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閣

萬佛閣

萬佛閣,建築名稱,上海、常州、五台山均有名為“萬佛閣”的建築。上海萬佛閣位於奉城鎮北街,是上海頗具規模的比丘尼道場,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現存殿宇多為清代所建。江蘇常州萬佛閣位於新北區春江鎮圩塘街北,是延續八百餘年的佛教禪宗古寺,現占地37畝,建築面積14400平方米。山西五台山萬佛閣在五台山台懷鎮塔院寺東南隅,舊為塔院寺屬廟,創建於明代,清代重修。明洪武十九(一三八六年)為防海上倭寇入侵,信國公湯和大將軍督築奉城城牆,將原是鄉間小庵的萬佛閣就地重建於北門月城灣內。因此,當地有“先有萬佛閣,後有奉城鎮”之說。明代的萬佛閣,氣度不凡,環垣踞堞,面山枕流,勝境之妙,冠於諸剎。後歷經乾隆二十二年及民國六年的二次修繕,佛閣更增添了大殿三楹,東西禪室各二楹,後有地藏殿,前有彌勒殿,金碧輝煌,蔚為壯觀。萬佛閣幾經歷史興衰,於文革期間被毀,一九八九年重建。如今的萬佛閣由萬佛樓鐘樓鼓樓組成,閣內裝置電梯,形成殿中有殿的格局,莊嚴氣派,佛韻悠長。萬佛閣的建築很有特色,依城傍水,由低漸高,尤為特別是後法堂樓閣建在古城牆上,別具一格。大殿的鉗狀套式梁木結構鑲接縝密,渾然一體,堪稱古建築的一絕,被定為奉賢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佛閣
  • 外文名:wan fo ge
  • 開放時間:8:00-18:00
  • 門票價格:5元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春秋最佳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上海,景點簡介,聯繫方式,常州,景點簡介,歷史沿革,五台山,景點簡介,民間傳說,

上海

上海萬佛閣地址:上海市奉賢區奉城北街189號

景點簡介

明洪武十九(一三八六年)為防海上倭寇入侵,信國公湯和大將軍督築奉城城牆,將原是鄉間小庵的萬佛閣就地重建於北門月城灣內。因此,當地有“先有萬佛閣,後有奉城鎮”之說。明代的萬佛閣,氣度不凡,環垣踞堞,面山枕流,勝境之妙,冠於諸剎。後歷經乾隆二十二年及民國六年的二次修繕,佛閣更增添了大殿三楹,東西禪室各二楹,後有地藏殿,前有彌勒殿,金碧輝煌,蔚為壯觀。萬佛閣幾經歷史興衰,於文革期間被毀,一九八九年重建。如今的萬佛閣由萬佛樓鐘樓鼓樓組成,閣內裝置電梯,形成殿中有殿的格局,莊嚴氣派,佛韻悠長。萬佛閣的建築很有特色,依城傍水,由低漸高,尤為特別是後法堂樓閣建在古城牆上,別具一格。大殿的鉗狀套式梁木結構鑲接縝密,渾然一體,堪稱古建築的一絕,被定為奉賢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佛閣在六百多年前原是鄉間小庵。據民間傳說,元朝末年有一富家女子抗婚外避,削髮為尼。父母聞訊,後悔莫及。後出資在此建立了個小小的尼眾庵堂,取名萬佛閣。民眾為該女子的剛烈秉性所感動,紛紛到此禮拜燒香。洪武年間為防海上倭寇的入侵,信國公湯和大將軍,督築奉城城牆,又將萬佛閣就地重擴建在北門的月城灣內。後戰亂等原因。先後幾次重建,現留有《修建萬佛閣碑記》則有詳細記載。
1994年3月萬佛閣大雄寶殿佛像開光慶典,2003年11月萬佛樓落成及萬佛開光慶典。隨著時間的推移,萬佛閣逐漸恢復,成了名副其實萬佛閣。寺院氣勢宏偉,全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堂、萬佛樓等建築組成。

聯繫方式

地址:上海市奉賢區奉城北街189號 郵編:201400

常州

景點簡介

萬佛禪寺,又名萬佛閣寺。位於新北區春江鎮圩塘街北,是延續八百餘年的佛教禪宗古寺。現占地37畝,建築面積14400平方米。
萬佛禪寺山門前奈河橋畔有一口宋代古井,近年復建井亭。亭周有五欄盤、龍石柱,飛檐翹角。大悲樓(觀音殿)門前東西兩側有一對明代石獅,是以響石雕成,敲擊獅尾時會發出響聲。鐘樓內的銅鐘重達12.5噸,鐘上鑄刻一萬多名捐助者的姓名。
“千支香,萬支香,不如圩塘一支香”;“千拜萬拜不如圩塘一拜”,這是流傳在方圓百里老百姓的一句俗語。傳說明代初年,明太祖把這裡封為“陰都”,萬佛閣特建“因果城”,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思想。因果城內除塑有十殿閻王外,還有“望鄉台”、“血污池”、“剝衣亭”、“惡狗墩”等,以告誡人們不可作惡,應行善積德

歷史沿革

萬佛禪寺的前身是祠山廟,始建於唐代武則天年間。宋元祐年間,改建為佛教寺廟千佛閣,碑記稱“常州之古剎”。明嘉靖前多次增修,至清高宗乾隆帝南巡敕賜重建。清兩廣總督林則徐曾到此,並手題“南蘭香國”匾額,其時香火鼎盛。清鹹豐庚申年(1860)遭戰火毀,光緒年間又重修。有大雄寶殿、萬佛樓、觀音樓、羅漢堂、祠山樓等殿宇房舍百餘間,增置田產50餘畝,蔚成至觀,為常州北鄉之最。民國六年(1917),萬佛閣放戒,周圍百里之內的小沙彌都來受戒,萬佛閣名聲更大。1937年日軍侵華,萬佛閣一蹶不振。
1949年,萬佛閣先後被糧管所和磷肥廠占用。1993年6月,經武進縣人民政府批准為佛教活動場所,定名為“萬佛閣寺”,恭請上海南匯縣福泉寺隨學法師駐寺。2001年更名為“萬佛禪寺”。十年來,先後落成山門、鐘樓鼓樓普賢殿、天王殿、文殊殿、大悲殿(觀音殿)、西方殿、韋馱殿、禪堂、海會堂、綜合樓、觀音長廊、功德碑廊等,設計新穎獨特的大雄寶殿於2005年5月15日舉行了奠基儀式。另有彌勒殿、雙體寶塔等建築也在籌劃中。

五台山

景點簡介

萬佛閣在五台山台懷鎮塔院寺東南隅。舊為塔院寺屬廟。創建於明,清代重修,規模不大,布局完整。山門向南,二門向西,萬佛閣位居寺內東隅,面寬三間,二層三滴水歇山式屋項,上下兩層塑佛像萬尊,故名。閣身前檐兩層皆施廊柱,設勾欄賃依,外觀壯麗雅致。閣上懸有明代大銅鐘一口,重約3500餘公斤。寺內西南隅,有藏式佛塔兩座,高約4米,青石雕成,體積不大,形制秀美,為寺中小品。寺內北隅建有享亭一座。龍王殿三楹,重檐歇山頂,四周圍廊,內塑龍王坐像,彩飾如新。殿向雕刻富麗,自柱礎,雀替,欄額,斗拱,拱眼,裝修等,均用龍風,獅,麒麟,花卉,人物等圖案剔透鏤刻而成,絢麗多彩,雕工純熟,堪稱佳作。按一般慣例,龍王神不居佛寺,當地相傳五台山龍王威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寧,故在此建殿祀之。殿對面有戲台一座,供酬神演戲之用,五台山六月廟會,即以此為中心。
萬佛閣萬佛閣
龍王殿為萬佛閣北殿,也稱五爺廟。民間傳說,五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有求必應,清朝康熙皇帝上五台山遇難曾被五爺救過駕,皇帝賜他龍袍,龍冠,故五爺也身著龍服。後來民間把五爺傳得越來越神,五爺由此成為百姓心中的救世主、保護神,一旦有什麼大事小事,都來求五爺,五爺也按照大家的祈求,有求必應,所以在套間兩壁上掛滿了讚美的匾額,這樣越發顯得五爺的神通廣大。五龍王殿對面是一座戲台,是專為五爺唱戲而設定的。一般佛教中的佛、菩薩是超塵脫俗,喜歡清淨,而五爺卻很喜歡熱鬧,愛看戲,所以通過唱戲求得五爺的歡心,恩賜及時雨,給百姓降豐年。現在每逢每月的初一、十五當地老百姓都會很早去五爺廟參拜,所以這一天這個寺廟香火最旺,人也最多。據說,誰去得最早,五爺給誰得恩惠最大。

民間傳說

神話傳說地藏王菩薩開創九華山道場,當地的一名員外不賣予地片,後來員外的兒子把地片奉獻出來,並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為道明。放在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於上首,他的父親立於下首。地藏王菩薩的左右外側,各排列五尊塑像,稱為“十殿閻王”。樓上左、右、後三壁同樣立有木製方格,內放小佛像,就連樓頂橫樑上,也排放著小佛像,上下兩層有泥塑小佛像萬餘尊,故文殊殿又名萬佛閣。該寺即以這座佛像眾多的萬佛閣命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