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下愚

上智下愚

上智下愚是指孔子根據人的智力發展水平對於智力類型的劃分。《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陽貨》:“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即人的智力水平可以分為“上智”、“中人”與“下愚”三種。後代學者對孔子的智力類型作了不同方向的發揮,董仲舒的“性三品”論,從人性的角度認為上智、下愚的本性不可改變,中人之性才可上可下;程頤從才智的角度作了引申。王符從三種智力類型的分布進行闡述:“上智與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眾。”(《潛夫論·德化》)北宋邢爵不僅肯定這三種智力類型,而且還主張把三種類型各區分為上、中、下三等,總共九等。(《論語正義》)明王守仁在回答弟子關於三種智力類型的教育方法時說:“不是聖人終不與語。聖人的心,憂不得人人都做聖人,只是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與他說性命,他也不省得,也須漫漫琢磨他起來。”(《答黃勉之問》)肯定“上智”、“中人”、“下愚”的差異由人的資質不同所決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智下愚
  • 發音: shàng zhì xià yú
  • 釋義: 智:聰明;愚:笨。 
  • 出處:《論語·陽貨》
相關文獻,用法,辯義,

相關文獻

《論語·陽貨》“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
《論語 雍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很難讓他了解深奧的道理了).
《論語·里仁》中,“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論語公冶長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注釋】
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具。
【譯文】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論語·述而》: “子不語怪、力、亂、神。”
《中庸》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論語·述而》子疾病(1),子路請禱(2)。子曰:“有諸(3)?”子路對曰:“有之。《誄》(4)曰:‘禱爾於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禱久矣。”【注釋】 (1)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嚴重。 (2)請禱:向鬼神請求和禱告,即祈禱。(3)有諸:諸,“之於”的合音。意為:有這樣的事嗎。 (4)《誄》:音lěi,祈禱文。(5)神祗:祗:音qí,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祗。【譯文】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辯義

《論語》(陽貨第十九)孔子有一句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說:“只有上等的聰明人與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性情的”。從這句話的本意來看,孔子認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變的,只有上等的聰明人與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可改變的。
但後人附會,卻把它理解為“上等的聰明人與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變的”,意思完全弄反了。而且把性情附會為等級、地位的世俗的東西,以此證明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隸等級制度的鼓吹者,這實在是很荒唐的。
其實,孔子對人性的是有著很透徹的了解的。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第十九)人的天性本來是相近的,因為習慣不同而逐漸使他們差距遠了。所以他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第十五)我對每一個人都可以加以教育,沒有貧富貴賤等區別。實際上孔子的學生中幾乎各類人等都有,他因人施教,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平等對待。顏回可能是最窮的,卻是他最欣賞的學生。其實,孔子看人是否卑賤,並不是注重於這個人是否有地位、生活是否富裕,而注重的是德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