗,給蘇軍造成重大傷亡。15日
羅科索夫斯基大將指揮蘇中央
方面軍的第70、第13和第48集團軍也加入攻擊。
此時蘇聯空軍也完全控制了制空權,法國“
諾曼第”航空大隊也在庫爾斯克上空與蘇聯空軍並肩作戰。面對坦克和兵力都占優勢的
蘇軍,
莫德爾無力阻止其進攻,他意識到失去
奧廖爾只是時間問題。7月16日,莫德爾向希特勒請求放棄奧廖爾將德軍後撤至“哈根”防線,但被
希特勒否決。到了7月25日,
墨索里尼下台,義大利退出戰爭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希特勒需要從東線抽調兵力去義大利,而奧廖爾突出部的德軍也面臨被蘇軍合圍的危險。在莫德爾和克魯格再一次請求後撤後,希特勒最終同意棄守奧廖爾,並調第2黨衛裝甲軍去穩定義大利的局勢。
7月31日德軍向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線撤退,撤退途中,德軍實行了殘酷的焦土政策。8月5日蘇軍攻克了奧廖爾,並繼續追擊退卻中的德軍,10日解放了霍特涅茨,15日進入卡拉切夫,至16日
蘇軍的進攻基本結束,戰線逐步穩定了下來。
在
奧廖爾戰役中,蘇軍殲敵20萬人,坦克1044輛,火炮2402門,並向西推進了150公里,拉平了
庫爾斯克防線,但卻未能完成戰前制定的合圍並殲滅德中央
集團軍群的計畫,同時蘇軍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傷亡429,890人,損失坦克2,586輛,火炮892門,飛機1,104架。
在南線,當德軍在7月23日和蘇軍脫離接觸時,史達林便要求蘇軍立刻發動反攻,但朱可夫認為經過連續的艱苦戰鬥後,在發動攻勢前,蘇軍應進行必要的補充和修整,這樣蘇軍把進攻的日期最終確定在8月3日,這次作戰的代號以
七年戰爭中俄國名將“
魯緬采夫”的名字命名。擔當此次進攻任務的是
沃羅涅日方面軍和
草原方面軍,總兵力為90萬人和2,8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此時
曼斯坦因還認為
蘇軍已經瀕臨崩潰,取消“堡壘”作戰是錯誤的決定。這使得德軍對蘇軍的進攻完全沒有準備。
8月3日凌晨5點,蘇軍近萬門
大炮齊鳴,大量炮彈傾卸到德軍陣地上,炮擊持續了兩多小時,最後以一陣
喀秋莎火箭炮的齊射作為結束,隨後坦克和步兵開始發起攻擊。在炮擊中倖存的德兵無力阻擋蘇軍的前進,蘇軍很快就突破了德軍第一道防線,經過一天的戰鬥蘇軍各突擊集團平均向德軍縱深推進了10~15公里。 在隨後幾天的戰鬥中,德軍的防守異常地頑強,
蘇軍的坦克雖然繼續向前突破,但步兵卻被德軍纏住,進展緩慢。至8月5日蘇第1坦克集團軍攻占鮑里索夫卡切斷了托馬羅夫卡德第255、第332步兵師和第19裝甲師的退路,等待他們的命運將是被殲滅。但被圍德軍仍拚死抵抗,正是由於他們的頑強抵抗為
曼斯坦因將德軍主力從別爾格羅德撤往哈爾科夫贏得了時間。5日蘇軍收復別爾格羅德,7日占領德軍後方的後勤供應基地博戈杜霍夫,繳獲大量德軍物資和燃料。
在6、7兩日,由於蘇軍坦克隊前進很快,而步兵忙於清除被包圍的德軍,蘇軍的坦克部隊和步兵已開始脫節了。曼斯坦因希望抓住蘇軍這個弱點,他開始有計畫的撤退以贏得時間來集結兵力,等蘇軍進攻能量逐漸消耗後,實施反擊。此時瓦圖京對形勢十分樂觀,他認為德軍已到了崩潰的邊緣,他命令前線坦克部隊繼續進攻,切斷哈爾科夫至波爾塔瓦的鐵路線,阻止德軍逃脫。
8月11日德軍已經集結完畢,並補充了充足的彈藥和燃料,
曼斯坦因開始反攻,而此時
蘇軍的坦克部隊仍處於追擊狀態,各部隊之間分散很廣,而步兵和炮兵仍在後方,且經過多日激戰,彈藥和燃料都已嚴重不足,更重要的是蘇軍對德軍的進攻未有察覺。蘇軍正在重犯5個月前在
哈爾科夫戰役的錯誤。11日晚蘇第1坦克集團軍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團被德軍圍殲,由於蘇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的及時趕到,避免了第1坦克集團軍的全軍覆滅。12日在德軍的進攻下,蘇軍被迫後退,隨後蘇第六近衛集團軍的第六坦克軍在14日被德軍包圍遭到慘敗。
戰鬥到8月17日,雙方都遭受了巨大損失,德軍的反擊雖然給
蘇軍以重創,但
曼斯坦因卻沒有力量進一步擴大戰果,而蘇軍數量上的優勢再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很快又恢復了進攻。其後德軍的反攻再也沒能給蘇軍造成威脅。19日蘇軍攻抵哈爾科夫西面的烏德河北岸,並於20日強渡烏德河,在南岸建立了橋頭堡。攻打
哈爾科夫的戰鬥異常激烈,強大的蘇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最後只剩下了50輛坦克。22日晚蘇第53集團軍率先攻入城內,德軍開始全面撤出哈爾科夫,退向第聶伯河的防線,沿途他們破壞了所有公路、鐵路和橋樑,污染了水源、焚燒一切農作物,毀壞了建築物。蘇軍於23日收復哈爾科夫。
別爾哥羅德—
哈爾科夫戰役中,
蘇軍殲敵約20萬人,自身損失也達255,566人,坦克1,864輛, 火炮423門,飛機153架。 ]會戰結果及影響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30個精銳師包括7個裝甲、
坦克師被擊潰,其餘的遭受重創。損失兵力50多萬人,損失坦克約1,500輛,損失火炮和
迫擊炮3,000門,損失飛機3,700架,蘇聯也損失慘重,部隊傷亡也絕對不比德軍少,但是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
蘇德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歐洲戰場的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
蘇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損失坦克6,064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1,716架。但會戰的勝利使
蘇軍從此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這次會戰後蘇軍又向德軍發動了連續攻勢,收復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輔,同時蘇軍的各級指揮員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指揮藝術也越來越成熟,最終使蘇軍不僅在數量上超過德軍,在質量上也超越了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