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

彩塑

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以黏土加上纖維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膠泥為材質,在木製的骨架上進行形體塑造,陰乾後填縫、打磨,再著色描繪的作品稱彩塑。

由擺放位置與使用範圍可分四類,即:石窟彩塑、廟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彩塑
  • 分類石窟彩塑、廟宇彩塑
  • 性質: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 典型彩塑:敦煌石窟彩塑
彩塑的分類,典型彩塑作品介紹,敦煌的彩塑,歷史價值,

彩塑的分類

由擺放位置與使用範圍可分四類,即:石窟彩塑、廟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典型彩塑作品介紹

(1)敦煌石窟彩塑: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榆林窟。有時也將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稱為敦煌石窟。敦煌,遠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漢武帝時代,就是我國與西域往來的門戶,也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經過這裡傳入中國,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經,也經過這裡。敦煌境內有兩座山,兩山之間有一小片綠洲。據唐代記載,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樂撙的和尚,經過長途跋涉看到這一小片綠洲,正當他疲乏又無處投宿之時,只見對面的三危山出現了奇景:山峰發出燦爛金光,如千佛之狀,樂撙和尚立即感到這是塊聖地,便頂禮膜拜,並立誓在此造窟,鑿石供佛,遂成為莫高窟的創始人。
彩塑
敦煌莫高窟彩塑敦煌莫高窟彩塑
敦煌莫高窟壁畫最多、最長,在492個洞窟中,計有壁畫125000多平方米,如果這些壁畫全部展開延伸,長度可達25公里。另有彩塑2400餘身,其藝術精品之多,名列我國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我國數千年雕塑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匯了外來藝術,從而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風格和氣派的彩塑藝術。
現存的2000多身彩塑,無不閃爍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古代工匠們以純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豐富的想像力,把泥塑和彩繪巧妙地結合起來,塑造了許多造型優美、神態生動的藝術形象,為研究我國的雕塑藝術和繼承民族藝術遺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敦煌莫高窟彩塑敦煌莫高窟彩塑
教材中介紹的《迦葉、菩薩、力士像》和《供養薩》,以佛教內容為題材,其嚴謹的人體比例、逼真的神情、動人的體態,無一不說明是盛唐時期彩塑的精品。
(2)遼代華嚴寺彩塑
遼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顯繼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嚴謹寫實,又在具體、精細、繁密中增添了婉麗的風韻。
(3)宋代彩塑
以真人為依據,真實自然,具備凡人氣質,縮短了人與神的距離。《侍女像》進一步體現了人神統一的風格。這是晉祠聖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內共有43尊泥塑彩繪人像,這些塑像造型生動、姿態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較適度,服飾美觀大方,衣紋明快流暢。一個個性格鮮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與真人相仿,更顯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們相當準確地掌握了人體的比例和解剖關係,手法純熟,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這些塑像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在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彩塑侍女立像北宋彩塑侍女立像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遙雙林寺千佛殿四周的牆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圓雕、高浮雕和淺浮雕結合而成的。課本中的《童子參觀音》即是其牆壁上的一組雕像,風格獨特,形象生動,富有濃郁的民族特點,是該寺彩塑的精華。
觀音,是佛教中的菩薩之一,佛經中稱其能解救苦
難眾生。這組是明代的作品,塑、繪技藝高超,形象帶有安詳和藹的情味,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達到了“傳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張”的彩塑
“泥人張”的彩塑藝術最突出的貢獻在於,將雕塑藝術功能重新開發,一改古代雕塑服務於陵墓和梵宇廟觀的宗旨,轉向對現實的人世生活的描寫,從而擴大了題材範圍。“泥人張”的作品,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關心和對世俗趣味的認同,開拓了一個平民化和世俗化的於是天地,注入了生機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張”的彩塑藝術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彩塑為媒體,充分發揮物質的媒介功能,色彩豐富,刻畫細膩,集多種風格技法於一身,其審美趣味也由宮廷藝術與文人藝術的“高雅脫俗”,轉化成適應民間喜好的“雅中帶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現實性、世俗性和藝術性。
應縣木塔彩塑應縣木塔彩塑

敦煌的彩塑

敦煌洞窟的主人並不是壁畫,而是彩塑。彩塑一般是在洞窟的正中,以釋迦牟尼為中心,壁畫只是彩塑的陪襯烘托而已。一個窟的四面牆所描繪的內容是為了突出中間的釋迦牟尼。古代藝人用了對比的手法:人的現實地位更加渺小,幻想的佛的形象更加高大,熱烈激盪的線畫故事以及強烈的藝術形式所陪襯烘托的恰恰是異常冷靜的釋迦牟尼。觀眾處在四周的悲痛的壁畫現實中,有意無意地要寄希望於藐視一切巍然不動,端莊肅穆的釋迦牟尼。這是一股無形的藝術力量。南北朝時期的佛像,與麥積山同時期的彩塑類似。整個形體修瘦而堅硬,長臉,細脖,衣紋很多很硬而且微微飄動,表現了一種神采奕奕,飄逸自得的神情,似乎去盡了人間煙火。這些形成了當時中國彩塑藝術理想美的最高峰,也就是說人們把希望更為理想化地寄托在他身上,他是包含著各種潛在的精神可行性的神,他的內容廣泛而不定,他並沒有顯出仁愛、慈祥、問世等等。他所表現的恰好是對人世的一切的完全的超脫、漠然、不關心、不動心,對人間現實完全輕視,以洞察一切的智慧的微笑回答一切。這種塑像安放在血肉淋淋、驚心動魄的環境中,其寧靜、飄逸、超脫的神情就顯而易見了。似乎現實越悲慘,神像越理想,人世越愚蠢,神像越崇高。那種消瘦的身軀,不可言述的微笑,洞察一切的智慧的目光,擺脫世俗坦蕩若谷的胸懷,正是魏晉以來追求,嚮往的美的最高標準。這美的典型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
敦煌莫高窟彩塑敦煌莫高窟彩塑

歷史價值

彩塑,為我國傳統的雕塑工藝,是待泥坯陰乾後,先上粉底,再施彩繪的一種雕塑。像敦煌莫高窟便保存著我國較早的彩塑佛像。
吳江彩塑的代表人物是松陵鎮的顧維誠。他生於1922年,原籍常熟碧溪,職業攝影師,1982年退休。他從小喜歡書畫,從民間藝人顧興學藝,掌握了扎風箏、舞龍、彩燈和剪紙、彩塑等技藝。退休後,他在彩塑上傾注了很多心血,並就其製作作了改進和創新。以前製作彩塑的材料以泥為主,他以油灰(由石灰、桐油和麻絲混制而成)為材料。製作時,先用鉛絲做骨架,外面繞以稻草,綑紮塑物的基本輪廓,然後上油灰,再捏出塑物的形狀(與捏泥人有相似之處)。等油灰乾之後,在主塑物周圍,用馬粉紙等材料配以各種輔景,如人物周圍配以假山、花草、樓台亭閣等。接下來上漆,再進行點彩。
顧維誠在退休以後,彩塑創作達到了高潮。他創作完成了大型作品《金陵十二釵》配景人物彩塑,其中包括《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湘雲醉臥》、《可卿投環》、《熙鳳謀計》、《元春省親》、《惜春出嫁》、《迎春吟詩》、《探春遠嫁》、《妙玉賞梅》、《李紈教子》、《巧姐遊園》等,尺寸均為50×70cm,件件栩栩如生。另創作了《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他還製作了《春》、《夏》、《秋》、《冬》、《鳳》、《孔雀》等堆塑作品。其作品受到媒體關注,《新民晚報》、《當代老同志》等報刊作了專題介紹。2001年,顧維誠的部分彩塑作品參加了“吳江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