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效典

姜效典

姜效典,1961年4月出生,女,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效典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油氣地球物理勘探
  • 任職院校:中國海洋大學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學術成果,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79.9-1983.7年 青島海洋大學 本科,獲學士學位
1985.9-1988.7年 青島海洋大學 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2001.6-2004.12年 德國漢堡大學 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海外進修經歷
1997年4月—9月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訪問學者
1999年6月—11月 美國加州大學 訪問學者
2001年5月—2004年12月 德國漢堡大學 訪問學者
2005年1月 法國國家地球物理研究所 訪問學者
2011年1—2 月 澳大利亞珀斯大學 訪問學者
·工作簡歷
1988年— 1990年 青島海洋大學 助教
1990年— 1992年12月 青島海洋大學 講師
1993年— 1995年12月 青島海洋大學 副教授
1996年—今 中國海洋大學 教授
2005年—今 中國海洋大學 博士生導師
2006年— 2011年 中國海洋石油東海石油局 特聘專家
·現今學術兼職
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常務理事;
《Tectonophysics》reviewer
《Terra Nova》reviewer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reviewer
國家“863”資源領域評審專家
歐洲地球物理學會,會員

研究方向

·學科方向
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油氣地球物理勘探
·近期研究興趣
(1)南海西北部盆地構造沉積特徵對青藏高原隆升的回響:地球動力過程與含油氣盆地構造演化,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擠出在南海西北部盆地引起的構造沉積活動,揭示鶯-瓊盆地成盆動力機制和演化模式。
(2)深層寬頻三維地震高精度採集處理技術:寬頻立體採集模式、海上深層地震寬頻處理技術。
(3)東亞大陸邊緣俯衝帶:俯衝帶岩石層結構特徵,俯衝帶之間結構、構造特徵的異同、相互關係和演化過程。
(4)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資料處理技術:處理數據標準化、融合處理技術、構建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重磁資料標準化數據集。

學術成果

[1].國家重點研發計畫, 海洋環境安全保障(2018YFC1405901,2018.08-2021.12)課題1,主持人
[2].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深層寬頻三維地震高精度採集處理技術”(2016ZX05027-002-005, 2016-2020),項目主持人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海西北部盆地構造沉積特徵對青藏高原隆升的回響”(41530963,2016-2020),項目主持人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紅河斷裂帶海-陸岩石圈形變時空特徵及演化機制”(41176038,2012-2015),項目主持人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藏高原東緣岩石圈撓曲形變特徵”(40772124,2010-2012),項目主持人
[6].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基於數字海洋的資料整合及其共享服務套用示範”(201305029,2013-2016),課題負責人
[7].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海上複雜油藏儲層識別的疊前低頻反射技術”(2008AA09Z302,2009-2011),課題負責人
[8].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東海陸架盆地深層緻密砂岩氣地球物理識別技術及產能快速評價”(2014-2016),課題負責人
[9].國家重大專項“中國海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學系列圖”,專題:中國西部主要塊體構造綱要研究(GZH200900504,2009-2014),課題負責人
[10].國家留學基金,“反射地震資料揭示的青藏高原西北緣形變模式研究”(2006331),課題負責人
[11].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Lithosphere Structure across the Altun Range”(NSF-EAR-9706338 and 9996212,1997-2001),中方負責人
[12].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項目,“Fracture Zone-Hot Spot Interactions along Northern Margin of Tibet”(NASA NAG5-8456,1998-2002),中方負責人
l 代表性SCI論文清單
[1]. Jiang, X. D., Z.-X. Li,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support episodic and simultaneous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ince 25 Myr,Nature Communications, 5:5453 doi: 10.1038/ncomms6453, 2014.
[2]Jiang, X. D., Z.-X. Li, H. B. Li, Uplift of the West Kunlun Rang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dominated by brittle thickening of the upper crust, Geology, 41, 4, 439-442, 2013.
[3] Jiang, X. D., Dynamic support of the Tien Shan lithosphere based on flexural and rheological modeling,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 93, 37-48, 2014.
[4] Gong, W., Jiang, X. D., Guo, Y. F., Xing, J. H., Li, C. Y., and Sun, Y., 2017. Strike-slip tectonics within the northernmost philippine sea plate in an arc-continent collis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46: 265-278.
[5] Li, C. Y., Jiang, X. D., Gong, W., 2017. Surface uplift of the Central Yunnan Plateau since the Pliocene. Geological Journal.
[6] Gong, W., Li, C. Y., Jiang, X. D., 2017. Connection between uplifting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open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basin-mountain coupling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SC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4.4:268-283.
[7] Gong, W., Jiang, X. D., 2017.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and Its Genesis of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in the Ailao Shan and Day Nui Con Voi Massif during Oligocene-Early Miocene, Earth Science.
[8] Li, D. Y., Jiang, X. D., et al., 2016, Geochemistry of the Paleocene Clastic Rocks in Lishui Sag,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Provenance. 地質學報(英文版), 90(1):166-181.
[9] Xing, J. H., Jiang, X. D., Li, D. Y., 2016. Seismic study of the mud diapir structures in the Okinawa Trough. Geological Journal, 51(S1):203-208.
[10] Li, D. Y., Dong, B. J, Jiang, X. D., et al., 2016.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from the Palaeogene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Geological Journal, 51(S1):209-228.
[11] Jin, Y., Wang, E., and X. D. Jiang, The dynamic support and decoupling process of the Tibetan lithospher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fl exural modeling with other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ie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444, 89-104, doi:10.1130/2008.2444(06), 2008.
[12] Jiang, X. D., Y. Jin, Mapping the deep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gravity anomalies, J. Geophys. Res., 109, B07407, 2005.
[13] Jiang, X. D., Y. Jin, M. K. McNutt,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beneath the Altyn Tagh and West Kunlun faults from recent gravity surveys, J. Geophys. Res.,109, B05406, 200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