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普化寺

山西普化寺

普化寺位於台懷中心寺廟集群區南二里處。坐落在清水河東側山腳下。該寺地勢平坦,布局整嚴對稱。殿建坐東向西,以中院為主,南北各有兩層院落護持,形成五院並排,占地面積為一萬五千八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一百餘間。

普化寺原稱玉皇廟、帝釋宮,觀存寺宇系民國年間重建。這裡的建築特點,一是樓廊式格局,二是裝飾精細,門上券口、格下檻牆、墀頭角柱石和柱礎等多有漢白玉石雕,體現了民國年間的建築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普化寺
  • 原名:玉皇廟、帝釋宮
  • 景點:福壽三星共照
  • 風格:民國年間
簡介,遊覽,

簡介

位於台懷中心寺廟群南1公里處、清水河東側山腳下,是五台山建造時間最晚的一座寺廟。
山西普化寺
普化寺原稱玉皇廟、帝釋宮,現存寺廟為民國年間重建。殿堂坐東向西,以中院為主,南北各有兩層護院,共有殿堂樓閣100餘間。
寺前有一堵高大的影壁,影壁牆上嵌的圓形石雕,正中一幅為“福壽三星共照”,北側的一幅為“周文王請姜太公”,雕工精細,為五台山寺廟影壁中的精品之一。
院中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內供四大天王像。天王殿後的大雄寶殿是該寺的主要建築,裝修精細。殿內主供釋迦牟尼,旁有文殊、普賢,兩壁供十八羅漢。山牆兩內壁上部,屬佛傳圖,又稱釋迦譜,描述了釋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過程。殿後壁右角,還供有一尊老文殊,上頷長鬍須,面部如羅漢,為五台山塑像中所僅見。

遊覽

寺前立一堵高大的影壁,上都有仿木建築的磚檐雕,中部影壁牆嵌有三塊圓面形石雕,下部是石建須彌座,束腰、上梟、下裊、上枋、下枋部分均雕有人物、藥卉、古器械等。影壁牆上嵌的圓面形石雕,正中一幅為“福祿壽三星共照”,三位神仙高齡未卜,和藹慈祥,帶有現實生活中長者的風度。北側的一幅為“周文王請姜太公”,畫面很有情趣。這堵高大影壁,精雕細刻,是五台山寺廟影壁中的珍品之一。
從影壁左側的磚券洞人院,看到的第一座是天王殿。殿額立一塊石制匾,匾刻“普化寺”三字。天王殿三門並開,前檐牆上鐫劾有“法輪常轉”四字。殿的柱礎上、檻牆上、中門券口上、墀頭角柱石上都為石雕,有的雕風中搖竹,透出一種瀟灑俊逸的氣韻。有的雕松下猴王,顯出一種清幽自在的情調。還有的石雕畫面給人一種生活意趣的美感享受。如,牧童騎坐在牛背上,吹著笛子;牧羊人手執鞭子,放牧綿羊;一農人扛著撅子,趕著大象,頭頂著松枝上登有喜鵲;一老者騎驢過橋,橋下水流湍急。大殿石雕中有神話故事唐僧取經。原來這些石雕,民國年間,由皈仿佛門的南山寺九宮道首領普濟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故該寺與南山寺石雕內容一樣,著上了道教色彩。殿內兩壁供有雄壯威武的四大天王,正中殿壇上的彌勒像又置於精雕細縷、著彩塗金的仿殿堂結構的小木龕內,彌勒像屏扇的背面,立有石雕韋馱菩薩像。另外,普化寺天王殿與台懷寺廟區天王殿設定不同的是,添了與四大天王並坐的“哼哈”二將,一尊臉色黑中透紅,一尊臉色紅棕,都是一手拿降魔杵,一手拿法環。哼哈二將屬於《封神演義》中的神話人物,佛家也把他們塑殿內充當護法神。還有,地上塑了“降龍伏虎”,一神騎龍背,一神擒虎於身旁。這些,同樣有道教色彩。
天王殿後的大雄寶殿是該寺的主要建築。該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繞殿四出廊,檐額掛有“大雄寶殿”木匾。前廊柱間的木製券口縷空雕刻二龍戲珠,廊內柱間裝十二塊格扇,裙板雕龍,上部是花窗。檐枋上的墊板繪有彩畫,斗拱與斗拱間裝墊拱,重施以彩繪。總的看去,大雄寶殿的裝修精細而華麗,有別於該寺其它一般建築。殿內主供釋迦牟尼佛,佛旁有文殊、普賢二菩薩,殿兩壁供有十八羅漢。山牆兩內壁上部,有大型壁畫。屬佛傳圖,又稱釋迦譜,描繪了釋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過程。殿後壁右角,還供有一尊老文殊,下頷長鬍須,面部如羅漢,在五台山塑像設定中別具一格。
坐東向西的大雄寶殿,南北兩側各有上下兩層三十間木樓建築,層層出廊,廊柱排排,樓廊中段墀頭之間以券洞相通,下廊與上廊有木梯相接。沿樓廊繞轉,或立於樓底下憑欄觀光,又有一種滿眼風光撲面而來的雅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