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在燒:中日長沙會戰紀實

血在燒:中日長沙會戰紀實

《血在燒:中日長沙會戰紀實》內容簡介:八年抗戰,自1938年11月占領岳陽後,侵華日軍與中國軍隊在新牆河南北隔水對峙,就未再能往南推進半步,直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八月八日,衡陽失守前後,競長達六年。在這六年的期間內,第一、二、三、四次的長沙會戰,消滅日軍十萬餘眾,牽制日本陸軍精銳近百萬。無數的犧牲與榮耀,使湖南成為正面戰場的中堅,有力地拱衛了大西南後方,為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長沙這座英雄的城市與戰役指揮官薛岳亦從勝利中獲得了至高的榮耀。《血在燒:中日長沙會戰紀實》詳細敘述了湖南境內中日長沙會戰的歷史事實。再現了日本帝國主義野心勃勃、妄圖奴役中國人民的囂張氣焰,再現了日本侵略軍殺人如麻、奸淫擄掠的殘酷和野蠻行徑,再現了中國人民遭受欺凌的慘痛徑歷!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閱讀《血在燒:中日長沙會戰紀實》這部長篇抗日紀實作品,重溫中國人民浴血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歷史,對於我們以史為鑑,無疑是頗有現實意義的。

基本介紹

  • 書名:血在燒:中日長沙會戰紀實
  •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 頁數:416頁
  • 開本:16
  • 品牌:湖南文藝
  • 作者:高軍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453466, 754045346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血在燒:中日長沙會戰紀實》正是通過大量事實描寫了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中日的長沙之戰,而長沙三戰,成為七七事變以來中國軍抗戰史上最確實而得意之作。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有“中國戰略之父”美譽的蔣百里將軍就明確指出,一旦中日開戰,抗戰是個持久戰的問題,而湖南將作為決戰之地。湖南,這個地處中國中南的戰略要津,從中日開戰伊始,就注定要在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殊死較量中,被推到戰略麈戰的風口浪尖上……

作者簡介

高軍,國家一級編劇。文學博士。總後勤部電視劇藝術中心副主任。1990年開始文學創作,出版長篇小說《血在燒》等100餘萬字的作品。1993年轉入影視創作,創作並組織拍攝了《天路》、《紅十字方隊》、《光榮之旅》、《向前向前》、《李大釗》等10餘部數百集電視劇,多次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並被評為全國、全軍最佳編劇。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諸君如憶及日軍之活躍,即知中國抵抗敵人至五年之久,並予敵人以打擊,為如何不可思議之事。
——英國首相邱吉爾評薛岳第三次長沙會戰
此次湘北大捷,全國振奮,誠是為最後勝利之佐證,而對於人民信念、國際視聽,關係尤鉅。駿烈豐功,良深嘉慶。
——蔣介石評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軍此次在長沙的敗仗,是日本作戰以來最無效的一次策動:日方事後所發表的談話,較之過去尤為滑稽與矛盾。
——英國《泰晤士報》社論第二次長沙會戰
中國軍隊攻勢的規模很大,其戰鬥意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在歷來的攻勢中少見其匹。我軍戰果雖大,但損失亦為不少。
——日本軍部關於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總結報告
拖垮日本。具體做法為將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稜線,即湖南、四川的交界處,和日軍進行相持決戰……
——國民革命軍上將 蔣百里

名人推薦

拖垮日本。具體做法為將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稜線,即湖南、四川的交界處,和日軍進行相持決戰……
——國民革命軍上將 蔣百里
諸君如憶及日軍之活躍,即知中國抵抗敵人至五年之久,並予敵人以打擊為如何不可思議之事。
——英國首相邱吉爾評薛岳第三次長沙會戰
此次湘北大捷,全國振奮,誠是為最後勝利之佐證,而對於人民信念、國際視聽,關係尤鉅。駿烈豐功。良深嘉慶。
——蔣介石評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軍此次在長沙的敗仗,是日本作戰以來最無效的一次策動;日方事後所發表的談話,較之過去尤為滑稽與矛盾。
——英國《泰晤士報》社論第二次長沙會戰
中國軍隊攻勢的規模很大,其戰鬥意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在歷來的攻勢中少見其匹。我軍戰果雖大,但損失亦為不少。
——日本軍部關於第一次長沙會戰的總結報告

圖書目錄

第一部 曠世之火
第一章 1938:鋒尖上的長沙
1.面對湘江,張治中神思飛越
2.蔣介石說:統統燒掉,免資敵用!
3.鋒尖上的逃亡
第二章 漫長的一天
1.酆悌累得靠在椅子上睡著了
2.百姓無處可逃,競有在水缸里被煮熟的
3.毀滅的歷史文化名城
第三章 煉獄之篇
1.陳誠懇請委座親臨處理
2.衛士們最先看到蔣介石的殺機
3.文重孚死於一念之差
4.40年後張治中仍嘆息:大錯鑄成,力余死矣!
5.酆悌剛烈的生命句號劃在35歲,他至死只有兩句話
第四章 歷史,如何評說?
1.當年的文字記載
2.告別湖南時,張治中淚流滿面
3.20年後的一場筆墨官司
4.該是蓋棺論定的時候了
第二部 鋒芒初試
第五章 孤獨的中國
1.蔣介石讓何應欽、陳誠研讀“茅廁文學”
2.曾仲嗚替汪精衛做了軍統刀下鬼
3.“老毛子太可惡!”
第六章 難捨長沙
1.薛岳與岡村寧次:戰端未開,謀略於先
2.“長沙不守,軍令職責何在?”
3.薛岳向共產黨建議:把蔣介石抓起來
第七章 血戰新牆
1.羅卓英拍案大怒:“丟了陣地要你腦袋J”
2.張耀明要求部屬,像血戰台兒莊那樣
3.史思華、胡春華:大寫的名字
4.日軍第一次越過新牆河
第八章 汨羅羅網
1.戰場奇觀:日軍搶屍體
2.汨羅江畔,日軍開始舉步維艱
3.岡村寧次悵然若失地下令:全線撤退1
4.薛岳想大戰一番,對手卻已消失
5.中國特色:民眾用鑼鼓繳日軍輜重
第九章 中國笑容
1.慶國慶暨湘北大捷的金字布滿重慶
2.“武穆”與“孔明”互相推諉
3.宣傳戰是戰場較量的繼續
4.中國鄉村的墓碑和祭奠
5.關麟征說:“我的一生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
6.勝耶?敗耶?
第三部 悲愴時分
第十章 大戰前夜
1.蔣介石親率文武百官迎梓祭悼
2.朱德、彭德懷的電報,讓蔣介石又驚又喜
3.阿南惟磯向南眺望,躊躇滿志
4.命名為“加號作戰”
5.薛岳罵陳誠:“真是可惡。”
第十一章 最初的序戰
1.序戰,在大雲山拉開
2.楊森說:“現在是我們贖罪的時候了。”
3.吳逸志決意與薛岳共進退
4.周恩來評價蔣介石的軍事才能
第十二章 悲愴抵抗
1.阿南大叫:天助我也!
2.日軍將200多名傷員全部射殺。
3.王牌軍也難逃厄運
4.“三李不如一王”
5.刀光一閃,衛士排長身首異處
第十三章 瞬間轉機
1.到了長沙城下,日軍卻欲占不能
2.“中國是個大泥淖”
3.將軍政治家
4.宜昌之戰
5.血染的風采:釘在牆上的營長
6.進攻難,撤退亦難
第十四章 還是大捷
1.接待記者的,仍是趙子立
2.第二次長沙會戰導致近衛內閣垮台
3.蔣介石說:要嚴懲,要檢討
4.“國民黨的材料比共產黨好找。”
5.國防大學研究生如是說
第四部 輝煌篇章
第十五章 輝煌前奏
1.世界大戰的轉折期
2.倘若中國投降,世界歷史該是什麼樣?
3.攻占香港引發再度長沙會戰
4.薛岳說:為它命名“天爐戰法”
5.阿南將軍的一箭之仇
第十六章 天爐初煉
1.川軍精血守新牆
2.決戰的兵力布防,在辭舊迎新中完成
3.薛上將以必死決心發出世午忠電
4.第10軍的口號:“要回軍長來!”
第十七章 長沙喋血
1.中國守軍一個營在金盆嶺與日軍同歸於盡
2.“一紙雖輕,勝過萬挺機槍!”
3.“泰山軍”長沙雪恥
4.舊夢難溫,阿南面對部屬的群諫
5.回望長沙,豐島將軍空懷終生遺恨
6.突圍無望,幾百名日軍自殺或互殺
7.原始的最詳細電文
第十八章 淚血歡歌
1.飲馬湘江未果,遂成阿南惟磯的終生遺憾
2.夫人含笑告訴蔣介石:“大令,你眼中流出的光都含著喜悅。”
3.蔣介石南嶽犒賞,李玉堂因禍得福,擢升集團軍副總司令
4.在蔣介石看來,吳逸志是教授、學者,但不是將軍
5.昔日戰將今安在?
6.露絲小姐十艮不能成為安息魂靈中的一個
第十九章 輝煌之巔
1.宋美齡聲淚俱下的演講,使她的名字大寫在美國國會山上
2.同樣的困境,蔣介石有驚無險,山本五十六卻斃命密林
3.歷史在這裡掀開了新的一頁,中國本該由此走向強國之路
4.會戰得失如是說
第五部 難溫舊夢
第二十章 勝利前夜
1.1943年:將世界大戰推入一個新階段的一年
2.東條英機使出全身解數,也不得不面對玩火自焚的困境
3.煙俊六大將看到,“一號作戰”對於日本帝國生死攸關
4.卓有戰功的蔣鼎文上將命中注定的“走麥城”
5.“血肉長城”不到兩個月就坍塌了,蔣鼎文、湯恩伯被撤職
第二十一章 未戰已見高下
1.吳逸志得到羅斯福的嘉許,卻被蔣介石免了職
2.趙子立官運亨通,每仗必升,但他只佩服另一個蔣校長
3.薛岳傲慢地說:“自第三次長沙會戰後,日軍還敢向我戰區進攻嗎?!”
4.長期從事中國軍事研究的島貫,被調到漢口制定作戰計畫
5.戰局未開,日軍已經拋給了薛岳一個兩難選擇
6.為守與不守長沙,薛岳、白崇禧重複著5年前的爭吵
7.這份原始資料,你能發現什麼?
第二十二章 夕陽古城
1.戰鬥剛開始兩天,薛岳的作戰部署已成一張廢紙
2.蔣介石電令:“違者勿論何人,一律以連坐法處治!”
3.瀏陽圍殲:最後的圍攻反擊失敗,使中國軍敗局已定
4.薛岳淡淡地對趙子立說:“我先去未陽幾天……”
5.大戰在即,讓張德能牽腸掛肚的,竟是一位女演員
6.趙子立與張德能:誰說了算?
第二十三章 失望的結尾
1.橫山勇被迫兩度推遲攻城時間
2.面對日軍的重炮,中國守軍的地堡成了活棺材
3.嶽麓山上,還有一群飄蕩的魂靈……
4.張德能說:“責任有多大就多大,全都由我來負。”
5.張德能:又一個沒死在戰場上的將軍
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原檔照錄
7.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8.飛臨長沙上空,薛岳百感交集
尾聲:長沙,從此遠離戰爭
後記
附錄
一、參考書目
二、韻目代日
三、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日雙方指揮系統表
四、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日雙方指揮系統表
五、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雙方指揮系統表
六、長衡會戰中日雙方指揮系統表

後記

酷暑8月,吉普車在新牆、汩羅、撈刀河之間顛簸著,一名年輕軍人於毒熱的日頭下漫無邊際地獨自穿行著。郊外的山水間雖不似城市那般高溫,但他的軍衣依然被汗水浸濕著貼於後背。
時而是一掠而過,時而是久久凝神,駐足青山綠水之中,他是在尋找當年的古戰場,尋找那消逝了半個多世紀的疆場廝殺。
他找到了。短短的幾天行程,在戰火痕跡早已蕩然無存的荒郊野外,他找到了他所想找到的一切,甚至他聽到了隆隆的炮聲,看到了汩汩的鮮血……
神奇的瀟湘大地給了他無盡的想像,使他融進了企盼已久的昨日戰爭的氛圍之中。
這個青年軍官就是我——陸軍少校高軍。
寫這部抗戰題材的作品,是偶然又不是偶然。偶然在於偶然的機緣得到湖南文藝出版社之約,必然則在於我一直想以一部抗戰題材的作品,作為我就讀的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的畢業作品。
我的祖母病逝於1979年,那一年,我正好上軍校。祖母是我見過的我們家族中唯一的一個輩分高於我父母的長輩。
父母的居室里幾十年一貫地懸掛著一張烈士證書,以前是有毛澤東手書籤名的,這幾年換成了民政部新印製的。
烈士是我的外祖父,叫高芳耀,死於1945年。烈士證書上顯示:“死於革命戰爭。”
外祖父死時母親尚幼,因此很少談起。我想像中應當很英勇的外祖父,對我一直很神秘。
直到不久前,我找到了半個世紀來母親一直沒有找到的高方榮,才知道了外祖父的犧牲經過。
高方榮是外祖父的弟弟,1952年從部隊轉業到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現在是副總會計師兼財務處長。
高方榮給我的是安徽省南陵縣《山鄉志》中的記載:
“高芳耀(1915—1945),乳名‘小閂子’,住梅花山。民國四年(1915年)出身於一個貧農家庭,剛滿周歲就給鄉紳高風台作養子,取名芳耀。在蕪湖讀中學時,積極參加反蔣活動,被校方開除,後即投身革命,兩次被捕,但革命意志堅定不移。出獄後繼續從事革命工作,並說服其父高風台開倉放糧,救濟貧苦農民。1943年6月任連城鄉鄉長時,將步槍2枝、子彈百餘發交給中共工山區小隊負責人魏鵬,支持武裝鬥爭。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4月,發動民眾砸開高村胡朱雲谷堂糧倉,放糧達40多萬斤。3天后又率領民眾從郭孝先家運走縣政府田糧稻80多萬斤,解決本鄉農民的春荒。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春,策劃奪取汪偽皖南獨立方面軍新屋園團部的槍枝,事雖未成,但震驚了敵人,因此,敵區長徐延年遂派人秘密監視高芳耀。同年4月,高芳耀在腰山沖張丙南家召開西鄉游擊隊和地下工作人員會議(對外則稱設香壇收兄弟),被叛徒出賣被捕。同時被捕的有游擊隊長陳天久等十多人。敵營長管西輝和區長徐延年(土改時鎮壓),恐高風台出面營救,當場將高芳耀同志殺害,時年僅30歲。墓地在工二村四甲三頭。”
讀完這段文字,我才知道自己在寫了多部小說之後,產生寫抗戰題材作品的強烈願望,是我的血脈所定。
冥冥中外祖父的亡靈引導我必定要走進這一段歷史。
歷史是什麼?
前些年有人說:歷史是婊子。
我在寫作本書時,海峽對岸的一位女作家對我說:“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謊言,都是備朝各代為自己奪取天下找的藉口與搽粉的手段,可信度不高,有些甚至應從反面印證。中國歷史,尤以近代史最不可信。”她對我這部書寄予的希望是:“自這本書開始,是樹立中國歷史正確性的一座指標,我期待你能寫下沒有謊言的真實歷史……”
關於歷史,以我現今的年齡、閱歷和知識構成,我不敢亂髮什麼議論。
我在題記中的那段話,就是我的歷史觀。如今在經過三個多月的勞作,作品就將付梓的時候,我最感汗顏的,是我竭力想在作品中表現的那種歷史感。而對於海峽那邊那位對我寄予厚望的女作家,我是更加地汗顏。
尊重歷史,儘可能多地占有資料,客觀地分析特定環境下的人物、事件。能做到的,我都盡力去做了,而沒能做到的,則是寫作的匆匆和我力所不能達的。
因此,我更企盼讀者的不吝指教。

本書的責任編輯李一安,是我見過的最優秀的編輯之一。寫作構思凝結了他的心血,採訪得到他的具體指點,沒有他的督促和幫助,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完成寫作,幾乎是不可能的。我永遠感激他的幫助!
感謝穿梭於長沙、北京之間的陳新文、唐明編輯。
羅文浪老人是我採訪到的唯一一位參加過三次長沙會戰的老軍人,年逾80的老人邊擦汗邊向我描述當年戰爭的情景,我至今歷歷在目。我至誠地祝願老人健康長壽!
我的同學、青年詩人辛茹,在我疲乏不堪的時候,為我撰寫了本書第五部的第一稿,付出了大量心血,專此致謝!
我的學長、著名青年作家孫泱、邢軍紀,給了我不少具體的幫助;丁江、高原、肖天亮、張益輝、呂順、段曉燕諸位為我提供了採訪和查閱資料之便;而我的摯友周立武對我各方面的傾力支援,讓我終生難忘!
在此,我最虔誠地向他們致謝!
本書所涉及有關資料,除採訪和查閱檔案館原件外,還參考了附錄中所錄書目,謹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高軍
1993年元月10日於北京魏公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