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寺(山西省五台縣普化寺)

普化寺(山西省五台縣普化寺)

普化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台懷鎮中心寺廟集群區南1公里處。坐落在清水河東側山腳下。該寺地勢平坦,布局整嚴對稱。殿建坐東向西,以中院為主,南北各有兩層院落護持,形成五院並排,占地面積為一萬五千八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一百餘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台山普化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台懷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一萬五千八百平方米
  • 著名景點:佛教聖地五台山景點之一
  • 曾用名:玉皇廟、帝釋宮
簡介,建築,主要建築,建築特點,對外往來,地圖信息,

簡介

普化寺,創建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位於台懷中心地廟集群區南二里處,坐落在清水河東側山腳下。該寺地勢平坦,布局整嚴對稱,頗為雅致。殿建坐東向西,以中院為主,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大士殿,玉皇閣及兩廂樓廊,左右禪堂,呂祖閣,南北各有兩層院落護持,形成五院並排,占地面積為一萬五千八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一百餘間。
普化寺原稱玉皇廟、帝釋宮,現存寺廟是於民國年間重建。這裡的建築特點,一是樓廊式格局,二是裝飾精細,門上券口、格下檻牆、墀頭角柱石和柱礎等多有漢白玉石雕,體現了民國年間的建築風格。
五台山建造最早的寺院,應為顯通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較晚的一座寺廟,當為普化寺。普化寺,初名帝釋宮。明崇禎年間(1628-1644),因這裡建有一座玉皇閣,裡面供著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廟之稱。現建築是民國十四年(1925)在玉皇廟的廢墟上重建的。

建築

主要建築

天王殿後的大雄寶殿是該寺的主要建築。該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繞殿四出廊,檐額掛有“大雄寶殿”木匾。前廊柱間的木製券口縷空雕刻二龍戲珠,廊內柱間裝十二塊格扇,裙板雕龍,上部是花窗。檐枋上的墊板繪有彩畫,斗拱與斗拱間裝墊拱,重施以彩繪。總的看去,大雄寶殿的裝修精細而華麗,有別於該寺其它一般建築。殿內主供釋迦牟尼佛,佛旁有文殊普賢二菩薩,殿兩壁供有十八羅漢。山牆兩內壁上部,有大型壁畫。屬佛傳圖,又稱釋迦譜,描繪了釋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過程。殿後壁右角,還供有一尊老文殊,下頷長鬍須,面部如羅漢,在五台山塑像設定中別具一格。
普化寺(照2)普化寺(照2)
坐東向西的大雄寶殿,南北兩側各有上下兩層三十間木樓建築,層層出廊,廊柱排排,樓廊中段墀頭之間以券洞相通,下廊與上廊有木梯相接。沿樓廊繞轉,或立於樓底下憑欄觀光,又有一種滿眼風光撲面而來的雅趣。

建築特點

普化寺的照壁用石與磚砌成,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長的照壁,正中嵌石刻
福祿壽三星”圖案,兩邊是“文五別子”和“番溪求賢”,背面雕有觀音、善財和龍女,並有花草作陪襯。這些石雕十分出色,可與龍泉寺照壁相婢美,是五台山磚石建築中的傑作之一。
普化寺(照4)普化寺(照4)
寺前立一堵高大的影壁,上都有仿木建築的磚檐雕,中部影壁牆嵌有三塊圓面形石雕,下部是石建須彌座,束腰、上梟、下裊、上枋、下枋部分均雕有人物、藥卉、古器械等。影壁牆上嵌的圓面形石雕,正中一幅為“福祿壽三星共照”,三位神仙高齡未卜,和藹慈祥,帶有現實生活中長者的風度。北側的一幅為“周文王請姜太公”,畫面很有情趣。這堵高大影壁,精雕細刻,是五台山寺廟影壁中的珍品之一。
從影壁左側的磚券洞人院,看到的第一座是天王殿。殿額立一塊石制匾,匾刻“普化寺”三字。天王殿三門並開,前檐牆上鐫劾有“法輪常轉”四字。殿的柱礎上、檻牆上、中門券口上、墀頭角柱石上都為石雕,有的雕風中搖竹,透出一種瀟灑俊逸的氣韻。有的雕松下猴王,顯出一種清幽自在的情調。還有的石雕畫面給人一種生活意趣的美感享受。如,牧童騎坐在牛背上,吹著笛子;牧羊人手執鞭子,放牧綿羊;一農人扛著撅子,趕著大象,頭頂著松枝上登有喜鵲;一老者騎驢過橋,橋下水流湍急。大殿石雕中有神話故事唐僧取經。原來這些石雕,民國年間,由皈仿佛門南山寺九宮道首領普濟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故該寺與南山寺石雕內容一樣,著上了道教色彩。殿內兩壁供有雄壯威武的四大天王,正中殿壇上的彌勒像又置於精雕細縷、著彩塗金的仿殿堂結構的小木龕內,彌勒像屏扇的背面,立有石雕韋馱菩薩像。另外,普化寺天王殿與台懷寺廟區天王殿設定不同的是,添了與四大天王並坐的“哼哈”二將,一尊臉色黑中透紅,一尊臉色紅棕,都是一手拿降魔杵,一手拿法環。哼哈二將屬於《封神演義》中的神話人物,佛家也把他們塑殿內充當護法神。還有,地上塑了“降龍伏虎”,一神騎龍背,一神擒虎於身旁。這些,同樣有道教色彩。
普化寺(照6)普化寺(照6)

對外往來

普化寺雖然是五台山比較年輕的一座寺廟,但它地靈人傑,化導有方,僧才濟濟,高僧倍出。當代著名的佛學大師、法門龍象、翻譯家法尊法師就是出家於該寺的一位僧人。他思想進步,愛國愛教,精通佛理,遊刃於漢藏兩種文字之間。他曾將《大毗婆娑論》、《論人民民主專政》、《新民主主義論》、《社會發展史》等漢文典籍譯成藏文;又將《藏文辭典》、《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辨了不了義論》、《現觀莊嚴論》、《辨法性淪》、《四百論頌》、《入中論略解》、《俱舍論力釋》、《菩提燈論》、《釋量論》、《釋量論略解》、《集量論略解》等藏文經典譯成漢文,為溝通漢藏文化,弘法利生,貢獻了畢生精力。
普化寺(照3)普化寺(照3)
繼一代佛學大師法尊法師之後,普化寺又來了一位愛廟如家的“修廟迷”、慈悲為懷的“神醫僧”——藏明和尚。藏明和尚是大同華嚴寺三義法師的高足。早在五十年代中葉,他就來到了五台山。他解放思想,積極肯乾,艱苦奮鬥,愛廟如家。在五台山期間,他先後修過顯通寺黛螺頂萬佛閣觀音洞和普化寺等五座寺廟。就普化寺而言,僅三年時間他就帶領僧眾修復了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僧寮、禪房130餘間。因此被譽為“修廟迷”。常言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參禪、誦經、修廟、管廟,是和尚們的本職工作。但藏明和尚牢記佛祖教導,又有大乘菩薩的精神。他不僅莊嚴佛土,還利樂有情,在他農禪並舉的當兒,還以佛教醫藥明的理論,為廣大僧眾行醫治病。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平衡,身體無病;四大增損,百病叢生。人之疾病,不外是身病和心病兩種。藏明師父常以施藥、針炙、按摩、接骨、捻痛和修定、觀想及運動、養生、天然食物療法對治此病。他最擅長的是接骨、按摩、捻痛,曾為教內的道友、教外的法友、國外的朋友,治療過許多疾病。因此,他被譽為“醫術如神”的“佛國名醫”,也還被遠隔千山萬水的天津鐵路醫院聘請為“院外名譽骨科大夫”同時,他還在普化寺開設了“佛教醫院”,一面治病救人,一面又將祖傳的接骨秘方傳授給了繒俗人等,充分發揮了佛教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菩薩精神。所以,人們譽他為“神醫僧”,黨和政府又給他“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藏明師父年事已高,但他仍是口不離彌陀,心不離佛祖。他為了光大佛法,法輪常轉,傳燈接薪,培養出了一大批僧才。1991年時,他已退居二線,息心靜養,將普化寺的工作交給了妙生和尚。妙生,法號寶住,是藏明和尚的得意門生,現任普化寺的住持。他思想活躍、戒律嚴明、禪淨雙修,有一定的佛學造詣,尤其擅長書法,且能左右手開筆,是五台山年青的佛教書法家。他認為言以心聲,字能傳神,順其自然,拙樸尤佳。所以,他在管理寺廟和誦經習定之餘,多是即興而書,一氣呵成,法喜眾生,結緣化眾,結識了不少法門龍象、高賢文士和善男信女。普化寺不僅有典型的民國建築,而且有別具特色的彩塑雕刻,還有紹隆佛法的釋家獅子,致使普化寺法轉常轉,香火興盛,成了五台山上閃閃發光的一顆明珠、名聞遐邇的極樂淨土。因此,國內外的善男信女,大凡到五台山的釋家弟子,無有不到普化寺參觀遊覽,取經學法,結緣敬佛的善人。自八十年代以來,普化寺的藏明、妙生師徒二人,先後接待過胡耀邦、萬里、李鵬、康世恩、秦紀偉、鄧力群廖漢生楊成武李鐵映趙朴初、楊易成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時也接待過由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用惠諦長老率領的日本天台宗日中友好訪中團、日本大牟田市佛教會組織的萬古長青第二次訪中團、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西區佛教會訪中團,日中友好臨濟黃檗協會臨濟塔落慶訪中團、馬來西亞佛教總會訪中團?、美國紐約光明寺朝聖團、菲華佛教朝山團、香港佛教青年協會訪中團、台中豐原市慈雲寺訪中團、由聖嚴法師率領的台北農禪寺佛教訪中團等等。他們進行了佛教文化交流,建立了友好關係,加深了相互了解,促進了雙方的友好往來,為五台山佛教的歷史增加了一頁光輝篇章。普化寺的妙生住持,正在積極準備,辦理手續,應新加坡佛教協會的邀請去貴國參觀訪問、傳經送寶,讓文殊菩薩的智慧之光照耀在世界東方。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普化寺佛教文化將隨著晝夜不息的清水河流向太平洋的彼岸。

地圖信息

地址:忻州市五台縣明清街五台山風景區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