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家汶畔村位於汶河東岸,距黃旗堡火車站2.5公里。位於安丘城東北18公里的黃旗堡鎮杞城村以北。相傳,明代于氏建村,據《于氏族譜》記載:“吾于氏原籍系山西省平陽府榮城縣東山寨,洪武二年遷居山東省登州府文登縣大水坡。洪武十八年遷居濰縣河灘小東莊,八世祖夢臣遷居安丘東北鄉,距城四十里”。為表示于氏家道正直,族人忠厚團結,取名為“仁里”。因村處汶水之濱,後更名為於家汶畔。
於家汶畔村原屬於山東省安丘市黃旗堡鎮,2007年9月,《濰坊市人民政府關於坊子區和安丘市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經市政府研究並報省政府批准,同意將安丘市黃旗堡鎮劃歸坊子區管轄。2010年5月,坊子區撤銷黃旗堡鎮,設立黃旗堡街道。於家汶畔村現屬於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於家汶畔村
- 別名:於家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濰坊市黃旗堡街道
- 所屬地區:濰坊市坊子區
- 政府駐地:黃旗堡
- 電話區號:0536
- 郵政區碼:262118
- 人口:1000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性氣候
- 著名景點:汶河景觀
- 火車站:黃旗堡
- 車牌代碼:魯G、魯V
歷史展望與回顧,史料記載,姓氏雜談淳于家族,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淳于髡,淳于越,淳于量,淳于恭,淳于長,淳于誕,淳于棼,淳于朗,淳于難,淳于意,淳于緹縈,文物遺留,於家汶畔贊,地圖信息,
歷史展望與回顧
該村地處汶河之濱,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水源豐富。該村立足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結合傳統育苗的基礎,突出育苗這箇中心,大力發展林木育苗業,打造“一村一品”經濟,素有“江北苗木第一村”之美譽。
於家汶畔村還有一段美麗的歷史故事,是中國歷史上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淳于國故城舊址的一部分。
史料記載
其故城在今山東安丘市。齊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06年,魯桓公六年),淳于公亡國。《左傳》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也。”是什麼原因促使淳于公離開自己的國家而到了曹國,恐怕戰爭是主要原因。該年,北戎又進犯齊國。淳于公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離開國都而沒有再回國。
姓氏雜談淳于家族
淳于(Chún yú)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代,以國名為氏。周武王滅商後,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東省安丘縣),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於杞,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今安丘縣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後來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憲宗名李純,淳于姓的“淳”字與“純”字同音,遂在避諱之列,乃去淳為于姓。五代以後,有于姓恢復祖姓,仍複姓淳于。
得姓始祖
淳于公。從《水經注》上推敲,可以知道淳于這一姓氏的緣起。
周武王時,淳于公受封於斟灌國,號為淳于國,後世子孫“以國為氏”,而姓淳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據《古今姓氏書辯證》記載,唐憲宗年間,因要避御名,而改為于氏。古代的斟灌國,根據考證,在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這裡便是淳于氏人家的老家。故淳于氏的得姓始祖是淳于公。
北魏博縣改名博平縣,隸泰山郡。而今泰安西南的淳于村,傳為淳于氏故地,距博平縣僅十幾公里。漢代名醫淳于意(臨淄人),曾為齊太倉令,被誤逮,赦後專心行醫,深受百姓愛戴。其墓在今泰安滿社鎮,墓北、南之村分別稱為北淳于、南淳于,南北之間的村稱為中淳于。近幾年新泰、泰安一帶相繼出土帶有“淳于”銘文的兵器,說明淳于家族的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曾在泰山一帶活動。
遷徙分布
淳于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五位門閥。淳于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遠古時的炎帝的後代人,封於州邑,讓他們建立了州國。還同時封為公爵,於是州國的君主就稱為州公。州國那地方,就在現今山東省安丘縣。安丘縣的東北邊,至今還有個淳于城,這個淳于城,原來就是州國的都城。州國經一度亡國又復國,復國後就稱為淳于國。再以後,淳于國的公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了。淳于氏望族居齊郡(今山東省臨淄縣一帶)。後來因徙遷,有的於河內郡為望族(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一帶)。
今在山東省的龍口市,重慶市的南川縣、萬盛區、渝北區、北碚區、綦江縣、彭水縣,四川省的瀘州市、廣元市蒼溪縣、鹽亭縣、綿陽市、達州市、倉溪縣,安徽省的宿州市,湖南省的長沙市湘陰縣,河南省的鄭州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北京市,貴州省凱里市等地,均有淳于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淳于髡
戰國時齊國文士。博學多聞,知識豐富,口才好,善於答辯,說話幽默滑稽。當時諸侯並侵,百官荒亂,淳于髡遊說於各諸侯國之間,說之以隱,並見聽從,以為諸侯主客。
淳于越
戰國時齊國博士。李斯和淳于越是一對好兄弟,身居相位的李斯,為了迎合秦始皇統一言論的需要,上表焚書,當即遭到太子老師、博士淳于越的反對。李斯意識到,焚書之議勢在必行,卻又擔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強諫惹禍,想方設法勸導他,可是淳于越還是觸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護下,淳于越免於死罪,革職回鄉。為了保護儲君,在回鄉路上,他又為扶蘇代言,泣血上表,諫阻焚書,終於招來殺身之禍。在刑場上,監刑官李斯和死囚淳于越互吐心聲,闡明各自的人生觀。淳于越捨生取義,與詩書共存亡,死得坦然;李斯保住了祿位,卻遭受天下讀書人的唾罵。
淳于量
字思明,南朝陳車騎將軍。其先濟北人,世居京師。父文成,仕梁為將帥,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淳于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起家湘東王國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參軍。累遷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餘載,兵甲士卒,盛於府中。荊、雍之界,蠻左數反,山帥文道期積為邊患,中兵王僧辯征之,頻戰不利,遣量助之。量至,與僧辯併力,大破道期,斬其酋長,俘虜萬計。以功封廣晉縣男,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為新興、武寧二郡太守。
淳于恭
淳于長
字子鴻,西漢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其父族雖無權勢,但母族十分顯赫;其姨娘王政君,王政君何許人也?她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成帝劉驁的皇太后;其大舅王鳳是大司馬、大將軍;二舅王譚、三舅王商、四舅王立、五舅王根和六舅王逢,也於同一天分別被封為平阿侯、成都侯、紅陽侯、曲陽侯和商平侯,一時有"五侯"的盛名。基於此,他20來歲便當上了黃門郎,可以出入於宮廷之中,往來於顯貴之間。從此,他竭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計地接近和討好成帝,漸漸取得了成帝的信任,很快升為衛尉,成為九卿之一。
淳于誕
後魏時蜀漢人。他的父親興宗為南安太守。他十二歲時隨父親前往揚州,但在路上其父被盜賊所害,他倍感哀傷,誓要奮發,傾資財結交賓客,半月內遂得復仇,破賊樊文熾等。官終梁州刺史。
淳于棼
為唐李公佐著《南柯太守傳》中的故事人物,敘述主人公淳于棼與二友酒醉、入夢,在大槐安國招駙馬,任太守,煊赫一時,後因戰敗,公主又死,國王懷疑,有人構陷,被送回鄉,夢醒時二友正在床邊洗腳,即以虛幻曲折的故事情節,諷刺沉迷仕祿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場互相傾軋的情況。
淳于朗
唐代黃縣人,淳于難之弟,武德年間隨兄難入朝,因以佐命,官菜陽剌史、後宰相,封燕國公。
淳于難
黃縣人,隋時據守文登。唐興降唐,文登遂升為州,以難為刺史,封晉國公。
淳于意
山東人,漢代名醫,仕齊為太倉長,世稱為太倉公或倉公。少喜醫術,後為人治病,決生死多驗。文帝時,因故獲罪,當處肉刑,其女緹縈上書,願以身入宮為婢,代父贖罪,文帝悲其孝心,因廢肉刑。
淳于緹縈
文物遺留
1999年4月,泰山虎山東路拓寬工程中,一戰國墓出土一件有銘青銅戈。戈援長而狹,長鬍三穿,內微上翹,上有一穿,內末端及下側有刃。通長27.2厘米,援長18.6厘米、寬2.5~2.9厘米,內長8.3厘米、寬2.9厘米(圖1)。胡上鑄有“淳于右造”4字銘文。
“淳于右造”戈從形制看,時代應屬戰國中晚期。銘文中的“右”,應是鑄造兵器的“右庫”。齊國當時在都城設有左右庫製造兵器,下屬小諸侯國亦設兵器冶鑄庫。出土青銅有銘戈中,已有“淳于左造”“淳于右造”戈。
“淳于右造”戈的出土,為研究齊國歷史及淳于國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於家汶畔贊
時過境遷,歷史永恆,現如今於家汶畔村人正以辛勤的勞動,走上勤勞致富的道路。
家鄉人民格外親,綠色產業入人心;再接再厲不忘本,共建富饒幸福村。
《於家汶畔贊》
作者:於希水 、於學凱合作
合力創作,讚美詩篇;繼續交流,不斷完善;杞國故都,汶水河畔;于氏家族,勤勞友善;
領導帶頭,大家靠前;綠化產業,經營多年;得天獨厚,值得贊談;樹哥樹嫂,辛勤耕田;
一秧一苗,細心照看;除草打藥,施肥抗旱;嫁接繁育,精心修剪;綠樹品種,樣樣齊全;
科技前沿,新品超前;質量一流,物美價廉;一年四季,忙碌田園;各地客商,雲集洽談;
全村老少,喜心歡顏;惠我民眾,富我家園;願我產業,再登雲端;所到之處,生機盎然;
承前啟後,國泰民安;繼往開來,碧水藍天;於家族人,共同祝願;祖國母親,大好河山~
地圖信息
地址:濰坊市坊子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