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西緣漸新世-中新世之交植物與環境演變

《柴達木盆地西緣漸新世-中新世之交植物與環境演變》是依託蘭州大學,由閆德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柴達木盆地西緣漸新世-中新世之交植物與環境演變
  • 依託單位:蘭州大學
  • 項目負責人:閆德飛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以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西緣漸新統頂部至中新統底部地層中的被子植物化石為對象,利用其葉片的巨觀特徵、微細構造及碳同位素有機地球化學等特徵,研究古近紀-新近紀之交的植物演變及古環境變化。利用葉結構和角質層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恢復古植物多樣性;利用葉相法和共存分析方法進行古氣候參數定量重建;進行氣孔大小、氣孔參數的綜合分析,獲取其記錄的古大氣CO2濃度值;結合化石植物有機地球化學碳同位素分析,從植物生理學角度探究古環境變化;分析相應現生親緣種的生境及地理分布,探討植物類群的演化過程和生態多樣性。在此基礎上,研究古環境變化對當時植物演化的影響和作用,探討這種變化與古近紀-新近紀之交青藏高原隆升之間的有機聯繫。

結題摘要

探討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對高原內部及周邊地區產的環境變化影響及利用化石分析和探討古近紀-新近紀時間之交時間段內高原的古環境是古生物研究的重要領域。本項目以青藏高原柴達木盆西緣漸新統植物化石為主要研究對象,並結合高原及周邊不同地區新生代植物化石的研究成果,並以中生代環境古植物學做為研究支撐,綜合探討研究區古近紀的植物演變及其環境變化。楊柳科、豆科、樺木科、槭樹科、胡桃科、金縷梅科、禾本科的植物化石組合特徵及保存特點顯示出研究區在漸新世氣候總體表現出溫暖、濕潤的特點,與遺蹟化石指示研究區上乾柴溝組自下而上沉積環境變化情況具有一定相關性。當時研究區植被比較發育的情況,為其他動物(鳥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研究區當時已經與漸新世蘭州盆地的年均溫、年均降雨量存在差異,不同於廣西寧明盆地漸新世黃楊屬化石所指示的溫暖的熱帶—亞熱帶氣候。柴達木盆地東北部中新世菱屬果實,為豐富盆地生物多樣性以及該區域在當時的古環境變遷提供了古植物證據。Equisetum cf. oppositum 的發現表明在青藏高原內部古新世—始新世的古氣候具有溫、濕的特徵。總體上表明在從古新世-中新世這一時期高原的古氣候可能還是有比較溫暖、降水比較多的情況。雲南騰衝上新世柚木化石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青藏高原西南緣地區當時古環境具溫暖、潮濕特點,與青藏高原內陸地區已經有明顯的差別。利用甘肅寶積山盆地中侏羅統銀杏類化石獲得的結果可能更加準確地恢復了古大氣CO2濃度。證明運用3D方法重建有節類植物化石的形態具有一定可行性,這對開展與該古植物相關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輔助意義。同時,對內蒙古下白堊統保存的植物化石研究表明,分散角質層和孢粉組合特徵能很好指示其母體植物;Taxus和Pseudotaxus在早白堊世已經分化;苔蘚類化石在該地區早白堊世已經有很好的多樣性。本項目研究工作豐富了青藏高原地區古環境變化研究內容,並對古植物學研究提供了有意義的科學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