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姓(智(姓氏))

智姓(姓氏)

智(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智氏起源於東周時期,曾是晉國六卿之一,是一個古老文明的華夏望族,得姓始祖是晉國上卿智莊子

春秋初期,晉國相國荀息之孫荀首食采於智邑(今山西永濟市),官至中軍佐,史稱智莊子智莊子之子荀罃後任職中軍將,執政晉國。荀罃三分晉軍與楚爭霸中原,因堂侄荀偃擔任上軍將,叔侄二人同姓無法區分帥旗,荀罃便以先父封邑“”為氏,追尊智莊子為始祖,智氏從此薪火相傳。

智氏世代為卿,到七世智襄子執政晉國時,智氏遠強於韓、趙、魏三卿,成為晉國乃至周王朝最具權勢的大夫家族。西元前453年,晉陽之戰中韓、魏臨陣反水,致使智氏功敗垂成,遭受滅族之災,家臣豫讓為給智襄子復仇,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智氏亡而三晉之勢成,三晉分而七國之形立,智氏一族的存亡不僅僅關係到晉國一國的局勢, 更深刻地影響了春秋戰國之際整個天下的形勢。

智氏一脈相傳,至2013年,人口約有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0.007%(十萬分之七),排名392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山東、江蘇等省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姓
  • 外文名:Zhi
  • 立姓時間公元前566年
  • 智姓源流-原-荀-
  • 智氏發源地:智邑(山西永濟市
  • 智氏受難日:夏曆三月二十三(晉陽之敗日)
  • 智氏始祖智莊子
  • 智姓人口:9萬
  • 姓氏排位:392位
  • 智氏名人智襄子
  • 家族名臣豫讓
  • 家族聯誼:智姓敘譜聯宗
含義,智氏淵源,智氏先祖,晉陽之戰,國士豫讓,歷史變遷,古蹟遺存,智氏紀年,智姓大事記,智姓名人,

含義

詞目:智姓
讀音:Zhì Xìng (ㄓˋ ㄒㄧㄥˋ)
含義:智,無所不知,意為聰明、智慧。智,古地名,春秋時屬晉國,在今山西省永濟市
智姓屬於以邑名為氏,凡是姓的字是智的人均屬於智姓,山西永濟市智氏的發源地。
智字變遷智字變遷

智氏淵源

智氏遠祖為晉國相國荀息,荀息本名原氏黯,是原國公族,周文王十六子姬原叔的後裔。周平王東遷後,大權旁落,作為畿內侯的原國,因沒有足夠的土地分封宗室,原氏黯出仕晉國,輔助晉武公曲沃代翼統一晉國,任職武公大夫。晉武公滅荀國後,以荀國舊地賜予原氏黯,原氏黯從此以封邑為氏,別為荀氏,史稱荀息。
荀息作為晉獻公股肱之臣,輔佐獻公近30年,以危如累卵規勸晉公放棄建造九層高台,獻計假途滅虢,打通了晉國向中原發展的通道。晉獻公臨終前,任命荀息為相國,輔佐太子奚齊繼位。
荀息以“股肱之力”(荀息稽首而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許諾獻公。這就是成語“股肱之力”的典故,晉獻公的這次託孤,比後來著名的劉備託孤早了800多年,巧合的是,諸葛亮在接受劉備的囑託時,同樣以“股肱之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來表達自己的決心。
荀息生逝敖,(一說名游,字逝敖)擔任晉國大夫。逝敖生三子,長子荀林父、次子荀騅、幼子荀首晉文公稱霸後,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於奚齊、卓子之難,忠節可嘉。宜錄其後,以勵臣節。”文公準奏,遂召荀息長孫荀林父為大夫。晉景公時,荀林父升任中軍將,執政晉國,史稱中行桓子荀騅擔任新下軍將,食采程邑,史稱程文子荀首擔任中軍佐,成為晉國次卿,史稱智莊子。荀氏一門三卿,成為晉國的名門望族。
公元前566年荀首之子荀罃執政晉國,實施“三駕疲楚”戰略,三分晉軍,輪番南下與楚國爭霸。因荀罃擔任中軍將,荀林父之孫荀偃擔任上軍將,叔侄二人同為大將,帥旗無法區分。因荀首食采於智邑,荀林父曾為中行將軍,故以智氏中行氏別之,自此,荀罃號為智罃,荀偃號為中行偃智罃追尊先父智莊子荀首為始祖,智氏從此薪火相傳,一脈相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智氏先祖

第一代 智莊子
智莊子(約前635年—前583年)諱首,字季,諡號曰“”,史稱智莊子。荀林父之弟,逝敖之子,荀息之孫。因智氏源出荀氏,故多稱荀首,智氏始祖。
晉成公時,智首受封於智(山西省永濟市西北一帶),智首是穩健的政治家,後升任中軍佐,智氏從此成為晉國六卿之一。
公元前597年,荀林父擔任晉國執政,智首擔任下軍大夫。並參加了邲之戰。先縠帶領所部擅自南渡黃河,智首就分析這支軍隊要出危險。
智首曰:“此師殆哉!周易有之, 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 否藏, 凶。’ 執事順成為藏, 逆為否。眾散為弱, 川壅為澤,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藏,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天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謂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 此之謂矣。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 必有大咎,”
晉軍潰敗,智首得知智罃被俘後,率領著親兵沖入楚軍陣中,智首親手射殺楚國的連尹襄老,射傷公子縠臣,帶著生俘與死屍,撤退而去,為日後換回智罃攢下本錢。此戰中雖然晉軍遭到慘敗,但智首作戰英勇,成為晉軍在兵敗陰霾之下為數不多的亮點。
前596年,先榖敗亡,先氏家族被滅,智首因邲之戰的出色表現升任六卿行列,為下軍將,自此中行氏與智氏同為六卿。
前594年,智莊子輔助趙朔,升任上軍佐。
前591年,士會告老,郤克執政,智首將上軍。就在幾個月後,時任中軍佐的趙朔猝死,智首也代替趙朔為中軍佐,輔助中軍將郤克。
前587年,郤克將死,臨終前安排欒書為中軍將。但是欒氏一直地位不高,必須依靠荀氏家族的支持才能在執政寶座上坐穩。中軍佐智首和上軍將荀庚成為欒書內閣的積極擁護者,自此晉國“欒氏當國,政出二荀”。
前583年,智首死於任上,諡號曰“莊”,史稱智莊子。智氏良駒智罃繼立,是為智武子,智氏家族的強盛氣焰逐漸燃起。
第二代 智武子
智武子(約前618年—前560年)諱罃[yīng],字子羽智莊子之子,諡號“武”,史稱智武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稱荀罃,智氏二世祖。
春秋晉國卿士,政治家、軍事統帥,智氏家族的第一位正卿晉國霸業復興的最著功勳之臣。
前597年,年輕的智罃同在下軍服役,跟隨著伯父荀林父與父親智首參加邲之戰。這時晉軍陣中,趙旃魏錡以和談為名要前往楚軍,荀林父應允,後又擔心二人搗亂,急忙派侄兒智罃去將趙旃、魏錡接回。智罃來晚了,趙旃、魏錡二人在楚軍陣前出醜賣乖,激怒了楚莊王。這時楚軍的哨兵望見智罃率領的接人部隊,以為是晉軍發起了進攻,楚莊王下令,全軍攻擊,智罃因寡不敵眾,被楚軍生擒。
9年後,智首升任中軍佐,通過郤至提出,用連尹襄老的屍體並楚公子縠臣換回智罃。楚共王很爽快的答應了。
臨行前,智罃與楚共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話:
楚共王:“你怨恨我嗎?”
智罃:“兩軍交兵,我沒有本事,被你們俘虜,你們沒有將我用來祭旗,而使我回國領罪,這已經是對我的恩惠了!被俘虜是我的無能,哪裡還敢怨恨誰呢?”
楚共王:“那你感激我嗎?”
智罃:“兩國為自己的國家打算,希望百姓得到安寧,各自抑制自己的憤怒,來互相原諒,兩邊都釋放被俘的囚犯,以結成友好。兩國友好,下臣未曾與謀,又感激誰呢?”
楚共王:“你回去,打算怎么報答我?”
智罃:“下臣無所謂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既沒怨恨,也沒恩德,我不知道如何報答!”
楚共王:“儘管這樣,我還是要你把你的想法告訴我。”
智罃:“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夠帶著這把骨頭回晉國,寡君如果要誅殺我,我死而不朽,如果由於君王的恩惠而赦免我,把我賜給您的外臣智首,智首向我們的國君請求,而把我殺死在智氏宗廟裡,我也是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誅殺的命令,而且讓我繼承為智氏宗子,按次序承擔晉國的政務,率領一部分軍隊以保衛邊疆,雖然碰到了君王的左右,我也不敢違背禮儀迴避,要竭盡全力以至於戰死,沒有二心,以盡到為臣的職責,這就是所報答於君王的。”
楚共王:“晉國啊,不可與之爭衡了!”於是加重禮儀,將智罃放回晉國。
智罃回到晉國後,在智首之後繼承為智氏家主。公元前583年,智首去世後,智罃則接替父親,入八卿,為下軍佐。
公元前574年,士燮去世,郤至等三郤被誅殺,智罃由下軍佐進升為上軍佐。
公元前573年,中軍佐中行偃和中軍將欒書一起弒殺晉厲公後,智罃到成周迎立晉襄公之孫周為晉悼公。後來,欒書去世,中行偃降級,智罃晉升為中軍佐。
公元前571年,智罃聯合魯、齊、宋軍攻打鄭國鄭成公剛剛去世。智罃聽從魯國孟獻子進言,在鄭國邊境近築虎牢城,威脅鄭國,鄭國不戰而歸附晉國。
面對鄭國人一貫望風使舵,晉悼公召集四軍八卿匯聚一堂,智罃提議以上軍、下軍、新軍為基礎,將中軍一分為三,編入以上三軍中,分立為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一旦楚軍進犯中原,晉第一軍出征中原;中原再有戰事,晉第二軍出征;中原又有戰事,晉第三軍出征,周而復始。這樣,晉只有一軍在中原應戰,而有兩軍在國內休整。然則每有戰事,楚全軍出征中原,長此下去,必然疲憊。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楚國欲戰不能,拖垮楚軍。
公元前566年,為了讓智罃毫無妨礙的實現他的計畫,韓厥讓賢,主動提出告老,中軍佐智罃繼承中軍將,成為荀氏家族第二位、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就在智罃要實現他“三駕疲楚”時,智罃的嫡子智朔不幸早逝,好在在智朔留有一子智盈,智氏家族面臨青黃不接。
智武子“三駕疲楚”最終拖垮楚軍,輔佐晉悼公在短短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率領諸侯,頻繁出師,先後向齊、秦、楚諸大國顯示出晉國的強大,得以復霸中原。
前560年,晉國一代賢臣智罃功德圓滿後,壽終正寢,國人贊之,謚之曰“武”,故史稱智武子
第三代 智恆子
智恆子(約前592年—前566年)諱朔,智武子之子,智莊子之孫,諡號曰“恆”,史稱智恆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稱荀朔,智氏三世祖。
前566年,兒子智盈出生不久後,智朔不幸英年早逝,不得卿位。
第四代 智悼子
智悼子(前566年—前533年)諱盈,子伯夙,智朔之子,智武子之孫,諡號曰“”,史稱智悼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稱荀盈,智氏四世祖。
智盈剛剛出生,其父智朔不幸英年早逝。前560年,智武子壽終,智氏地位大跌,幸得伯父中行偃護佑,才得以茁壯成長。因智盈尚未成年,智氏之卿位由同出於荀氏的程鄭代理。
前548年,智盈繼程鄭為下軍佐,復入六卿。智盈為人溫和、低調,與執政趙武韓起等人關係親密,並多次出訪各國,智氏漸有復興之勢。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533年,年僅30餘歲的智盈病重身亡,只留下一個十餘歲的孩子智躒,智氏家族在晉國的崛起再度擱淺。
第五代 智文子
智文子(前548年—前493年)諱,字文伯,智悼子之子,諡號曰“文”,史稱智文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稱荀躒,智氏五世祖。
春秋晉國卿士,官至中軍將,智文子是智氏家族的第二位正卿,智氏家族復興的奠基人。
前533年,智盈早亡,晉平公為加強公族,欲廢黜智氏卿爵,幸智躒的堂伯中行吳念及同宗之情,多加呵護,使尚未成年的智躒擔任下軍佐。智氏由於智朔、智盈兩代人的過早夭折,步履維艱,年幼的智躒依靠著中行氏,才得以保全。
前519年,伯父中行吳辭世,智躒孤苦伶仃,深恐被趕出六卿行列,在晉國六卿當中始終保持低調,不與其餘強族進行明刀明槍的爭鬥。直到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死去,智躒榮登執政,智氏時隔60年再次執政晉國。
前497年,趙氏發生內亂,趙氏與旁支邯鄲氏火拚,中行寅與士吉射反叛,圍攻趙鞅於晉陽。智躒審時度勢,聯合魏侈、韓不信奉晉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救趙氏於倒懸。
公元前493年,智躒去世,諡號為文,史稱智文子。經歷過智躒長達40年的政治拚鬥,智氏才得以在晉國復興,為他的孫子智瑤執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六代 智宣子
智宣子(約前529—前483年)諱申,智文子之子,諡號曰“宣”,史稱智宣子。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稱荀申,智氏六世祖。
春秋晉國卿士智躒去世後,智申繼承智氏之位,擔任下軍佐。此時晉國已由六卿變為四卿,作為執政的趙鞅“名為晉卿,實為晉專”,將主要精力用於對掃除范氏、中行氏身上,使得晉國霸業逐漸衰落。智宣子只能韜光養晦,精心為家族培養繼承人。智申去世後,諡號曰“宣”,史稱智宣子。
第七代 智襄子
智襄子(前506-前453)諱瑤,智宣子之子,智文子之孫,諡號曰“襄”,史稱智襄子,後世多稱智伯瑤,由於智氏出於荀氏,故又稱之荀瑤,智氏七世祖。
春秋晉國卿士,智瑤是繼智罃智躒之後,是智氏家族的第三位正卿
智瑤繼位後,在晉出公三年(前472年)率師伐齊,發動兩次伐鄭戰爭,壯大了智氏的勢力。晉出公十一年(前464年),智瑤第二次攻擊鄭國,鄭向齊求援。齊國援軍剛至,晉國撤退。
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率軍滅中山國的屬國仇由國(今山西省陽泉市盂縣)。中山有一個名叫夙繇的屬國,成為智瑤的預定攻擊目標,只是苦於道路崎嶇,不好行軍。經過一番思考,智瑤命人在晉國為夙繇鑄造了一口大鐘,鐘的口徑,專門設計的有一輛戰車的兩軌那么寬。鐘鑄好後,請夙繇國的國君派人來取,夙繇命人開路取鐘。結果此路一修通,智瑤就率領晉軍攻破夙繇國,夙繇滅亡,智瑤並其地而有之。
智襄子南征北戰,軍功累累,沉寂多年的晉國,再次開始舉起中原霸主的旗號,智氏也成為晉國乃至周王朝最具權勢的大夫家族。

晉陽之戰

智襄子成為晉國執政後,雖然南征北戰,但因晉國政出私門,對外無法形成合力,一直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為了恢復晉國霸業,充實晉國國力,智襄子主動將智家一個萬戶城邑獻給晉公,並要求另外三大家族也獻城。韓氏和魏氏也先後獻出城池,但趙氏宗主趙無恤卻拒絕獻出封地,於是晉出公命智伯瑤率領魏氏韓氏兩家共同對趙氏發動戰爭。
晉國六卿封地晉國六卿封地
智瑤帶領著智韓魏三家聯軍向趙氏發起了總攻,趙氏寡不敵眾,軍隊戰敗,退守晉陽。三家圍住晉陽長達兩年,卻仍然不能攻克。
智瑤巡視戰地,發覺晉陽城雖然堅固,卻地勢低洼。於是派士兵挖土,將汾水導向晉陽城,晉陽城一夜間變成汪洋澤國,此時的晉陽城已指日可破。趙無恤派人秘密潛入韓魏大營,以“聯手打敗智氏,瓜分晉國”為誘餌,策反韓魏兩家。
公元前453年3月(夏曆)三月二十三,韓虎、魏駒帶領著兩家親兵進入汾水的堤壩上,趁智氏之卒不備,突然進攻,殺死智氏親兵,控制堤壩,然後將汾水導向智氏軍營。晉陽城中,率領趙氏親兵,從城中殺出,韓氏、魏氏從左右進攻智氏,智瑤措手不防,寡不敵眾,兵敗身亡。
晉國四卿封地晉國四卿封地
智氏的主力部隊在此戰中敗亡後,韓、趙、魏開始率軍攻打智氏封邑,智氏一族200多人慘遭殺戮,天下震驚。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卿。韓、趙、魏三卿聯手攻打晉出公,出公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此後,韓趙魏三家開始不斷蠶食晉國的土地,最終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晉陽之戰歷時兩年左右,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攜手,共同攻滅智氏,瓜分其領地而告終。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左傳事緯》明確指出:“智伯滅而三晉之勢成,三晉分而七國之形立,讀《春秋》之終,而知戰國之始也。”因此, 智氏一族的存滅, 不僅僅關係到晉國一國的局勢,更深刻地影響了春秋戰國之際整個天下的形勢。

國士豫讓

豫讓,春秋晉國人,智伯瑤家臣,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
智姓(智(姓氏))
豫讓本來仕事於范氏及中行氏,後來轉去智伯門下任職,智伯很看重和寵愛他。後來晉陽之戰起,智伯討伐趙襄子,趙襄子聯合韓康子魏桓子滅掉智伯,趙襄子更將智伯的頭顱當飲酒之首爵。
豫讓逃到山中,說道:“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便改姓換名,冒充成為要服刑的人,混進趙襄子宮廷里塗飾廁所,身上帶著匕首,想要藉機刺殺趙襄子。一日,趙襄子正在如廁,突然心一驚,抓住塗飾廁所的刑人審問,發現他是豫讓,趙襄子說:“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釋放了豫讓。
不久,豫讓又在身上塗漆,讓皮膚長滿,又吞木炭使自己聲音變得沙啞,令自己的樣子令人無法辨認,就算他的妻子也不能識別他,豫讓便在市上作乞丐。他的朋友認出他是豫讓,為他哭道:“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說:“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豫讓橋豫讓橋
過了一段時間,趙襄子出宮,豫讓立即在趙襄子必要經過的橋下埋伏。趙襄子來到橋邊,馬突然大驚,趙襄子說:“此必豫讓也。”派人搜查,果然找出豫讓。趙襄子問豫讓:“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趙襄子嘆息哭泣著說:“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將豫讓圍住。
豫讓說:“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趙襄子感到豫讓義烈,命人將自己的衣服給豫讓。豫讓拔劍跳躍三次,一劍劈下,說道:“吾可以下報智伯矣!”說罷便自刎而死。
豫讓的事跡傳開後,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的死而悲泣。豫讓也開啟了“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濫觴。豫讓被智氏後人尊為義侯,視為家族守護神
智伯瑤兵敗晉陽,後世多將原因歸於智伯瑤的不仁,而豫讓卻用生命捍衛了智伯瑤的尊嚴與榮譽。其實,後世對智伯瑤的評價仍局限於成王敗寇的封建思想,明末大思想家李贄在《史綱評要》中即發出這樣的疑問:“智伯賢而不仁,乃能得國士,異哉!賢之與愚,其亡一國也,然而愚主斷不能得國士矣。”

歷史變遷

晉陽之戰中,智襄子、智襄子兄智宵、智宵長子智國均戰死疆場;
智襄子嫡長子智顏流亡鄭國;
智襄子叔父智果一支族人,在晉陽之戰中為保全智氏血脈,由晉國史官改為“輔”姓,遷往他鄉,秦滅六國後,輔姓不忘先祖,恢復智姓,世居山西榆次縣,有後人祖居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
智氏頻率分布圖智氏頻率分布圖
智襄子叔父智徐吾一脈,以塗為氏,別為塗氏。
智襄子之子智開、智宵之子智寬晉陽之戰後,分別率邑人出奔秦國。
從智首立家,智罃創業,智朔、智盈中衰,智躒、智申復興到智瑤稱雄,書寫了一段家族政治的傳奇,但智瑤兵敗晉陽,使一個原本應有所作為的家族流散各地。“三家滅智”後,智氏的土地、財產被三家瓜分。智氏族人大都隱姓埋名,遠走他鄉。從此,這個曾經稱雄一時的豪族,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之中,很難再見他們的足跡......
西漢時,智嗣出任零陵郡太守,智氏人口開始流向廣西,湖南等地。
唐朝時期,據《元和姓纂》記載:“智,望出天水、河東、陳留”。智氏郡望在天水郡河東郡陳留郡
宋朝時期,金兵南侵,尤其在靖康之恥後,漢人大舉南遷,智姓從山西等地也不斷南遷避難,主要分布在廣西、安徽、江西。
明代洪武年間,為了充實中原人口,部分智氏族人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集中,遷往河北、河南、山東、江淮一帶等地,智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
至2013年,智氏人口約有9萬人,占總人口的0.007%(十萬分之七),位列392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山東、江蘇、湖北等省區。

古蹟遺存

荀息墓
晉大夫荀息之墓晉大夫荀息之墓
荀息墓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城北10公里的荀王村,後世尊荀息為荀王,故該村稱為荀王村,本村居民多為荀息後裔。
荀息墓前碑樓內鐫石立碑,碑高丈余,年代不詳,字跡蒼勁,其形古老。
碑陽題:“晉大夫荀息之墓”,
額題:“有周名臣,位列正卿”。
碑陰鐫七絕一首:
大夫忠貞似烈霜,履危蹈險扶綱常,
一朝同死雙君命,留得清名萬古香。
智氏古城
智氏古城位於山西省永濟市開張鎮古城村,又名解梁古城。為春秋時期晉國世卿智氏所建。該城城垣保存尚好,高4—5米,周長4.65公里,共設九座城門。城牆上寬4米,下寬15米,夯層明顯,厚0.08米,土中夾雜有陶片。
智氏古城(解梁古城)智氏古城(解梁古城)
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智伯渠
智伯渠位於山西太原的晉祠公園內,春秋末期,晉國卿智伯瑤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後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智伯渠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壩引水工程,比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整整早了200年。
智伯渠智伯渠
智伯渠上建有小橋八座,形式各異,以連通兩岸。另有流碧榭、真趣亭、不繫舟、玉瓊祠等園林建築,或傍水而築、或跨於渠上,勾勒出晉祠獨特的園林風貌。
智君子鑒
智君子鑒,智氏七世祖智襄子之器物。通高22.7、寬51.8厘米。
智君子之鑑智君子之鑑
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敞口,沿平折,頸微斂,寬肩,曲壁,腹部內收,平底,矮圈足。頸腹設對稱的兩對耳:一對獸面環耳,一對獸面鋪首銜環。獸面立雕,面目純真。鋪首飾羽紋、三角回紋,環飾交龍紋。鑒口沿飾貝紋帶,頸部和下腹部飾夔鳳紋帶。上腹部為正反交替的獸面紋帶,內填有回紋。紋帶間均以綯紋帶作界紋。
銘六字:[智君子之弄鑒]。
智伯墓
智伯墓位於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神頭村。當年智伯遇害後,因身首異處,當地百姓及忠義之士感念其昔日恩德,刻木首(一說金鑲玉頭)將其葬於神頭村西北的神頭嶺上,神頭村及神頭嶺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當年為了掩藏智伯墓的真實位置,當地百姓及倖存智家軍一夜之間在神頭嶺附近建起了十個大墳塋作為疑冢,每個疑冢都建在一個山峰之上,占地一畝有餘,並有施家人代代相傳為智伯守墓。
也有傳言智伯其後被埋葬於束鹿縣(今辛集市),智伯墓之南稱為南智邱,智伯墓之北稱之北智邱,南智邱村、北智邱村與智丘之名即由此而來。
智氏族人為了紀念先祖智伯,在智氏發源地智邑(今山西永濟市)建有智伯衣冠墓,現存於山西省永濟市栲栳鎮東下村,位於智伯墓之旁有豫讓墓一座。
智伯廟
秦國滅六國後,智氏後裔恢復智姓。他們思念祖先智伯乃一代梟雄,便尊稱為“王”,建造“聖王廟”供奉,取村名為“王村”(今郭家堡鄉)。榆次一帶的人們還為智伯建廟,除王村外,郭村、麓台、杜堡就曾有全國各地幾乎都沒有的“智伯廟”。

智氏紀年

荀息忌年
荀息是晉國有史記錄的第一位相國,是智氏始祖智莊子的祖父。公元前651年,荀息臨危受命,接受晉獻公託孤重任,面對里克作亂,堅守道義,誓死捍衛自己諾言,留下了千古英名。
公元前651年,荀息蒙難,至今已過去2669年。
誕生紀年
公元前566年10月,智武子荀罃榮任中軍將,執政晉國,成為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智氏正式別族與荀氏,智武子追尊先父智莊子為始祖,智氏從此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公元前566年,是智氏立姓元年,至今智氏已有2585年的歷史。
晉陽兵敗日
公元前453年三月(夏曆)三月二十三,魏氏、韓氏臨陣叛變,和趙氏串聯反攻智氏,智襄子戰敗身亡,智氏遭滅族之災。韓趙魏三家瓜分智氏封邑,繼而瓜分晉國。晉國的分裂使周朝失去了最後的支撐力量,中國社會進入了諸侯混戰的戰國時代。
夏曆三月二十三是晉陽兵敗日,也是智氏家族受難日,至今已過去2471年。

智姓大事記

公元前678年(晉武公三十八年)晉武公滅翼後,原氏黯任武公大夫。
先秦文物“智丹”印章先秦文物“智丹”印章
公元前677年(晉武公三十九年)晉武公滅荀國,將荀國舊地賜於大夫原氏黯,原氏黯別為荀氏,史稱荀息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二十六年)晉獻公病危,任命荀息為相國,后里克作亂,荀息不幸罹難。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五年)城濮之戰後,晉文公稱霸中原,論功行賞,任命荀息長孫荀林父為大夫。
公元前597年(晉景公三年)荀林父執政晉國,荀首擔任下軍大夫,和兒子荀罃一同參加邲之戰
公元前592年(晉景公八年)智莊子佐中軍,成為晉國次卿。
公元前566年(晉悼公七年)智武子升任晉軍中軍元帥,執掌國政,智氏立氏。
公元前560年(晉悼公十三年)智武子卒,智恆子早亡,智悼子年幼不得卿位。
公元前548年(晉平公十年)智悼子成年,佐下軍,復入六卿
先秦文物“智丹”印章先秦文物“智丹”印章
公元前533年(晉平公二十五年)智悼子早亡,未成年的智文子入六卿,佐下軍。
公元前501年(晉定公十一年)智文子升任中軍元帥,執政晉國。
公元前493年(晉定公十九年)智文子卒,智宣子擔任下軍佐。
公元前483年 (晉定公二十九年)智宣子卒,智伯瑤擔任下軍佐。
公元前475年(晉定公三十七年)智襄子升任中軍元帥,執政晉國。
公元前455年(晉出公二十年)智襄子聯合魏駒、韓虎,攻擊趙氏,圍攻趙氏根據地晉陽。
公元前453年(晉出公二十二年)三月(夏曆)三月二十三魏、韓臨陣倒戈,聯合趙擊敗智氏,智襄子戰敗身亡,智氏遭滅族之災。
公元前452年(秦厲共公二十五年)晉國大夫智開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國。
公元前451年(秦厲公二十六年)智氏家臣豫讓為給智伯瑤報仇,多次刺殺趙無恤,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公元前448年(秦厲共公二十九年)晉國大夫智寬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國。

智姓名人

智 嗣 西漢零陵郡太守。
智 元 祖籍隴右,唐王朝授予騎都尉之職。
智 浹 宋朝元氏縣北岩人,為監察御史。 岳飛入獄後,智浹上書為其鳴冤,終為秦檜所害。
智 原 南宋將領,安豐(治今壽縣西南)人,曾任淮西總管。保佑六年(1258年),蒙古軍南侵,智原率部前往堵截,力戰陣亡。
智受益 元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歷任譚岳總管,後致仕兩浙鹽運使。
智 審 明朝河北元氏縣人,元末進士,洪武四年又中進士,是兩朝進士,明太祖擢升為翰林院編修。
智 鋌 明朝河北元氏縣人,明朝監察御史,並加太僕少卿。清軍入關後,出任山西布政司參議、分巡冀寧道。
智 澄 山西省忻縣人,參加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在陝西漢中創辦西北兒童教養院,有功於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
智生元 山西省定襄縣人,共和國開國少將,首任中共山西陽泉縣委書記。
智世昌 河北省元氏縣人,革命軍人,曾任福建省委組織部部長。著有《智世昌回憶錄》,習近平、賈慶林、汪兆國等國家領導人分別題詞。
智百年 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汽車製造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退休前為一汽研究所所長顧問、一汽集團重大課題特約研究員、一汽集團副總工程師,中國汽車工程師學會會員。
智協飛 德國波恩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擔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氣象台台長。國際著名氣象網站天氣線上的創始人之一。
智 磊 山西省忻縣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攝影藝術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