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中新世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隆升與環境變化》,是依託於蘭州大學,由方小敏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晚中新世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隆升與環境變化
- 完成人:方小敏等
- 獲獎情況: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依託單位:蘭州大學
《晚中新世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隆升與環境變化》,是依託於蘭州大學,由方小敏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晚中新世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隆升與環境變化》,是依託於蘭州大學,由方小敏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參與情況主要完成人:方小敏(蘭州大學),李吉均(蘭州大學),潘保田(蘭州大學),馬玉貞(蘭州大學),宋春暉(蘭州大學)1獲獎記錄...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來岩溶地貌過程與環境變遷》是依託北京大學,由崔之久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通過野外考察、室內分析查明高原岩溶主要屬覆蓋再裸露型,並由青藏高原向東至湖南一線隨隆升程度變弱而依次遞變為覆蓋半裸型和覆蓋型,為我國南方新生代岩溶演化提出新的模式。20個岩溶年代數據(采再結晶方解石用...
重新厘定了喜馬拉雅中段結“倒轉變質帶”不是同時形成的新認識;認為高喜馬拉雅的變質作用主(500-600Ma)和中新世(10-20Ma);將青藏高原造山帶劃分為四種類式俯衝-疊覆型,橫斷山式碰撞-走滑型,祁連山式陸內疊覆再生型和滑-再生型。對高原隆升的各個重新作了審定。提出了新生代以來高原南部定量一半定量隆...
生物地層、年代地層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研究相結合,對青藏高原古近紀、新近紀重點古湖泊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地質構造發展史,新近紀-新近紀古湖泊特徵、分布與演化,古近系-新近系礦產資源概況,新近紀重點古湖泊及其演化、地層序列、第四紀地質,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磁性地層,札達盆地及鄰區中新世以來古地貌、古河流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項目連續資助項目(41271001):晚第四紀黃河上游中部地貌與氣候變化及青藏高原東北部構造活動的聯繫(2012-2016,1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272187):西寧盆地中新世以來風塵堆積物源變化及其對高原東北部隆升的指示(2012-2016,85萬元)973計畫全球變化重大科學研究計畫課題(2010CB950203)...
從事青藏高原隆起與環境變化研究近40年,方小敏一直保持著對青藏高原的熱愛,他不斷尋找證據,尋一粒沙石、一方水土,破解青藏高原千萬年前的演化奧秘,並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蘭州大學校友網評)一系列系統性、原創性的成果發現,將方小敏和團隊推到了青藏高原隆升與氣候變化研究的國際舞台上,成為推動中國自然...
認為晚上新世高原東北緣強烈隆升、北極冰蓋擴張和全球變冷共同控制了西秦嶺地區天水盆地上新世生態環境演變。本項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為開展高原東北緣晚中新世以來古生態和古溫度定量重建等提供重要參考,並對深入理解晚新生代以來青藏高原構造活動和氣候相互耦合作用提供支持。
青藏高原抬升對高原及其周邊,乃至東亞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諸多影響。多年凍土是青藏高原自然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高原隆升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形成,地域分異規律,以及歷史演變亦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如下幾方面: 從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末(距今15~2.8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抬升比較緩慢,至上新世末,青藏高原主體內部...
恐毛蝟就是島嶼化的一個典範,它原本是小體型的食蟲動物祖先與蘭塔那蝟Lantanotherium)有親緣關係,在島嶼環境中體型增大,由此來填補更大的掠食性生態位。棲息環境 加爾加諾群島為地中海氣候,植被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晚中新世由於全球變冷和青藏高原隆升,當時加爾加諾島上的氣候季節差異可能比新生代更大。生活...
柴達木盆地東北部中新世菱屬果實,為豐富盆地生物多樣性以及該區域在當時的古環境變遷提供了古植物證據。Equisetum cf. oppositum 的發現表明在青藏高原內部古新世—始新世的古氣候具有溫、濕的特徵。總體上表明在從古新世-中新世這一時期高原的古氣候可能還是有比較溫暖、降水比較多的情況。雲南騰衝上新世柚木化石的發現...
參加的“晚中新世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隆升與環境變化”(主要完成人:方小敏、李吉均、潘保田、馬玉貞、宋春暉)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論文著作:著作:1、甘肅省西成礦田中泥盆統沉積相古地理與控礦作用(第二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 2、青海湖現代沉積(中、英文版教科片各一部)(主編之一,技術負責),...
9.中央高校科研業務費重點項目: 青藏高原東北部晚中新世構造隆升-氣候環境事件:來自青海尖扎盆地的記錄。10.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項目: 甘谷驛油田元龍寺區勘探效果評價及有利區預測。11.甘肅省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合作項目,東天山卡拉塔格地區銅多金屬礦成礦背景與找礦方向研究。學術論文 1.楊彥峰, 符超峰, ...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二十萬年來軌道至年際尺度東亞季風氣候變率與驅動機制(2014年,參與)、晚中新世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隆升與環境變化(2011年)文化傳統 院徽 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院徽整體背景圖案採用藍、白兩色,主體背景為地球,以圖書館、鑽石、英文縮寫等為核心元素,圖案上下方為學院中文及英文...
蘇濤,男,漢族,1982年7月出生,四川成都 人 ,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古生態國際研究中心主 任 ,研究員,博士生導 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期紮根青藏高原,開展該地區植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及其環境成因的研究。科研成果連續兩年(2019、2020)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年度十大進展,獲得吳征鎰植物...
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蘭州. ISBN 978-7-5424-2206-4 榮譽獎勵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證書號:2011-Z-104-2-04-R04)2011:晚中新世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隆升與環境變化 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 青藏高原隆起過程與我國自然環境形成演化研究 甘肅省環境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 酒泉市城市環境遙感實驗研究 ...
第四紀環境演化 磁性地層定年 黃河的形成與演化 學術成果 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藏高原東北部黃土物源及其古大氣環流意義,項目批准號:41672338,項目負責人;項目起止年月:2017年01月- 2020年12月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地質脂類記錄的中國中東部晚中新世以來水熱格局的時空演化,項目...
⑥ 青藏地區新第三系分布零星,希夏邦馬北坡吉隆地區上新世河湖沉積不整合覆於侏羅系之上,該湖相碎屑岩系中含有高山櫟植物群(見吉隆盆地)。喜馬拉雅南坡中新世中期上升,山前凹陷移至現代的恆河平原。南坡堆積有中新世至更新世的巨厚的磨拉石粗碎屑岩,稱錫瓦利克組,其下部為中新世晚期的礫岩,產恐象化石,中部為...
粘土礦物與陸表環境、環境磁學 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項目“西寧地區漸新世-中新世過渡期環境變化過程的粘土礦物與環境磁學研究”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青藏高原多層圈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之子課題“高原隆升對季風演化的影響”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環境磁學手段快速定量分析北京...
2013.01-2016.12,柴達木盆地超千米深鑽岩芯孢粉記錄的晚中新世以來乾旱生態環境演變,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負責人;2013.01-2017.12,中國西部大陸剝蝕風化與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變化的關係之中國西部季風區新生代剝蝕風化記錄與生態環境演變,科技部973計畫,專題負責人;2012.10-2017.10,青藏高原新生代孢粉記錄...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專項重點項目,青藏高原東南緣構造隆升與擴展(ZDJ2017-24)-04子課題,青藏高原東南緣擠出過程的構造解析,2017/01-2020/12,負責;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專項,紅河斷裂帶北段新生代構造活動歷史研究(ZDJ2014-09),...
恐毛蝟就是島嶼化的一個典範,它原本是小體型的食蟲動物祖先與蘭塔那蝟Lantanotherium)有親緣關係,在島嶼環境中體型增大,由此來填補更大的掠食性生態位。棲息環境 加爾加諾群島為地中海氣候,植被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晚中新世由於全球變冷和青藏高原隆升,當時加爾加諾島上的氣候季節差異可能比新生代更大。生活...
(3)新發現中新世火山岩屬2個岩漿演化序列,其中粗面英安岩由先期深部岩漿岩經後期再次部分熔融所形成;在此基礎上提出青藏北部新生代深部岩漿作用過程應有比地表火山岩更寬的時、空尺度,新生代火山岩的時空分布規律一定程度上與區域構造體制(擠壓或拉張)的發展和遷移有關。(4)在通過磷灰石裂變徑跡分析高原隆...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971099):青藏高原東北緣晚中新世-上新世古生態環境歷史——以小水子和達坂山鑽孔為例。2020-2023,參與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877445):西部黃土高原第四紀生態環境變化研究-以蘭州地區最厚第四紀黃土孢粉學研究為例。2019-2022,參與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13-2014 中國博士後基金,東帕米爾高原面形成的地貌學和熱年代學研究(編號:2013M531758),主持;2010-20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新世以來高喜馬拉雅岩石剝露與地表氣候—構造回響研究(編號:40902060),骨幹參與;2006-2010 中國地質調查局綜合研究項目,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質作用過程與第四紀環境演變...
後因青藏高原隆升、秦嶺太白山與東北長白山等地質事件,使得胡桃屬物種因地理隔離分化成現在的4個組(Jia et al.,2012;Gao et al.,2012)。美國白核桃也可能是於漸新世中期氣候變暖時由北美遷移到歐亞大陸,過去氣候變化和洲際大陸動盪是造成現代物種的生物地理格局的主要原因(Stanford et al.,2000;Wang et ...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 (2024-2029): 孢粉學與新生代環境演化 2. 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西部交叉團隊重點實驗室專項” (2023-2025):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北緣植物多樣性演化研究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 (2021-2024), 亞洲中緯度地區上新世大空間降水重建與區域對比研究...
苗運法, 方小敏, 宋之琛, 吳福莉, 韓文霞, 2008. 青藏高原北部始新世孢粉記錄與古環境變化. 中國科學(D), 38(2), 187–196.[Miao, Y.F., Fang, X.M., Song, Z.C., Wu, F.L. and Han, W.X., 2008. Late Eocene pollen records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
鏟齒象在青藏高原北側的很多地點都有發現,而同一時期在青藏高原南側的印巴次大陸卻見不到這類動物的蹤跡,反映出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已經隆升到足以阻礙動物交流的高度。巨大科學價值 科研價值 生活在1300萬年——1000萬年前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歷史及古環境、古氣候的重要物質依據和信息源,一直深受...
《紅河斷裂帶海-陸岩石圈形變時空特徵及演化機制》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姜效典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逆沖-走滑伴隨並制約著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東北(南)方向生長,影響了中國東南部的構造活動。紅河斷裂帶傳播了高原近EW 向擠出,制約著印支、揚子和南海塊體的構造演化。本課題瞄準的科學問題是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