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國際
第一次長沙戰役前,
納粹德國與
蘇聯簽署了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另外
日本關東軍剛剛在
諾門坎戰役中被
蘇聯紅軍擊敗,因此希望在
中國發動大規模進攻以恢復士氣。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為進一步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中10萬餘人,由贛北、鄂南、湘北分途進犯長沙,企圖在最短期間內將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殲滅。
國內
湖南是中國著名的穀倉,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糧食、兵員及工業資源的重要供給基地。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設於省會
長沙,中日軍隊在湘北新牆河一線隔河對峙。長沙是華中戰略重鎮,當粵漢鐵路之要衝。武漢、南昌會戰後,長沙的戰略地位已經上升到特別突出的位置,成為屏障中國的戰略大後方大西南的門戶上戰略要點。中國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九戰區(後分設第6、第9兩個戰區)集重兵與日軍在戰線上對峙。
戰前局勢
日軍計畫
包圍武漢
自從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中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調整其侵華方針,對中國實行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同時放棄其速戰速決的軍事戰略,代之以持久戰,重新整備武力,等待時機,以期一舉解決中國事變。
當時,在武漢外圍的中國守軍將近100個師,且對武漢形成了一種包圍態勢。長江以南是陳誠、薛岳指揮的第9戰區,有52個步兵師;長江以北為李宗仁指揮的第5戰區,有35個步兵師。日軍11軍司令岡村寧次指揮第11軍於1939年春夏之間相繼發動了南昌會戰和襄東會戰(即隨棗會戰)。經過這兩次作戰,日軍攻占南昌並擊退第9戰區軍隊的反攻,獲得了武漢安全圈的東南屏障,並打開了通往長沙的通道;同時,打擊了第5戰區部隊,保住了漢水以東陣地,暫時緩解了江北的後顧之憂。8月底,日軍又把進攻矛頭指向了湖南。
作戰方針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1日,岡村寧次制定作戰方針,據判斷修水河當面中國軍為25個師,日軍為了打擊中國軍隊繼續抗戰的意志,決定在9月中旬以後,開始奇襲攻擊,以期在最短期間內,捕捉第九戰區
主力部隊,將其殲滅於湘贛北部
平江及修水周圍地區。為此,日軍第11軍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師團及3個旅團(包括海軍、航空兵各一部)約10萬兵力,在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下,採取奔襲攻擊的方針,進攻長沙。
9月13日,日軍秘密部署完成,日軍第11軍的戰鬥指揮所進駐鹹寧,岡村親臨指揮作戰。正式下達作戰命令。主要內容是:為隱蔽主攻方向,迷惑、牽制中國軍隊,第106師團於9月15日先開始進攻,由奉新以西突破守軍第1、第19集團軍陣地,進出至其側後,殲滅守軍於高安西北地區;第33師團由通城向麥市、渣津突進。打擊當地的中國軍第27、30集團軍。軍主力於9月23日拂曉發起進攻,其中第6師團由新牆鎮以西向汨水南高地正面突進;其左翼奈良支隊由楊林街以西向浯口、汨水北岸突進;其右翼上村支隊於9月23日拂曉在營田登入;向汨羅江上游平江地區攻擊前進,這三支部隊協同殲滅該地區中國守軍第15集團軍。整個戰役預計20-30天,10月10日至15日返回原駐地。
中國部署
戰前準備
中國第九戰區所轄範圍主要是湖南及鄂南、贛省一部。戰區跨湘、鄂、贛三省邊區,東西以
贛江、
湘江為天然之境界,兩翼又各有一湖,東為
鄱陽湖,西為
洞庭湖,恰成為整齊對稱形之戰場。日軍大迂迴之戰法無從施展,只能進行正面作戰。而且在湘、鄂、贛三省相交的地區,群山縱橫,地形複雜。
長沙以北的
湘北地區,大多數也是山嶽地帶:湘北不僅多山,而且多水。以
粵漢鐵路為分界由北向南劃一直線,其左側有洞庭湖及
澧水、沅水、湘江三大河流,右側有
新牆河、汨羅江、
撈刀河、
瀏陽河,從而形成天然的防線。這樣一種多山、多水的地形對部隊行動會產生較大影響,尤其不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行動。
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1939年10月1日被正式任命為司令長官)認為,只要利用這些良好的地理條件,再加上正確的戰略戰術,完全有可能打退日軍的進攻,化被動為主動。戰區的作戰方案大體如下:敵似在9月中開始南犯,將以主力由湘北南趨長沙,於贛北、鄂南施行策應作戰。戰區擬予敵以嚴重之打擊而開第二期抗戰勝利之先河,決誘敵深入於長沙以北地區,將敵主力包圍殲滅之。贛北、鄂南方面,應擊破敵策應作戰之企圖,以保障主力方面之成功。薛岳將這一戰略部署的核心之點總結為八個字:後退決戰,爭取外翼。
具體部署
隨著大戰的臨近,薛岳也開始調兵遣將,部署兵力。當時,第九戰區共有21個軍又3個挺進縱隊,共52個師;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配屬4個軍(第4、第5、第99及新編第6軍)又1個師(第11師),總計25個軍63個師50萬人,投入作戰序列的部隊有21個軍49個師又3個挺進縱隊(實際參戰兵力為35個師又3個挺進縱隊30萬人)。至9月中旬,其兵力具體部署情況如下:
第1集團軍第58、第60軍守備
靖安、
奉新以西
張家山、麻下、會埠一線陣地;
第15集團軍以第52軍主力守備
新牆河陣地,第79軍守備
南江橋至麥市間陣地,第37軍守備
湘陰以北湘江亘汨羅江右岸陣地;
第27集團軍第20軍前出鹹寧、
崇陽地區,第73軍集結於渣津地區;
第30集團軍第72、第78軍共4個師守備武寧以西蒲田橋、
琵琶山一帶陣地;
第4、第70、第74、第5、第99、新編第6軍和第11師共15個師為戰區總預備隊,分別集結於
長沙以南、以東的
湘潭、
株洲、
衡山、
衡陽、
瀏陽及贛北上高、
宜豐、萬載等地。
另外,防守洞庭湖與
湘西方面的為第6戰區第20集團軍(轄第53、第54、第87軍等部),為了便於協同作戰,該集團軍配屬第9戰區指揮。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位於
長沙。
戰役經過
贛北作戰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14日,贛北的日軍第106
師團中井良太郎部率先發動了牽制攻勢。在這個方向的華軍3個集團軍7個軍在前敵總司令
羅卓英指揮下抵抗。
羅卓英對高安方向的布防是:滇軍
第一集團軍第58軍守
高郵市至祥符觀一線;第60軍守祥符觀至故縣線;19集團軍32軍(原晉軍)守錦
江口至高郵市、錦江南岸線;
東北軍49軍和
中央軍第74軍控制
上高附近。附近還有30集團軍(
川軍)王陵基部2個軍。
軍隊軍隊日軍於9月14日夜首先向駐會埠的第60軍第184師的陣地發起進攻。次日,便突破了第184師的陣地。日軍攻占會埠後,第106
師團兵分兩路:一路向陰山村、羅坊西進,一路則向渣村、
水口甘南犯。一路由高安以東的大城、
鼓樓鋪向第32軍陣地進犯。17日,南犯日軍先後占領水口甘、
樟樹嶺;西進之日軍則進占羅坊、治城,隨後也轉向南犯。18日,日軍占領了高安北部的村前街、斜橋和祥符觀,從三面完成了對高安的包圍,並與在會埠一線的日軍,形成了對第60軍和第58軍的包圍。在情勢十分危急之時,第60軍遂從前街衝出日軍尚未完成的包圍圈,向宜豐方向集結。第58軍則且戰且退,18日晚渡過錦江,向西往凌江口方向轉移,與在宜豐集結的第60軍從南到北形成一道新的防線。第32軍則棄守高安。19日,日軍占領高安。
薛岳得知高安失守後,嚴令第32軍奪回該地,同時派第74軍前往增援。
20日,日軍第11軍命令第106師團在消滅高安附近之第9戰區守軍後,以一部掩護左側背,主力進入修水、三都附近,切斷第30集團軍和湘鄂贛邊區挺進軍的後路。據此,日軍第106師團即以佐枝支隊在奉新西南地區實行防禦作戰,以1個旅團開赴武寧,主力則在上富附近集結,準備西進。第32軍一部則乘機於21日乘夜北渡錦江,擊退日軍,並於22日收復高安。
23日,日軍第l06師團主力開始向修水方向西進。25~26日,日軍第106師團一部攻占上富、橫橋、甘坊,另一部經九仙湯、沙窩裡突進至修水東南約30公里處的黃沙橋。展開對中國第30集團軍王陵基部的攻擊,30集團軍且戰且退。同時,羅卓英急調第60軍和第74軍對西犯的日軍分別進行堵截。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激戰於贛北重鎮高安,攔截了向長沙進犯的兩個師團的日軍,有力地配合了長沙會戰的主戰場。繼而,雙方在上富、冶城、甘坊一帶展開了拉鋸戰。國軍以攻為守,調集幾個師的兵力向甘坊一帶反擊,以達到消耗該部日軍兵力,阻滯其西進鄂南、呼應湘北的目的。25日至27日,第184師由南向甘坊攻擊,第15師在甘坊西與敵戰鬥,第183師在甘坊西北的九仙湯、劉莊一帶與日軍激戰。這3個師的攻勢遇到頑強抵抗,未能收復甘坊,但也拖住了日第106師團不能遠行。薛岳想再創一次
萬家嶺大捷,吃掉這個當時險遭全軍覆滅的日軍特設師團,遂令羅卓英增調第72軍和第74軍的第57師,連同第183、第184師,將日第106師團包圍於甘坊。但是,該師團居然於10月3日衝出重重包圍,並繼續西進攻下大瑕街、石街,達到預定的贛北西行最遠點。這時,主戰場的日軍已經開始後撤,106師團牽制贛北國軍的任務已經完成,5日,薛岳再次電令羅卓英、高蔭槐、王陵基督飭所部,務必將日第106師團全殲。結果,當國軍發起進攻時,該師團以反突擊衝出國軍的重重包圍,撤回武寧據守,贛北作戰至此結束。
鄂南作戰
9月21日,集結於湖北通城的日軍第33師團,在師團長甘粕重太郎中將指揮下,在鄂南發起攻勢。其目的是從東邊避開國軍沿新牆河、汨羅江設定的兩道防線,在平江地區與湘北日軍主力夾擊部署在新牆河、汨羅江防線的國軍第15集團軍。日軍第33師團是1939年2月才在日本仙台編成的警備專用三單位制師團,第9戰區對鄂南方向進行防禦的是
楊森的第27集團軍。日軍第33師團由通城南犯後,首先以一部兵力向第79軍正面陣地南江橋進行佯攻,同時,另以一部兵力準備繞過
幕阜山東側,經白沙嶺向長壽街推進。楊森很快判明日軍是企圖切斷第79軍退路,然後加以包圍殲滅。他立即向薛岳報告,同時急令通城以南的第20軍由西向東側擊日軍。薛岳接到報告後十分震驚。這股日軍若是與湘北日軍會合,那么部署在新牆河、汨羅江防線的第15集團軍就會受到夾擊,後果不堪構想。於是,他急忙調第8軍前往增援,同時命令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
樊崧甫,以大湖山、
九宮山方面的部隊由南向北尾擊和由東向西側擊敵人,對日軍構成南北夾擊和包圍的態勢。
22日,日軍占領麥市西北的高沖、塘湖市、鯉港;23日,又圍攻麥市。第79軍第140師因傷亡過重,撤出麥市,隨後,在麥市以南地區與趕來增援的第20軍第134師並肩戰鬥,繼續阻敵南下。日軍在攻占麥市、桃樹港後,繼續向南攻擊前進。第20軍第133師在苦竹嶺、南樓嶺、葛斗山一帶設防。但因兵力單薄,在日軍的進攻下被迫撤走。次日,第140師1個團經過反攻,奪回南樓嶺、葛斗山兩高地。日軍第33師團被阻止於大白塅、雞籠山、磐石、箭頭、麥市之間,不能前進。乃改向苦竹嶺攻擊,然後進入修水縣之桃樹港,向長壽街方向前進。途中又遭到第20軍第133、第134師在白沙嶺堵擊,第79軍第82師及第98師在右側面的側擊,到桃樹港時,又被第140師側擊,傷亡較大,進展緩慢。30日,日軍第33師團攻占朱溪廠,主力進入長壽街、龍門廠、獻鐘一帶,在獻鐘以西三眼橋與奈良支隊先頭部隊會合。日軍兩條戰線聯成一線,但預計包圍的國軍15集團軍已經後撤。2日,第33師團開始後撤。後經渣津東攻修水策應第106師團撤退。第79、第8、第20軍及第30集團軍互相配合,多次對撤退的日軍進行截擊、夾擊。10日,撤退的日軍退回通山、通城一帶原防地。
湘北作戰
決戰新牆河
第一次
長沙會戰在湘北主戰場打響的時間是9月18日。日軍投入進攻的部隊是第6
師團、奈良支隊和上村支隊約5萬人,向
新塘河以北的國軍前沿陣地發起攻擊。在湘北方面擔任守備的國軍是由
關麟征指揮的第15集團軍。其部署是:第52軍扼守第一道防線,即
新牆河防線,配置在右起
楊林街、左至洞庭湖東岸的九馬嘴一帶;第37軍守備湘陰以北至洞庭湖東岸的
江岸;第73軍控制著汨羅江地區,構成第二道防線。
日軍在攻下第52軍兩處警戒陣地的同時,也攻占了第52軍在新牆河北岸下
燕安、馬家院等前進陣地的重要據點。第52軍部隊被迫撤退到新牆河南岸。關麟征在接到第52軍在新牆河北岸全部警戒陣地和前進陣地失陷的報告後,立即命令第37軍除留下1個師守備營田外,余皆調至新牆河南岸,協同第52軍守備新牆河南岸陣地。第37軍原防線交給前來增援的第70軍守備。
9月23日晨,日軍第6師團和奈良支隊先是集中80多門火炮向防守新牆河南岸的第52軍第2師陣地猛烈炮擊。一小時後炮火延伸,日軍第6師團在師團長稻葉四郎中將親自指揮下,從七步塘附近開始強渡新牆河。但遭到國軍的頑強阻擊,日落時分,雙方仍在新牆河一線對峙著。
奇襲營田
但是,日軍突然又使出一手殺招,上村支隊奇襲營田。據岡村回憶:“此次會戰,我最注意的是駐在江北的第3師團抽出來的上村支隊的行動。因為該部隊既不熟悉江南的地形,又要進入洞庭湖在敵前登入,而且要求他們採取大膽行動,楔人敵軍側背。最初還仰仗海軍方面的協助,同時將當時被免去
關東軍參謀轉入我軍司令部的
遷政信中佐,派往該支隊擔任主要幕僚。9月23日拂曉,接到該支隊在營田登入成功的緊急報告時,才放了心。其後該支隊以機動舟艇圓陣突破敵陣等特殊戰例,成功地威脅了敵軍主力的退路”。
岡村營田登入這一招,確是薛岳和關麟征都沒想到的。營田失守,尤對關麟征的震動最大:日軍第6師團從新牆河正面;奈良支隊從右面向他壓來,營田上村支隊又源源上岸,他的幾個軍包在中間,陷入三面被圍,一面臨水之絕境,有被圍殲的危險。他於是在徵得薛岳的同意後,立即組織各軍後撤。這個決心下的非常及時,日本軍對關麟征的不配合非常不滿,大罵關麟征戰鬥意志薄弱,苦心經營半年到一年的陣地居然都不戰放棄。
決守長沙
薛岳違抗蔣介石命令決策守住長沙
薛岳在長沙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最後,會議做出了誘敵至長沙郊區實行反包圍與敵決戰,進而將其殲滅的作戰方案,即所謂天爐戰法,依湖南的地勢,左倚洞庭湖,右憑幕阜山,以其間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瀏河這四條河做為遲滯日軍的依據,並徹底實施“化路為田,運糧上山”的做法,將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機動力消除。故總體方針為“後退決戰,爭取外圍”:國軍以且戰且退做法在四河與幕阜山間游移,攻擊然後後撤躲藏,將日軍拖入四河之中,最後再以長沙城中主力與外圍藏在山林中的部隊合圍深入四河中的日軍。接著,薛岳令戰區直轄第4軍及炮兵向嶽麓山、長沙及其東北地區前進,占領進攻出發陣地。第9戰區前線指揮所則移駐淥口。
為了爭取蔣介石的“對日寇迎頭痛擊”軍令,薛岳那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要直接與蔣通話,表達自己堅決抗敵,死而後已的決心。蔣介石開始還耐心地與薛岳通話,勸他“稍安勿躁,靜待時機”,後來看到說服不了薛岳,就乾脆不接他的電話了。
一心想抗擊日寇的薛岳將軍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沒有辦法,只好直接打電話去找蔣夫人宋美齡了。薛將軍對宋美齡說,“請轉告委員長,敵人再敢向我長沙逼近一步,我就要立即開打了!”
此話經宋美齡轉告蔣介石後,蔣又急得連續向薛將軍打電話,但薛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接電話了,只讓參謀人員回話說,“薛長官上前沿陣地了,不知道何時能回來。”無奈之下,蔣介石只得讓白崇禧(時任桂林行營主任,長江以南地區的作戰統由其指揮)、陳誠(時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前往長沙傳達方案,並協助薛岳指揮作戰。他們在淥口以南一個小車站附近的國小校內臨時搭設的指揮所里,見到了正在指揮作戰的薛岳。傳達了蔣介石關於不守長沙的作戰方案。但是薛岳卻強調湖南所處戰略地位重要,關係到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作為軍人,該誓死保衛它。而且他還表示要與長沙共存亡。白崇禧無奈,只好搬出蔣介石,要其服從命令。薛岳一副豁出去的激動,“長沙不守,軍人的職責何在!”陳誠覺得這樣爭論下去無濟於事,和白崇禧商量後決定將薛岳的意見報告給蔣介石,以便重新做出裁決。
長沙會戰打響
當
新牆河南岸的中國軍隊有計畫地撤向汨羅江防線時,日軍第6師團、奈良支隊緊追不放,跟蹤南下。然而,被中國軍隊和當地民眾早已破壞了的交通道路,令日軍的機械化優勢無從施展,只能在中國軍隊的屁股後面徒步跟進。
25日凌晨,日軍迫近汨羅江北岸。第52軍主力向汨羅江南岸轉移。繼而,日軍開始架設浮橋,準備渡過汨羅江。但日軍的第一次試渡被汨羅江南岸的守軍打退了。於是,日軍便改變策略。他們派出一部分日軍換上中國老百姓的服裝,裝扮成難民,在中國軍隊結合部的間隙中偷渡過江,竄到新市,準備裡應外合,配合主力強渡。同一天,日軍上村支隊也由西向東進犯,並攻占了歸義。第70軍奉命對進占新市和歸義的日軍進行反擊,但只克復了歸義,新市仍被日軍占領著。26日,日軍猛攻汨羅江南岸守軍陣地,激戰竟日,未能突破守軍主陣地。此時,日軍第33師團仍被第20軍頑強阻擊於幕阜山福石嶺地區,日軍企圖在平江地區圍殲第15集團軍的計畫破產。 就在岡村寧次為自己圍殲第15集團軍的計畫破產而失望時,薛岳準備在長沙郊區與日軍決戰的作戰方案終於得到了批准。
27日,第9戰區按照在長沙地區與日軍決戰的計畫調整部署:以第2、第25、第195、第60、第77、第59師共6個師,埋伏於福臨鋪、上杉市、橋頭驛地區和長沙及其以東地區;第70軍轉移至瀏陽河以南株洲、淥口市等地,沿湘贛鐵路和淥水布防;第4軍占領湘潭、下攝司、淥口市之線;第79軍一個師確保幕阜山根據地,2個師協同第20軍攻擊桃樹港之日軍第33師團。
28日,日軍奈良支隊經瓮江向平江迂迴,準備策應其第33師團作戰。日軍第6師團、上村支隊由汨羅江畔開始分路南進。上村支隊在三姐橋、栗橋陷入第54軍第14師、第50師伏擊圈;第6師團一部1000餘人在福臨鋪遭第195師伏擊,均受到重創。29日,由新市經金井南下的日軍第6師團一部3000餘人又在石門痕遭到第195師的伏擊。數次遭到伏擊的日軍跌跌撞撞,本想繼續南下,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有一部日軍於30日突破了中國軍隊在撈刀河的陣地,占領了長沙以北30多公里的永安市,這是日軍此次南侵所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坐鎮鹹寧指揮作戰的岡村寧次自此次會戰打響以來,接到的幾乎全是屬下報捷的訊息:贛北第106師團和佐枝支隊正按計畫向湘北挺進;鄂南第33師團正向汨羅江上游推進;湘北第6師團、奈良支隊、上村支隊已突破新牆河、汨羅江兩道防線,看來拿下長沙已是指日可待了。誰知,就在這時,戰場形勢突然發生急劇變化。贛北日軍硬是被中國軍隊給拖住了後腿,無法前進;鄂南日軍雖到達汨羅江上游,與湘北日軍主力會合,但中國軍隊主力已經後撤;湘北日軍在突破國軍兩道防線後,中國軍隊已經不再死守陣地,而是採取且戰且退的較為靈活的戰術,而日軍則開始不斷遭到伏擊。這令岡村寧次大惑不解。
岡村寧次一直都把自己看成是“中國通”,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無所不曉,特別是在軍事方面,他自認對中國軍隊的情況非常了解,就連各個派系間的關係也都了如指掌。自從武漢會戰結束以後,他更是潛心研究了他的主要對手——由薛岳指揮的中國第9戰區部隊的諸方面特點。所以,對於此次作戰,岡村寧次是抱著必勝的信心的。岡村寧次認為,武漢會戰後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已日趨下降,不堪一擊了。因此,在制定這次作戰計畫時,他的作戰課是以1個大隊(編制1100人,人數相當於中國軍隊1個團)等同於中國軍隊1個師的力量來計算戰鬥力的,而以前則通常以1個聯隊(編制3800人,略少於中國軍隊1個師)等同於中國軍隊1個師來計算。岡村寧次也認為,如果把自己的空中優勢和炮火優勢加在一起,1個大隊完全有把握擊敗中國軍隊的1個師。從以往的作戰實踐看,中國軍隊的1個師確實很少能打敗日軍的1個大隊。
岡村寧次被迫撤軍
岡村寧次在此次作戰中不但低估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而且,他還忽略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當地民眾的力量。在會戰開始前,當地民眾在政府的組織下,和中國軍隊相配合,把新牆河至撈刀河之間的主要交通要道已全部破壞,就連這一地區間的土地都被翻了一層,成為新土,從而使得日軍的機械化部隊無從施展,其戰鬥力也就相應的減弱了,甚至後勤也不能完全保證。在這種情況下,沖向長沙只能是冒險,岡村寧次仔細權衡後,最終下達了全線撤退的命令。命令說:“華軍頑強,現仍潛伏於汨水、修河兩岸地區。本軍為避免不利態勢,應速向原陣地轉進,以圖戰鬥力之恢復,並應嚴密防備華軍之追擊。”
幾十年後,岡村在回憶錄中談到這次撤軍的原因時說:“軍的主力既已進入長沙平地,長沙又在眼前,如乘勢進攻占領長沙並不困難。但根據本次會戰之目的,在大量擊潰敵軍後,不得不回師原地……”顯然,岡村寧次在為其撤軍尋找藉口。不管怎樣,從10月1日起,日軍確實開始撤退了。
岡村寧次撤軍的決定太出人意料,以至於薛岳在接到日軍撤退的報告後,竟不敢相信這是事實。他還等著在長沙郊區與對手一決高下呢。10月1日,進至永安市的日軍首先向撈刀河以北撤退。繼而,橋頭驛、上杉市等地日軍相繼後撤。
身在前線的關麟徵發現了日軍撤退的跡象。他當即下令各部跟蹤尾擊由上杉市撤退之敵,10月2日,第15集團軍各部開始追擊,當日克復上杉市。3日,第25、第195師追擊到達福臨鋪、金井附近。日軍開始向汨羅江北岸退卻。4日,第15集團軍收復長樂街、汨羅、新市等處。
直到此時,薛岳才斷定日軍確實在撤退,於是趕緊下令,要求各部隊“以現在態勢立向當面之敵猛烈追擊,務於崇陽、岳陽以南地區捕捉之”,“對敵之收容部隊,可派一部監視、掃蕩之,主力力行超越追擊”。但為時已晚,日軍大部已渡過汨羅江。至10月14日,贛北、鄂南、湘北各戰場均恢復到戰前態勢,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
戰役結果
第一次
長沙會戰結束後,日方和中方各自都公布了己方統計的戰果:日方聲稱此戰斃、傷、俘國軍4.8萬餘人,而日方的傷亡數字僅為3600人;中方則宣稱日軍死傷3萬餘人,第九戰區的傷亡人數為4萬餘人。
此戰,中國第九戰區部隊挫敗日軍的戰役企圖,予敵以有力打擊,大大消耗了日軍大量人員、裝備,使日軍顯露出發動大規模作戰時兵力不足的弱點。軍隊士氣得以提振,抗戰必勝的信心進一步增強。
戰役爭議
從當時中國方面的宣傳看,顯然是將己方作為勝利者。但日軍並不這樣認為,岡村在其回憶錄中,連把此次會戰冠之以“長沙會戰”名稱,都認為是不準確的。他說第11軍的作戰原案中並沒有一定要占領長沙,而是在贛江與湘江之間打擊中國軍隊,順利的話則視情況攻占長沙,因此,如何有兵敗長沙一說?在他那裡,這次會戰被稱為“贛湘會戰”。
著名民國史專家張憲文主編的《中華民國史叢書·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一書中寫道:“……此次會戰,從日軍進攻開始,至日軍主動撤退告終,戰場全局的主動權基本上操之於日方。戰鬥結果,兩軍都回到原有陣地。因此,就會戰局部而言,雙方未分勝敗。但從抗戰的全局而言,卻是對中方有利。日軍要消滅第9戰區主力的目的未達到,反而消耗了自己不少兵力和武器,並退回原陣地。而中國方面判斷日軍將進攻長沙,為此作好了‘萬一長沙不守’的多種準備,故將日軍未能攻到長沙而退卻視為勝利。”
當時在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任作戰科長的趙子立認為:“此次會戰,據實而論只能算是一個平局。”但這一仗使日軍上層認識到國軍不可侮,“中央直系軍隊的戰鬥力,尤其中堅軍官強烈的抗日意識和鬥志,絕對不容輕視,而且可以看出其中央的威令是相當徹底的”。但在日本軍隊的戰爭辭典里,與國軍作戰打個平手就等於是失敗。當重慶的宣傳機器開足馬力,一浪高過一浪地慶祝“長沙大捷”、薛岳等人頻頻在各界祝捷會上風光亮相的時候,日本方面的反應卻是冷冷清清。
戰役紀念
長沙會戰碑
長沙會戰碑,1941年7月由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司令部立,原安放於雲麓宮前坪側,後移至響鼓嶺石亭內(“鳥語林”旁)。碑正面篆刻“長沙會戰碑”五字,記述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經過。
第九戰區司令部指揮所舊址
長沙會戰第九戰區長官司令部戰時指揮所舊址位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
嶽麓山愛晚亭附近,2011年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41年12月,日軍第三次進犯長沙。12月30日,第九戰區司令部長官薛岳將指揮部遷至嶽麓山,設立臨時指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