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城村
- 隸屬:萊城區口鎮
- 位於:萊城北15公里處
- 占地面積:2.8平方公里
村莊名片
行政區劃
歷史文化
古城村自建村以來就重視教育,崇尚文明,鄭氏家族在清朝末年就有舉人,民國初年本村就有村辦國小,在原大古城村西置辦學堂。建國後,小古城村西關帝廟內置辦學堂,又在馮古城村建設新校1處,原土地廟國小遷往新校,規模10個教學班,可容納500多人同時上課。先後有5人考入大學。1986年村委又在鄭古城村重建一處區級規範化標準國小,原兩處國小同年合併於此,成為今天的古城村國小。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先後有79人考入大中專院校,第一人為孫啟忠,考入華東石油學院。
古城村民自古勤勞勇敢,不畏強暴,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戰爭年代,村裡有32人為國捐軀。抗日戰爭時期,古城民兵(屬二區)配合山縱一旅二團一營,在古城伏擊日偽軍,大獲全勝。解放戰爭時期,古城民兵巡邏隊隊長鄭星三,在一次截擊逃竄的殘敵時,英勇犧牲。在這一時期,古城村積極動員青壯年參戰,村民呂海洋、呂海水二兄弟,在淮海戰役中光榮犧牲。村民牟全美、牟全水、呂海秀等人積極參加擔架隊、運糧隊,有力支援了前線。解放後,村民積極應徵入伍,保家衛國,呂奉泉在抗美援朝戰鬥中光榮犧牲。田慶東立功朝鮮,成為革命功臣。尹延法解放西藏光榮負傷,牟全福抗美援越,屢立戰功。鄭慶業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三等功。
古城村民自古勤勞耕作,然也不乏經商之精明。如石匠孫兆孟、呂輝田打造 的石像、石獅、石雕等惟妙惟肖;織布能人呂承才、呂承樹、呂承俊三兄弟,所織棉布均勻耐磨,聞名鄉里,截止2001年,個體營業戶在古城村已如雨後春筍,養牛大戶鄭慶傑發展到20多頭,鄭現永、鄭茂合、馮現永、田慶剛等都在10頭以上。建築業,飲食服務業,運輸業,養殖業等發展迅猛。村民鄭茂軍、鄭茂祥、李耐伍、李耐斌、亓永吉、王明亮先後建起了石子加工廠,利潤都在萬元以上,帶動了村民開山炸石,供應石料。既安置閒散勞力,又促進了小拖拉機運送石料的發展,僅小古城村小拖拉機擁有量占農戶的30%多。特別是呂繼冉,白手起家由辦石子廠,用勤勞的雙手操辦幾個企業,成為當地有名的企業家,年收入在幾十萬元以上,2002年春被村民推選為古城村主任,同年春推舉為萊蕪市政協委員,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村民的人均收入增長到3250元,古城人生活日益殷實。
人文自然
古城村中有源於和莊鄉橫嶺(又名空頂)的小灰河,蜿蜒曲折穿村而過,惠澤村民,最終匯入浩浩蕩蕩的母親河——大汶河。村中河面上原有攔河壩大橋,被雄偉的古城防汛公路大橋所取代。此橋為口鎮東行,通往大冶村及大冶水庫的必經之路,也是穿街而過的連線大小古城的唯一橋樑。緊挨大橋的是位於橋北側引大冶水庫灌溉乾渠水到口鎮的渡槽。橋與渡槽兩座雄偉的建築,屹立在小古城和大古城之間,使村莊更增秀色。村東為大冶水庫灌渠的主幹渠,與北嶺揚水站、廟和圈揚水站、土妮山楊水站,把清清的河水提上山嶺,灌溉農田極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