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毛蝟(晚中新世加爾加諾群島特有物種)

恐毛蝟(晚中新世加爾加諾群島特有物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恐毛蝟(Deinogalerix)是真盲缺目動物中體型最大的類群,隸屬於哺乳綱(Mammalia)獸亞綱(Theria)真獸下綱(Eutheria)勞亞獸總目(Laurasiatheria)真盲缺目 (Eulipotyphla)蝟科( Erinaceidae)毛蝟亞科( Galericinae)恐毛蝟屬(Deinogalerix) 。僅分布於晚中新世義大利加爾加諾群島,棲息於島上的各種生境中。模式種(Deinogalerix koenigswaldi)體重估約10kg,肩高約25cm,軀幹長約60cm,頭骨長約25cm,大小與胡狼相仿。其體表可能覆蓋硬毛而非棘刺,推測以各種小於自身的動物為食,包括且不限於小型嚙齒類,爬行類,甲殼類和昆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毛蝟
  • 拉丁學名:Deinogalerix
  • :動物界(Animalia)
  • :脊索動物門(Chordate)
  • :哺乳綱(Mammalia)
  • :真盲缺目 (Eulipotyphla)
  • :蝟科( Erinaceidae)
  • :恐毛蝟屬(Deinogalerix)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e)
  • 亞綱:獸亞綱(Theria)
  • 亞科:毛蝟亞科( Galericinae)
  • 分布區域:加爾加諾群島
  • 命名者及年代:Freudenthal‭ ‬-‭ ‬1972
  • 保護級別:已滅絕
物種學史,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身體結構,屬下物種,

物種學史

義大利的普利亞區,加爾加諾角,亦稱加爾加諾半島,在晚中新世1000萬年之前,曾是一片隔絕於大陸的孤僻島嶼,後來才與義大利“靴形半島”逐步連為一體。1969年之後,加爾加諾地區發現了一些的奇怪的頭骨和其他附屬化石,經鑑定為真盲缺類,於1972年,創建的Deinogalerix屬的物種最早被發表,中文譯名為“恐毛蝟”,它幾乎可謂是已知最大的真盲缺類動物。2012年在加爾加諾地區的挖掘發現了第二個部分完整的Deinogalerix koenigswaldi的骨架。這一材料包括一個保存完好的幾乎完整的頭骨和一部分顱後骨骼。由於其保存狀態良好,該材料還包括以前沒有認識到的腦殼、鼓膜區和前肢。
在加爾加諾島上,物種的島嶼化現象體現得尤其明顯。(相對於大陸而言,島嶼是特殊的生態區域,陸生動物的種群增長與擴散受到島嶼面積、島上源及島嶼動界的限制。島上通常植物種類較少、植被類型與結構單一;近緣種及捕食者很少或缺乏、種間競爭及捕食壓力小。在特殊的選擇壓力下,長期隔離生活在島上的哺乳動物種群與原來的大陸母群深漸分異,出現島嶼綜合徵island syndrome 。島生哺乳動物的體型大小一般與其大陸上的近親有顯著差異,有的變大,有的變小。這裡有體型增大的嚙齒類動物,體型縮小的偶蹄目動物,還有多種多樣的鳥類,包括雁形目,鴞形目,鷹形目,鴿形目等等。恐毛蝟就是島嶼化的一個典範,它原本是小體型的食蟲動物祖先與蘭塔那蝟Lantanotherium)有親緣關係,在島嶼環境中體型增大,由此來填補更大的掠食性生態位。

棲息環境

加爾加諾群島為地中海氣候,植被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晚中新世由於全球變冷和青藏高原隆升,當時加爾加諾島上的氣候季節差異可能比新生代更大。

生活習性

恐毛蝟的頜骨結構使其很難捕食比自己大的獵物,成年恐毛蝟的主食大概是大型蠕蟲,昆蟲,甲殼類,爬行類或者島上的巨鼠,倉鼠和其他中小型嚙齒類。當然恐毛蝟粗鈍的頰齒也能用於碾壓甲殼,這表示恐棘蝟也可以捕捉螃蟹和其他淺水甲殼類。恐毛蝟會在傍晚或夜間用靈敏的嗅覺搜尋獵物或是找尋腐肉,較大的眶下孔意味著它們有發達的鬍鬚,也可以起到感知探測作用。

身體結構

恐毛蝟的模式種柯氏 恐毛蝟(D.‭ ‬koenigswaldi)是人們研究最多的恐毛蝟屬物種。其恐怖的頭骨占了軀幹大概三分之一長度,口內門齒幾乎行使了食肉目犬齒的功能,粗長而尖銳。 頜骨每一側有三顆門齒、一顆犬齒、四顆前臼齒和三顆臼齒,比普通刺蝟(Erinaceinae)的牙齒要少,後者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一些前臼齒和第一顆門牙。牙齒間隙從後往前增大,使得整個頭骨看上去像一個捕獸夾或者蟹鉗,這樣奇怪的形態很難咬碎骨頭,也不適合大口撕肉,但在雜亂的環境中靠突然襲擊捕食小獵物卻綽綽有餘。
恐毛蝟
柯氏 恐毛蝟
恐毛蝟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
猜你關注
廣告
猜你關注
廣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譽V保障計畫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說
詞條目錄
  1. 百科名片
  2. 物種學史
  3. 棲息環境
  4. 生活習性
  5. 身體結構
  6. 屬下物種

輕觸這裡

關閉目錄

參考資料詳情
    關閉
    恐毛蝟(晚中新世加爾加諾群島特有物種)
    其骨架
    恐毛蝟(晚中新世加爾加諾群島特有物種)
    柯氏 恐毛蝟上顎骨

    屬下物種

    (1)koenigswaldi 柯氏 恐毛蝟
    (2)masini 馬氏 恐毛蝟
    (3)minor 米諾爾 恐毛蝟
    (4)intermedius 因特米德 恐毛蝟
    (5)freudenthali 弗氏 恐毛蝟
    (6)brevirostris 博沃羅斯 恐毛蝟
    (7)samniticus 薩姆尼提克 恐毛蝟
    在2013的A New Skeleton of the Giant Hedgehog Deinogalerix from the Miocene of Gargano, Southern Italy,July 2013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文章中,把恐毛蝟的許多種列為了無效種,真正的恐毛蝟大概只有3種,分別是1,2和5 。
    恐毛蝟屬的體型變化很大,最小的種類是馬氏 恐毛蝟(Deinogalerix masini),只有約黃鼬大小,它也是這個屬中最原始的成員.可以稱之為“漸進”成員的是弗氏 恐毛蝟(Deinogalerix freudenthali),比柯氏大比馬氏小。
    恐毛蝟(晚中新世加爾加諾群島特有物種)
    恐毛蝟在一個毛蝟亞科支系中的位置,紅框處即為馬氏恐毛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