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斷裂帶海-陸岩石圈形變時空特徵及演化機制

《紅河斷裂帶海-陸岩石圈形變時空特徵及演化機制》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姜效典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河斷裂帶海-陸岩石圈形變時空特徵及演化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姜效典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逆沖-走滑伴隨並制約著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東北(南)方向生長,影響了中國東南部的構造活動。紅河斷裂帶傳播了高原近EW 向擠出,制約著印支、揚子和南海塊體的構造演化。本課題瞄準的科學問題是紅河斷裂帶海-陸岩石圈走滑形變時空特徵及演化機制。研究區涵蓋了紅河斷裂帶從海域到陸域的範圍。課題將開展陸域野外地質調查和海域反射地震資料處理解釋,使地表露頭和海域深部結構相互印證和補充;運用求解岩石圈主控方程技術獲得岩石圈彈性強度撓曲形變模式;計算屈服應力場和震源機制等量刻畫岩石圈的流變結構;綜合分析地質地球物理等資料和由此定量計算的延伸成果研究紅河斷裂帶海-陸岩石圈的形變屬性空間展布特徵、走滑方向轉換時序和主控因素;解譯紅河斷裂帶海-陸岩石圈各區段構造屬性異同及形變演化機制;研究鮮水河-小江斷裂對紅河斷裂帶海-陸區段走滑形變方向屬性改變的影響,進而理解紅河斷裂帶海-陸岩石圈形變屬性差異對南海構造演化的影響。

結題摘要

紅河斷裂帶作為青藏高原與南海鶯-瓊盆地間的“紐帶”及揚子地塊與印支地塊的縫合線,在伴隨、制約青藏高原隆升、東南向物質擠出的同時,調節著周邊塊體的構造演化。據DEM數據分析,紅河斷裂帶整體上南西盤夷平面高於北東盤,而元江-紅河段北東盤受紅河斷裂帶、小江斷裂帶走滑擠壓作用使其夷平面高於南西盤140-230m;通過中高溫測年資料解譯,可知紅河斷裂帶中南部漸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左旋轉換拉張區域北移,受地層剝蝕以及斷裂活動減弱等因素使得岩體冷卻過程整體呈現兩個階段;綜合以往研究,闡述利用磷灰石裂變徑跡(AFT)約束斷裂帶活動時限研究中存在的制約因素,並依據AFT等資料,推測紅河斷裂帶於13-9Ma處於右旋走滑初始階段;據高分比率地震及岩心資料,探明青藏高原西北緣25Ma以來存在兩期隆升:~23Ma-~10Ma及~5-0Ma。結合前人關於高原東緣研究,發現始新世之後青藏高原隆升表現出幕次生長特徵,且高原東緣及北緣有著明顯的同步性;基於高解析度地震和重力模型分析,發現青藏高原西崑侖山地區地形起伏完全是由上地殼脆性變形所致;最新重力觀測數據表征龍門山斷裂帶主體切穿岩石圈,且中北部現今地形受構造抬升和均衡抬升(30%)共同作用,而南部則是四川地塊向青藏高原俯衝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