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荀吳
- 所處時代:春秋後期晉國
- 去世時間:前519年
- 身份:晉國大夫
一說,二荀姓譜,
一說
前519年卒,其子中行寅繼立。
二荀姓譜
晉在荀吳當政時,對白狄的政策較對赤狄稍有不同。晉悼公五年(公元前569年)時,作為眾狄之首的無終子嘉父使人致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悼公採納大夫魏絳(魏莊子)“和戎”的政策,與諸狄結為盟友,使晉得以專力對付南方楚國,以成就晉國中興之業。然而,此政策持續了不長一段時間,待晉楚兩國達成弭兵之約後,晉在荀吳倡導下,便對白狄族人施展故伎。《左傳》昭公元年記,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於大原(今太原西北),意味著晉人對白狄的戰爭啟土重新展開。不過,從這以後,晉國對白狄的戰爭多為諸卿大夫自己策動,目的是要擴充自己家族的勢力。縱觀以後多次伐狄之役,都是由晉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及趙氏率領,而嗣後三家的領地也多散布在原狄人居住的晉中北及所謂的“東陽(太行山東)”地區,即此,可窺其中景況,於此同時,晉人的兵鋒指向太行山以東的鮮虞諸狄。前530年,晉假道於鮮虞,滅肥,以肥子綿帛歸;前527年,晉卿荀吳伐鮮虞,圍鼓,克之,以鼓子鳶鞮歸,既而又遣返之;前520年,鼓叛晉屬鮮虞,晉復使荀吳滅之。至前489年,晉國先後七次侵伐鮮虞,皆未獲大成,其中一次敗北,後來鮮虞改稱中山,到戰國後,才為趙國所滅。至於晉南鄙的姜氏之戎,最終也被晉所吞併。《春秋》昭公十七年(前525年),“晉荀吳帥師滅陸渾之戎,”陸渾戎即姜戎。傳文記陸渾被滅以後,“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周大獲”,但其主要部分及其居地仍歸晉有。昭公22年,《傳》文稱“晉籍談、荀躒率九州之戎及焦、瑕、溫、原之師以納王”。陸渾滅後,被晉國編入州鄉地域。
之前,晉國欒氏族已歷七代卿相,貴盛無比,朝中文武,半出其門,晉平公欲以叛逆之罪削除欒氏,而立君威。平公說:“若除欒氏,國家數世之福也。”在這次爭戰中,荀吳以國為重,他堅定立場,與中軍元帥范匄共同奮力,保駕晉侯,並屢進計謀,屢出攻伐。聯合荀氏家族,范、趙二族,使之為睦。常並興兩、三家之軍而為事,坦坦行朝,立忠義之本,終於執欒盈而平亂,功量無比。
當時,荀吳對平公說:“君可使欒盈往築著邑之城,盈去,其黨無主,乃可圖矣。”平公曰:“善!”於是遣欒盈往城著邑。欒盈臨行,其黨人諫曰:“欒氏多怨,是主所知,趙氏以下宮之難怨欒氏,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欒氏,范氏以范鞅之逐怨欒氏,荀朔早亡,荀盈尚少,而聽命於中行,荀鄭只從命於晉侯,欒氏之勢甚孤。”果如人之所料,欒盈去後,連夜搜捕,將欒黨眾人,一一拘禁,行動中,可見荀吳有大義滅親之舉。幾天之後,荀吳、范鞅追欒盈至曲沃,圍城月余,終而破之,荀吳執欒盈,欲囚之而解到絳城,范鞅說:“主公優柔寡斷,萬一欒盈乞哀而免,豈不是縱仇嗎!”於是,夜使人縊殺之,盡滅欒氏之族。
時,蔡國有難,求助於晉昭公,昭公集群臣問之。荀吳奏曰:“晉為盟主,諸侯賴以為安,即不救陳,又不救蔡,盟主之業墮矣。”昭公曰:“楚人暴橫,吾兵力不逮,奈何?”荀吳說:“雖知不逮,不可坐視,當合諸侯以謀之。”遂命韓起帥師救蔡,但諸侯難合,蔡難未免。
晉自築虒祈宮以後,諸侯窺其志在苟安,皆有二心。昭公新立,欲修先人之業,聞齊侯遣晏嬰如楚修聘,亦使人征朝於齊,齊景公見晉、楚多事,亦有意乘間圖霸,想觀晉昭公為人,乃裝束如晉,以勇士古治子從行。至絳州,見了晉昭公,昭公設宴享之,晉國是荀吳相禮,齊國是晏嬰(晏子晏平仲)相禮。酒酣,晉侯說:“筵中無以為樂,請為君侯投壺賭酒。”景公從之,左右設壺進矢,齊侯拱手讓晉侯先投,晉侯舉矢在手,荀吳進辭曰:“有酒有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晉侯投矢,果中中壺,將余矢棄之於地,晉臣皆伏地稱:“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