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荀

二荀

二荀是指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荀息之後衍生的中行氏智氏的統稱。

荀息逝敖逝敖荀林父荀林父後擔任晉國中軍元帥,成為晉國世卿,其後別為中行氏逝敖幼子荀首後升任中軍佐,亦為晉國世卿,其後別為智氏中行氏智氏相互扶持,成為晉國六卿之二。

中行氏智氏在晉國失勢後,部分族人改為荀氏,其中荀子荀況便出自中行氏後裔。荀子十一世孫名淑,即荀淑,荀淑是荀氏八龍的父親,三國時魏國兩位重要的謀臣、傑出的軍事家荀攸荀彧兩叔侄的先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荀
  • 簡介中行氏智氏的統稱
  • 衍生時間:春秋時期
  • 荀姓源出:遠古時期、黃帝時
荀氏淵源,荀息,中行氏,智氏,荀氏家族世系表,人物史書資料,荀彧,荀攸,

荀氏淵源

荀(Xún)姓源出有四:
1、 起源於遠古時期,是軒轅氏部落首領黃帝的後代。相傳,黃帝有25子,分姓12姓,荀就是12姓之一。
2、黃帝時,有個大臣叫荀始,是個手巧心靈的藝師,他專門負責製作大小官員的官帽。
3、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苑》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的第十七個兒子被封於古郇國(今山西省臨猗縣,一說在今山西省新絳縣),建立姬姓國,為伯爵,史稱郇伯,又稱郇叔。春秋時被晉國武公所滅,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姓
4、出自姬姓,源自晉國大夫荀息荀息本姓原氏,名黯,字息,稱原氏黯。曲沃晉武公滅翼後,任武公大夫晉武公荀國後,以荀國舊地賞賜原氏黯,原氏黯從此以荀為氏,史稱荀息,晉國荀氏始祖荀息生子荀逝敖逝敖生子荀林父荀騅荀首。荀林父後別為中行氏,荀首之後別為智氏中行氏智氏成為晉國六卿之二,史稱二荀。到漢宣帝時,因宣帝名詢,荀詢同音,荀姓只得姓,連他們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孫卿。

荀息

荀息,本姓原氏,名黯,字息,稱原氏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曲沃晉武公滅翼後,任武公大夫晉武公荀國後,以荀國舊地賞賜原氏黯,原氏黯從此以荀為氏,史稱荀息,晉國荀氏始祖。荀息生子荀逝敖逝敖生子荀林父荀騅荀首
晉國荀氏淵源晉國荀氏淵源
荀息之先出自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周朝姬姓便源自軒轅黃帝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原叔(周文王姬昌第十六子)於原國,後人便以姬為姓,以為氏。原叔後裔有原氏黯仕於晉國
原黯,姬姓,原氏,名黯,字,春秋晉國大夫。晉武公荀國,將其賜予原黯,原黯因此別為荀氏,稱荀黯,也稱荀息荀息為人忠誠,足智多謀,輔佐晉武公完成曲沃代翼,忠心耿耿事奉晉獻公近30年,是當時晉國的肱股之臣。荀息獻計假道伐虢,掃除了晉國向中原發展的障礙。荀息不負晉獻公託孤之重任,死於晉國驪姬之亂,留有一子逝敖
逝敖姬姓,荀氏,春秋晉國大夫逝敖荀林父荀林父其後擔任晉國中軍元帥,成為晉國世卿,其後別為中行氏逝敖幼子荀首其後升任中軍佐,亦為晉國世卿,其後別為智氏中行氏智氏相互扶持,成為晉國六卿之二。
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荀息死於晉國驪姬之亂荀息墓在今曲沃縣城北10里之荀王村,相傳荀王村為荀息的故里。

中行氏

中行氏,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90年敗亡。 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荀林父。荀林父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於荀氏,故多稱荀林父,諡號曰桓,史稱中行桓子。荀林父為純臣荀息長孫,大夫逝敖之長子,荀首之兄長。
中行氏家族宗主世系:
中行桓子(荀林父) 前632年—前594年
中行宣子(荀庚) 前594年—前577年
中行獻子(荀偃) 前577年—前554年
中行穆子(荀吳) 前554年—前519年
中行文子(荀寅) 前519年—前490年

智氏

智氏,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之一,前453年敗亡於晉陽之戰智氏的直系先祖是智莊子荀首。智莊子姬姓智氏,名首,因智氏出於荀氏,故多稱荀首,諡號曰莊,史稱智莊子。荀林父為純臣荀息幼孫,大夫逝敖之幼子,荀林父之弟。
智氏家族宗族世系
智莊子 智首(荀首) 逝敖之子
智朔(荀朔) 武子之子(英年早逝,無諡號)
智悼子 智盈(荀盈) 智朔之子
智文子 智躒荀躒) 悼子之子
智宣子 智申(荀申) 文子之子
智襄子 智瑤(荀瑤) 宣子之子

荀氏家族世系表

荀氏家族世系表
荀息(原黯,周文王十六子原叔裔孫)
始祖
智莊子智首荀首)(別為智氏
二世祖
中行宣子荀庚
三世祖
四世祖
悼子 智盈(荀盈
中行穆子荀吳
五世祖
六世祖
智宣子智申(荀申
智果(別為輔氏)
智徐吾(別為塗氏)
七世祖
智襄子 智瑤(智伯智伯瑤
八世祖
智顏
智開

人物史書資料

荀彧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人,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為朗陵令,是東漢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緄忌憚宦官,於是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因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於譏議”(《後漢書·荀彧傳》)。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後,大為驚異,稱其為:“王佐才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後辭官回鄉帶領族人遷到冀州。荀彧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便去東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賞他,把他比作張良並任他為司馬,那年荀彧二十九歲。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臨危不懼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萬人馬,並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呂布敗走,荀彧又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因此被升為侍中、尚書令。因為荀彧多次推薦優秀人才給曹操如戲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與他商議。袁紹勢力強大,曹操對是否與他開戰而猶豫不決,荀彧就用四勝四敗之說開導曹操,使他終下決心抗袁。官渡之戰時回信堅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後得已擊敗袁紹統一中原,這都是荀彧的計畫。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勸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對,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並在征討孫權時帶他出征,因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後方;荀彧在曹操的猜忌中病亡於壽春(一說受到曹操的暗示而自盡),死後被追謚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荀攸

荀攸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生於公元157年,卒於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出任濟南太守,又任尚書令,並為曹操軍師。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與郭嘉獻計活捉呂布。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出任中軍師,魏國建立之後出任尚書令。荀攸行事周密謹慎,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於曹操伐吳路上。正始年間追封諡號敬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