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源彩塑(曹家彩塑)
- 發祥地: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九襄鎮
- 創始期:清代光緒年間
- 創始人:曹繼武
- 傳承人:曹潤洪(曹繼武之孫)
- 藝術特徵:彩繪泥塑藝術品
- 文化定位: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介紹,崇拜,學藝,悅目,傳承,製作技藝,
介紹
老屋裡,掛著白黃的字畫,方桌是土漆顏色……一片灰色中,擺放在房間內的幾尊彩塑顏色尤為搶眼——金黃色的彌勒佛、藍白相間的“老夫老妻”、五彩的壽星公……這些作品都出自曹潤洪。2005年,以曹潤洪為傳承人的漢源彩塑技藝更是進入了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崇拜
“‘捏真容’,實際上就指用泥巴為人捏肖像。”對於曹潤洪來說,捏泥巴的喜好源於對爺爺曹繼武的崇拜。
曹潤洪出生時,曹繼武已經過世。能記事起,他就聽家人和鄰居講述爺爺的“輝煌史”。
爺爺曹繼武是一位泥塑藝人,他為人塑的“真容”在雅安鼎鼎有名。而且曹繼武還是著色匠人,為房屋壁柱樑所繪圖案栩栩如生,尤其擅長繪梅蘭竹菊。清朝末年,洋人在雅安發展宗教,建立教堂,還曾邀請曹繼武前去繪畫。但由於對“洋鬼子”的恐懼,他逃回了漢源。
曹潤洪的父親是“漢源街(漢源場)”上賣醬油等雜貨的生意人,他並沒有傳承到曹繼武的手藝。然而,曹潤洪卻從小喜歡捏泥巴,能捏出形象逼真的小狗小貓等動物。最讓曹潤洪覺得驕傲的是,他能用泥巴捏出“菜刀”和“方天畫戟”等,“小時候,夥伴兒們都特別喜歡玩我用泥巴捏出的東西。”
學藝
彩塑是曹潤洪創新的捏泥巴手工技藝。
製作方法是在黏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陰乾,塗上底粉,再施彩繪。
對於曹潤洪來說,捏泥巴幾乎就是小時候的必修課。這一捏,就是一輩子。
於是他決定拜師學藝。曹潤洪有兩位師傅。一位諢號“豹子拖”,因其一半臉被豹子咬破而得名。其雕刻的石獅子尤為有名,除手藝高超外,他的石獅子與漢源的本地石獅子也不同,而形似盧溝橋石獅子,“身軀比較瘦長,面部較窄,腿腳挺拔有勁”。“豹子拖”也是民間書法家,對於石碑上刻壞的字跡,經他修改立刻變得蒼勁有力。當時,即使是讀書人,也會尊稱“豹子拖”一聲“豹先生”。正因如此,人們就忘記了“豹子拖”的真名。曹潤洪的另一位師傅則是辜春廷,一位雕花木工。
“也許是因為他們都是爺爺的朋友吧,所以對我特別關照。”曹潤洪說,在兩位師長的指導下,他的彩塑手藝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悅目
一件成功的彩塑作品不僅要造型生動,還需要用圖案色彩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曹潤洪家老屋後面的小花園內,曹潤洪拿出家裡保存的作品。一個道士裝扮的白髮老人,身背拂塵,手捧毛筆,遞給面前的一個白衣童子……
這是曹潤洪的彩塑作品《神筆馬良》,這是保存在曹潤洪家裡為數不多的珍品之一。
“我所製作的彩塑,需要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曹潤洪說,他第一步選材很有講究,泥巴不僅要有黏性,還要除掉雜質。泥巴選好後,還要灑水、擊打,增加泥土的韌性;其次,用鐵絲搭建塑像骨架,填充泡沫或石膏;然後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大致形象,然後使用自製的工具進行人物的雕刻,表情的塑造,最後經過修改、磨光、晾乾;最後進行著色。
漢源彩塑的特徵是純手工製作,製作過程中的工具全部為自製,其造型粗獷簡潔、色彩明快,紅得鮮、綠得嬌、白得淨,讓人賞心悅目。
曹潤洪塑造的作品內容十分廣泛,小貓、小狗、觀音、財神、壽星、彌勒佛等都是其表現內容,尤以《西遊記》《三國》《說唐》中的人物較多,其中也有不少現代題材的作品,例如《頑童垂釣》《老夫老妻》等。
傳承
如今,年過八旬的曹潤洪因年事已高,早已不再製作漢源彩塑,他的作品也散落在民間,在家裡存得較少。在曹潤洪臥室內的書桌上,放著一個彩塑作品,是兩個攜手坐在一起的老夫妻。
“這是我和老伴的塑像,也是我最後的作品。”曹潤洪說。
曹潤洪的後代只有其女初步掌握技藝,而他的女兒遠在北京從事廣告裝飾工作,他的孫子雖學美術專業,但對於彩塑傳承“興趣不大”。
製作技藝
漢源彩塑製作工具全部為自製,有不鏽鋼的西餐刀、廢鋸皮、雞骨、豬骨頭,磨成的尖、齊、圓、扁各類塑具等。其主要藝訣為“胖削瘦添,高切低升”;“塑人難塑手,眼觀己手走”;“一不傷體,二不腫臉,三不魚刺”。其主要手法有球柱成型法,因不管是人物還是禽獸,皆由“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