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區(綦江縣)

綦江區

綦江縣一般指本詞條

綦江區隸屬於重慶市,位於重慶市南部,地處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結合部。

綦江區東連南川區,南接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桐梓縣,西臨江津區,北靠巴南區,幅員面積2747.8平方公里。至2017年,綦江區常住人口為82.55萬人;轄5個街道25個鎮,共365個行政村、90個社區。

2017年,綦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2.1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2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4.7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8.1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6:48.2:38.2。

綦江區旅遊資源以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為主,主要有古劍山、丁山湖、白雲觀、古樹化石群、石壕紅軍烈士墓等。

2015年11月,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綦江區 
  • 外文名稱:Qijiang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重慶市
  • 下轄地區:三江街道、關壩鎮、黑山鎮等
  • 政府駐地:古南街道
  • 電話區號:023(+86)
  • 郵政區碼:401420
  • 地理位置:重慶市南部
  • 面積:2747平方千米
  • 人口:常住人口為82.55萬人(2017年)
  • 方言西南官話-重慶方言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古劍山、丁山湖、古樹化石群等
  • 機場: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22公里
  • 火車站綦江站綦江北站綦江東站 
  • 車牌代碼:渝A、渝B、渝D
  • 行政代碼:500110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氣候特徵,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水能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科技,衛生,體育,交通,公路,鐵路,水路,著名人物,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綦江屬巴國
秦、漢為巴郡江州縣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為牂牁郡母斂縣屬地。西魏、北周屬江陽縣地。隋朝,為江津縣地。
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縣地置南州,並置隆陽、扶化、隆巫、丹溪、零水諸縣。武德三年(620年),改名州。武德四年(621年),復名僰州。貞觀五年(632年),置三溪縣,隸屬於南州。貞觀七年(634年),置嵐山、當山、歸德、汶溪四縣,隸屬於南州。貞觀八年(635年),嵐山、當山、歸德、汶溪四縣併入南州。貞觀十一年(638年),扶化、隆巫、零水三縣併入南州。貞觀十六年(643年)撤銷丹溪縣,置溱州溱溪郡,治地在榮懿縣,管轄扶觀、樂安。鹹亨初年(670年),撤銷三溪縣。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陽縣為南川縣。天寶初年(742年),改南州為南川郡。乾元初年(758年),復名為南州,隸屬於江南道黔州都督府(今彭水縣)。
宋慶曆八年(1048年),隸屬於渝州。皇佑五年(1053年),撤銷南州為南川縣。熙寧七年(1074年),南川縣併入南平軍,隸屬於夔州路。元豐初年(1078年),復置南川縣。
元朝,置南坪綦江長官司,屬播州宣慰司。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設綦江縣
明清時期,綦江縣仍置,均屬重慶府。
民國初期,綦江縣先後隸屬重慶蜀軍政府、重慶鎮撫府和川東道(後改為東川道);民國16年(1927年),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的防地;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後,綦江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綦江縣先屬川東行政區璧山專區;1951年,璧山專區改為江津專區,綦江縣仍屬江津專區;1953年,撤銷行政區,恢復四川省建置後,綦江縣仍屬江津專區。
1956年,綦江縣2個村劃歸貴州省鰼水縣。1958年11月,綦江縣劃歸重慶市管轄。
1979年,綦江縣5個鄉生產隊劃歸貴州省習水縣,習水縣3個生產隊劃歸綦江縣。
2011年10月,撤銷重慶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綦江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綦江區轄古南、文龍、三江等3個街道,石角、東溪、趕水、打通、石壕、永新、三角、隆盛、郭扶、篆塘、丁山、安穩、扶歡、永城、新盛、中峰、橫山等17個鎮,302個行政村、79個社區居委會,2525個村民小組、539個居民小組。
綦江區夜景綦江區夜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綦江區位於東經106°23′-107°03′、北緯28°27′-29°11′之間,在重慶市南部,東鄰南川區,南接貴州省習水桐梓兩縣,西連江津區,北靠巴南區。區境東西寬71公里,南北長82公里,幅員面積2747.8平方公里。
綦江區

地形地貌

綦江區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介於華鎣山帚狀山脈向南傾沒、大婁山脈向北延伸之間,屬喀斯特地貌。地貌特點是:南西高、北東低,邊緣高、腹地低,以山地為主,遭河流切割,溝深岩多,地形破碎,多孤立山體,少完整山脈,地勢高差大。區境主要有中山、低山、深丘、淺丘和槽谷五大類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地占綦江區總面積約70%,丘陵約占30%。綦江區境內最高海拔1973米,為黑山鎮獅子槽東側山峰;最低海拔188米,為永新鎮昇平木瓜溪口。綦江城區海拔254.8米。

河流水系

綦江河為綦江區境內第一大河流,為長江一級支流,多年平均流量83.9立方米/秒。綦江河有大小支流30多條,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洋渡河、藻渡河、扶歡河、郭扶河、蒲河、三角河和清溪河

氣候特徵

綦江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有副熱帶東亞季風特點。氣候表現為冬暖、春早、夏熱、秋陰,雲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溫、光、水地域差異大。年平均氣溫18.8℃,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年均無霜期344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綦江區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硫鐵礦、石灰岩、白雲岩、銅、硫磺、石英、礬、天然氣、頁岩等,其中煤礦地質儲量20億噸以上,可開採量約14億噸,是重慶市主要的煤炭能源基地。

生物資源

綦江區植物種類有2000多種,其中,珍貴林木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潤楠、銀杏、楠木等。植物中有各種速生喬、灌樹種、鄉土樹種以及經濟樹種共40餘個品種。主要有馬尾松、華山松、杉木、柳杉、柏木、側柏、楠木、香樟、白揚、梧桐、板粟、泡桐、皂角、洋槐、黃角、女貞、麻櫟、合歡、馬桑、黃荊、白櫟、映山紅、楓香、千丈、油橄欖、蠟樹、棗樹、漆樹、棕櫚、油茶、油桐、核桃、柿子、水竹、慈竹、和葛藤、葡萄、野棉花、絲茅、蒲公英、夏枯草、柴胡、地瓜等幾十種草本植物。天然植被以松、杉為主,占用材林面積70%以上,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帶。
綦江文龍街道綦江文龍街道
綦江區動物有200多種,其中,獸類20多種、鳥類40餘種、蛇蟲類50多種、水生動物及魚類70多種。重點保護動物有黑葉猴、雲豹、林麝、獼猴、穿山甲、豺、青鼴、大靈貓、小靈貓、金貓、斑羚、黑耳蔦、蒼鷹、雀鷹、普通鵟、紅隼、紅腹錦雞、領角鴞、雕鴞、斑頭鵂鶹、鷹鴞等。

水能資源

綦江區水能資源總量為11.6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0.89億立方米,利用過境水0.74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至2017年末,綦江區戶籍總戶數367359戶,減少3658戶;戶籍人口933435人,減少4878人,其中城鎮人口426753人,鄉村人口506682人,總人口中18歲以下的156186人,18至35歲的206771人,35至60歲的362121人,60歲以上的208357人,100歲以上的100人。年末常住人口82.55萬人,增加1.0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95萬人,增加2.0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4.45%,同比提高1.82個百分點。當年遷入人口35491人,其中省內遷入33954人,遷出人口39589人,其中遷往省內37665人。全年出生人口10947人,死亡人口11904人。出生政策符合率98.32%,出生缺陷一級預防覆蓋率100%,出生人口性別比102.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1‰。

民族

綦江區是重慶市雜散居少數民族分布重點地區之一。至2011年底,綦江區有苗、彝、回、滿、壯、白、藏、侗、傣、蒙古、納西、土家、布依、高山、仡佬等35個少數民族,總人口8800餘人。苗族彝族為世居民族,人口近6000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8%。

經濟

綜述

2017年,綦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2.13億元(本公報數據均不含萬盛經開區),按2015年不變價計算,同比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29億元,同比增長4.3%,拉動經濟成長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74.70億元,同比增長11.1%,拉動經濟成長5.5個百分點,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146.42億元,同比增長10.9%,建築業增加值28.28億元,同比增長11.9%;第三產業增加值138.14億元,同比增長10.9%,拉動經濟成長3.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6:48.2:38.2。地區生產總值近三年平均增長10.6%。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4140元,同比增長12.9%,近三年平均增長13.2%。

第一產業

2017年,綦江區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73.59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農業50.44億元,同比增長8.1%, 林業2.84億元,同比增長18.6%,牧業17.89億元,同比下降11.8%,漁業1.76億元,同比增長5.9%,農林牧漁服務業0.66億元,同比增長13.1%。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49.82億元,可比增長4.3%。
2017年,綦江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99.67萬畝,同比下降0.9%。其中:小春面積19.01萬畝,同比減少6.2%;大春面積80.66萬畝,同比增長0.5%。油菜種植面積8.02萬畝,同比增長49.6%,蔬菜種植面積39.01萬畝,同比增長1.7%。
2017年,綦江區糧食總產量38.16萬噸,同比增長0.2%。其中小麥產量1.05萬噸,同比下降23.5%;水稻產量16.47萬噸,同比增長0.4%;玉米產量7.95萬噸,同比持平;紅苕產量7.3萬噸,同比增長0.3%。經濟作物中蔬菜產量60.65萬噸,同比增長4.6%;油菜產量0.94萬噸,同比增長44.2%。

第二產業

2017年,綦江區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222戶,實現工業總產值451.37億元,同比增長15.4%。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46.42億元,可比增長10.9%,工業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40.4%。工業實現稅收7.84億元,同比增長22.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鋁銅材料101.18億元,同比增長22.7%;汽摩整車及零部件126.80億元,同比增長4.9%;建築產業現代化17.64億元,同比增長65.6%。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4.47億元,同比增長36.3%;其中利潤總額12.04億元,同比增長20.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2.53億元,同比增長15.5%,總資產貢獻率9.7%,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產品產銷率98.6%,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
綦江區綦江區
2017年,綦江區建築業增加值28.28億元,可比增長11.9%。全區納入統計的資質以上建築企業93家,其中一級企業1家,二級企業36家,三級和不分等級56家。全年完成註冊地建築業總產值77.93億元,同比增長13.5%,在地建築業總產值176.15億元,同比增長19.7%。建築業實現稅收4.00億元,同比下降32.0%。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綦江區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24.4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3.6%,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6.7%;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3.04億元,同比增長10.9%,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3.6%。年末限額以上單位350家,其中企業260家。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23億元,同比增長13.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實現88.98億元,同比增長13.9%,其中城區56.27億元,同比增長13.9%;鄉村實現42.25億元,同比增長12.0%。按行業統計,批發業實現17.32億元,同比增長3.3%;零售業實現85.15億元,同比增長18.8%;住宿業實現9.10億元,同比增長3.0%;餐飲業實現19.66億元,同比增長5.9%。從限上法人企業商品零售額看,文化家具類增長105.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202.1%。
古劍山古劍山
對外開放
2017年,綦江區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96個,協定引資365.36億元,同比增長10.4%;到位資金151.04億元,同比增長14.6%。外貿進出口總額4810.87萬美元,同比增長3.2%,其中出口4810.87萬美元,同比增長3.2%。實際利用外資237萬美元,同比下降98.6%。實際利用內資(市外國內不包括港、澳、台地區)130.01億元,同比增長29.3%。
交通
2017年,綦江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2.07億元,可比增長11.7%,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6.1%。全年客運量1993萬人次,同比下降14.4%;貨運量7515萬噸,同比增長7.8%;實現客運周轉量9.50億人/公里,同比下降21.7%;貨運周轉量128.97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6.0%,鐵路旅客周轉量63.95萬人,鐵路貨運周轉量731.64萬噸,鐵路運輸總周轉量增長4.8%。全區公路里程(不含高速)4805公里,其中等級公路4800公里,同比增加202公里。高速公路124公里。全區擁有客運汽車506輛,城市公車211輛,出租汽車260輛,民用貨車30662輛。水路里程214公里,擁有船舶17艘。年末機動車保有量21.85萬輛,增長15.6%,其中機車9.22萬輛,增長9.4%,汽車12.64萬輛,增長20.6%,其中小型汽車8.87萬輛,增長23.7%。
通訊
2017年,綦江區擁有通信基站2405座,同比增長23.4%;固定電話用戶12.66萬戶,同比增長7.6%;行動電話用戶75.78萬戶,同比增長6.9%;國際網際網路用戶17.58萬戶,同比增長47.6%。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80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21億元,同比增長24.8%;電信業務總量4.59億元,同比增長5.3%。
旅遊
2017年末,綦江區已有掛牌四星級旅遊飯店1家,三星級旅遊飯店1家,具有三星級以上農家樂93家,星級旅遊飯店床位483張。旅行社3家,重慶在綦江設立旅行門市部20家,旅遊直接從業人員1.92萬人。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051.13萬人次,同比增長20.5%,其中國內遊客1047.23萬人次,同比增長20.5%,旅遊經濟總收入38.93億元,同比增長28.4%。

社會事業

教育

2017年,綦江區高考上線5842人,同比增加70人,增長1.2%,上線率97.1%,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全區國小97所,普通中學52所,中等專業學校2所,職業中學2所,大學1所。國小招生7220人,在校47778人,畢業7593人,教師2727人;普通中學招生11896人,在校36138人,畢業12505人,教師4389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844人,在校2866人,畢業1180人,教師103人;職業中學招生2245人,在校5562人,畢業1848人,教師290人;大學在校生5739人,教師289人;幼稚園74所,幼稚園教師1650人,在園兒童20744人,幼稚園招生365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89%。國小六年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到100%;國中階段入學率99.89%,鞏固率99.78%,畢業率99.63% ;高中階段入學率97.6%;三殘兒童入學率93.7%;脫盲兒童入學率100%;義務、中職教育生均辦學條件標準達標率91.5%,比2016年提高4.5個百分點。
萬盛石林萬盛石林

文化

截至2017年底,綦江區擁有文化事業機構27個,其中劇場、影劇院3個,檔案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1個,電視台1個。開播公共頻道電視節目111套,專業頻道電視節目73套,高清數位電視節目46套,年末有線電視聯網用戶在冊14.94萬戶,其中開通數位電視用戶在冊11.64萬戶,村村通喇叭953隻。年末圖書館藏書14萬冊。

科技

2017年,綦江區專利申請量518件,專利授權390件,有效發明專利量90件,完成科技成果登記158項。全區企業建立了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中小企業技術研發中心8家,培育區級農創天地3家。

衛生

截至2017年底,綦江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1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50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采供血機構1個,衛生監督所1個,結核病防治所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村衛生室357個。衛生機構床位數3446張,其中醫院、衛生院3316張。衛生機構實有在職人員5063人,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4000人,執業醫師、助理醫師1886人,註冊護師、護士278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85人。

體育

至2017年末,綦江區擁有各種體育場地1317個,其中體育場(館)6個,游泳館(池)19個,體育人口37.5萬人,成功舉辦運動會或比賽次數54次。組織參加市級以上比賽獲獎150枚,其中金牌42枚,銀牌50枚。全區等級運動員102人,等級裁判員257人。

交通

公路

截至2012年底,綦江區公路通車裡程3611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877公里,高速公路98公里。
公路(含過境公路)主要有G75蘭海高速公路210國道、渝湘303省道、綦萬高速公路等。

鐵路

截至2012年底,綦江區境內鐵路里程168公里,設有綦江北站、綦江站、轉關口站、三江站等火車站。
丁山湖景區丁山湖景區
過境鐵路主要有川黔鐵路渝黔高速鐵路等。

水路

截至2012年底,綦江區水上通航河道長214公里,河道可直通長江口岸。

著名人物

王良
王良(1905-1932),中國工農紅軍建軍初期著名將領。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3月,任紅4軍軍長。1932年6月,到前沿陣地偵察敵情時壯烈犧牲,年僅27歲。
萬盛黑山谷風景萬盛黑山谷風景
霍錕鏞
霍錕鏞(1905-1931),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任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長。1931年,在安慶被捕後遭殺害。
霍步青
霍步青(1902-1933),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接待處主任。1932年,任中共寧清歸特委書記,兼福建軍區第三分區政委。1933年在在福建寧化犧牲。
劉子如
劉子如(1870-1949),企業家、慈善家和愛國人士。1949年1月病逝,終年79歲。

風景名勝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綦江區北部,由木化石、老瀛山、古劍山三個景區組成,總面積為108平方公里。2009年,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公園。
東溪古鎮東溪古鎮
丁山湖
丁山湖位於綦江區丁山鎮,是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高山湖泊型風景旅遊區。主要景點有金山寺、白鶴林、渝貴界碑等。
東溪古鎮
東溪古鎮位於綦江區南部,原名萬壽場,始建於唐代。2005年,東溪古鎮被命名為重慶歷史文化名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