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首

荀首

荀首,春秋晉國次卿,荀息之孫、逝敖幼子,荀林父之弟,是晉國六卿之一智氏家族的奠基人。

晉成公時,荀首食采於智邑(山西永濟市),以邑為氏,別為智,智莊子後擔任中軍佐,諡號莊,史稱智莊子

邲之戰之中,智莊子俘虜了公子榖臣、射殺連尹襄老,為以後換回兒子贏得了資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挽回了晉軍大敗之局。先縠敗亡後,智莊子擔任下軍將,後累遷至中軍佐,成為晉國次卿。智莊子政治地位的提升,也使他與荀林父一樣從荀氏家族獨立出來,自立門戶,智氏逐漸成為晉國政壇的一大望族。

基本介紹

  • 本名:荀首
  • 別稱:智首
  • 字號:諡號莊
  •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春秋晉國
  • 主要成就:智氏始祖,晉國中軍佐
概述,任職經歷,下軍司馬,下軍將,上軍佐,上軍將,中軍佐,生平事跡,迎子歸國,欒書時期,逝世,歷史評價,

概述

荀首(約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83年),荀息之孫、荀逝敖之子,荀林父幼弟。
公元前597年為下軍大夫,當時他的兒子荀罃已經在下軍服役。荀首走入晉國政壇,應該是得益於擔任執政正卿的哥哥荀林父,但事實證明,這是一位文武雙全、不可多得的人才。

任職經歷

下軍司馬

公元前597年,荀林父擔任晉國執政,荀首也水漲船高地進入晉國政壇,擔任下軍司馬。並參加了當年的晉楚邲之戰。先縠帶領所部擅自南渡黃河,荀首就分析這支軍隊要出危險。所言內容,以《周易》卦象推演及卦辭解釋為依據,闡述了軍中律令的意義,可見他是一個精通占卜、洞察實際,並且文采斐然的才士。
晉軍潰敗時,荀罃被俘,荀首率領部署回頭殺去,在這樣的時刻——大軍潰敗、親子被擒——荀首依然沉著果斷,親手射殺楚國的射連尹襄老,射傷公子縠臣(楚王之子),帶著生俘與死屍,撤退而去,為日後換回荀罃攢下本錢。
由此看來,荀首更是一位勇敢、果斷、鎮定而射術高超的武將。這樣文武全才的人物,直到中年才走進人們視野,不能不說是晉國的失人。

下軍將

公元前596年冬,中軍副帥先縠叛國被殺。次年夏,晉景公在鄭國境內舉行閱軍儀式,調整將帥人選,荀首被任命為下軍將。荀首職位的突飛猛進,自然是出於乃兄的影響,但他自己在邲之戰中的突出表現,無疑至關重要。

上軍佐

公元前593年3月,荀林父告老,士會執政,荀首擔任上軍佐:
中軍將:士會 中軍佐:郤克
上軍將:趙朔 上軍佐:荀首
下軍將:荀庚 下軍佐:欒書
此時,荀林父的兒子荀庚也進入六正行列。從此,中行氏、智氏在六正中常有兩個席位,“一家人”相互扶助,發展迅速,危難時刻也要安全了許多。

上軍將

公元前592年冬,士會告老,郤克執政,六正卿為:
中軍將:郤克 中軍佐:趙朔
上軍將:荀首 上軍佐:荀庚
下軍將:士燮 下軍佐:欒書

中軍佐

公元前590年左右,中軍佐趙朔死,荀首任中軍佐:
中軍將:郤克 中軍佐:荀首
上軍將:荀庚 上軍佐:士燮
下軍將:欒書 下軍佐:趙同
前588年,為了獎賞鞍之戰的功臣,晉國也擴軍為“六軍”,此時的晉國有六軍將佐,共十二卿。
中軍將
中軍佐
智莊子荀首
新中軍將
新中軍佐
上軍將
中行宣子荀庚
上軍佐
新上軍將
士朔
新上軍佐
韓穿
下軍將
下軍佐
原叔趙同
新下軍將
程文子荀騅
新下軍佐
《史記-晉世家索隱》記載,荀騅諡號“文子”,由於和荀林父、荀首兄弟一樣也是剛剛從荀家分出,親屬關係還是非常密切的,因此荀騅為卿,應該是借了荀首與荀庚的力量。荀氏一家在12卿中占據三席(可見家族之盛)。

生平事跡

迎子歸國

公元前589年,郤克對齊發動鞍之戰,荀首沒有隨軍出征。但是,此年正醞釀著對於荀首父子,乃至智氏家族意義深遠的一件大事——大喜事。
楚國的申公巫臣,為了與夏姬私奔,讓夏姬到鄭國,運作以戰俘荀罃換回其亡夫連尹襄老屍體的事宜。楚共王問巫臣的意見,巫臣說:應該是真的,荀罃之父荀首,當年是晉成公的寵臣,中行伯(荀林父)的幼弟,當時佐中軍,而與鄭國的大臣皇戌友好,同時他非常喜愛荀罃這個兒子。所以他一定會通過鄭國,請求用王子(公子縠臣、楚王之子)與襄老之屍來交換兒子的。鄭國人害怕晉國報邲之戰的仇,急於向晉國示好,也一定會答應他的要求的。巫臣的話,基本描述了荀首營救兒子的路線圖,荀首應該也是這么運作的。
公元前588年春,晉國人歸還戰俘公子縠臣,以及連尹襄老的屍體,請求交換荀罃。因為荀首此時地位顯赫,楚國人同意了。這個荀罃後來成為晉國執政,智氏在晉國更加強大。

欒書時期

公元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欒書超拔位中軍將。郤克之後,晉國(不含新三軍)六卿的人選為:
中軍將:欒書 中軍佐:荀首
上軍將:荀庚 上軍佐:士燮
下軍將:郤錡(郤克子) 下軍佐:趙同
荀首位居中軍佐,地位僅次於欒書;荀庚是上軍將,排名第三,新下軍主將荀騅,應該也是荀氏族人,荀家的勢力非常強勁。
早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戰中,欒書是當時主帥荀林父的支持者,他與荀首又是下軍同事,荀首為救自己被俘的兒子而衝擊楚軍,下軍將士多跟隨他努力戰鬥,其中似乎也應該有欒書的支持。因此,欒氏與中行氏、智氏一直保持著長期穩定而緊密的關係。這次欒書得到如此超拔,除了郤克的力量,荀首、荀庚的支持或者默許,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公元前587年12月,欒書、荀首、士燮三人帥軍伐鄭。
公元前586年夏,荀首到齊國為晉景公迎親,魯國大臣叔孫僑如(宣伯)與之會見。可見荀首在晉國的地位。
公元前585年,楚國令尹子重攻打鄭國,冬,欒書帶領晉國六軍救鄭,在繞角(今河南省確山縣東南)與楚軍相遇,子重主動退卻,晉軍順便進攻楚國另一個盟友蔡國。楚國公子申、公子成率領申、息兩個縣的楚軍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省確山縣東)抵禦晉軍。當時晉軍內部發生了一次爭論:
趙同、趙括主張與敵人開戰,但荀首、士燮、韓厥三人反對,說:“我們這次出兵是來救鄭國的,現在楚軍避開了我們,我們才進一步前來進攻蔡國,這叫做“遷戮”(轉移了攻殺對象)。這樣得寸進尺地不停攻殺不但已經疲憊,而且必然會激怒楚國,真打起來,不一定就能獲勝。現在我們是用晉國全套人馬和楚國兩個縣的兵力作戰,打勝了也不光彩,萬一敗了,那將是多么丟人的事啊!不如見好就收,回去算了。”欒書覺得很有道理,下令班師。
公元前583年春,欒書帥軍進攻蔡國,進而侵犯楚國本土,作戰中俘虜了楚國大夫申驪。楚軍撤退,晉國乘勝追擊,進攻楚國的附庸沈國,俘獲了沈國國君揖初。鄭國軍隊也趁機攻打許國,圍攻其都城東門,俘獲頗多。當時晉國輿論認為,這次勝利是因為欒書在前年採納了荀首、士燮、韓厥三人的良言,並給欒書以“從善如流”的美譽。

逝世

自公元前585年參與伐鄭之後,我們在《左傳》里就沒有再發現荀首的行蹤。公元前583年,荀首辭世。

歷史評價

荀首在晉國政壇起步較晚,在荀林父執政後,好風憑藉力,地位迅速飛升,儘管因為欒書的出現,沒有執政晉國,也算是很不錯的發展了。荀首是一位文武皆能的人才,但是他的才華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