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因
從根本上說,課程改革的動因是因為面臨的
社會環境已經變了:在知識經濟時代、
信息社會當中,
知識以人們無法想像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就是說,具備學習的願望、興趣和方法,比記住一些知識更為重要。真正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應當是能夠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顯然,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方式,肯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於
高中教育已經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從只面向少數人的精英主義教育,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大眾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不再是只為大學輸送合格新生。當高中畢業生可能繼續升學,也可能直接走向社會時,高中教育就應當轉變為培養學生的“人生規劃”能力、職業意識和創業精神,這些正是新課改所十分強調的。
此外,這次新課改借鑑了先進國家的課改經驗,是對世界課程改革潮流的自覺順應,這一點在高中課改中尤為明顯。
改進內容
人們常常以為課程改革就是改換教材,這是不正確的。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新課改主要有六大“改變”:
1、課程目標方面,反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比如學化學,過去只是明確地告訴你什麼加什麼會產生怎樣的反應,現在我們經常不告訴學生結果,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習、理解和記憶,體驗過程,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2、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突出的是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得到強化,同時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
3、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繫的“活”的知識。
4、課程實施方面,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會合作。
5、課程評價方面,以前的評價過於強調甄別與選拔,現在強調評價是為了改進教學、促進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基礎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沒及格,老師可以給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學習。
6、課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國家課程、教材一統天下,現在強調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充分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人們已經感受到了一些變化:各地用的課本是不完全一樣的;老師上課不是“緊扣教科書”了;學生的“問題”多起來了;“中考”改為“國中畢業生學業考試”了;高中錄取不是只看分數了。
突出變化
從長遠看,這一輪高中課改對傳統高中教育模式的衝擊是很大的,可以說是“傷筋動骨”的。但課程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完全“推倒重來”,需要的是看準方向和堅定信念。
高中新課改“最要害”的變化是學生自主選課。也就是說,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有很大的“課程選擇權”,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為了有利於學生選課,教育部把高中課程分為8大學習領域:
語言與文學(包括語文、外語);
數學;
人文與社會(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和地理的一部分);
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的一部分);
技術(包括通用技術、信息技術);
藝術(包括音樂、美術);
體育與健康;
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學生只要“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獲得一定學分”,至於在一個領域內學哪門課,學生可以選擇,比如可以選語文而不選外語。
新課程還將同一學科的內容分為若干“模組”,教科書也按模組編寫,一般一個模組36學時、2個學分。學生選思想政治,還可進一步選《
經濟學常識》模組,或選《
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及其他模組。用學分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其實也是為了與學生選課相適應。
課改難點
學生自主選課,這是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難點!這其中,有高中學生自身的問題,比如高中生對社會的了解不深,人生規劃的意識和能力不強,不知道自己今後想乾什麼、能幹什麼,因此也就不知道該選什麼課;有家長的問題,家長期望的未必是孩子喜歡的,選課時聽誰的?有學校的問題,學生想選的課,學校的師資、設備、場地等都能滿足嗎?還有社會的問題,相對統一的高考,就業形勢的嚴峻,無法讓學生“想幹啥就幹啥”。
所以,新課改的方向是對的,需要努力去追求,但在短期內完全“達標”是不現實的,說“課程改革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是有道理的。
就目前而言,應當積極去做的是:讓學生嘗試著按自己的意願選課,學校要探索有利於學生選課的“走班制”教學模式,《
通用技術》課程要認真開起來,綜合實踐活動要落到實處,學生成長記錄和綜合素質評價要做好並發揮作用,這幾個方面可以說是衡量新課改到底有沒有真正啟動的主要標誌。
遵循原則
1、新課改應遵循基礎性原則
2、新課改應遵循開放性原則
3、新課改應遵循民主性原則
4、新課改應遵循個性化原則
師生關係
10到12人 配備一導師
課改後,高二第一個學段學完,新生將逐漸接觸選修課學習,這也是他們和之前學生最本質的區別。今後高中每10個到12個學生將配備一名專門導師,指導學生的學習計畫、發展方向、選修課程。
今後的高中學習將重點培養學生志向和願望、公民意識、終身學習願望和能力等六方面的能力。在三年8大領域15個科目的學習中,學生將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分別選擇文理、藝術類、研究類或技術類模組的學習。而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將由學生和導師、家長共同研究決定。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高素質的人才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的培養應該從多方面去滲透,在學校教育,尤其是班級管理中應該體現。本文提出了在新課改形勢下,班主任老師在班級管理中應富有人道精神,引導學生髮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人文素材,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洗禮,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為學生構建表現人文精神的平台。
重修規定
可補考重修
在整個高中三年的學習中,學生
選修課程比例只占總課程的1/5。但
選修課開始後,由於學生可在每個學習科目中選擇不同的模組,因此傳統的
行政班將在選課制下被打破。選課後,學生將在不同模組學習中形成新的班級,也就是“跑班”上課。因此,今後每名高中生將擁有自己的個性
課表。
三年的學習中,學生
必修和選修課程累加學分不低於144分方可畢業。目前一個模組學習為36學時,共兩學分。如果學生在某學分考試中沒有通過,可參加補考。補考不過則進入學分重修環節。
目前針對高中課改後的會考制度正在研製中。今後的高中生,將通過會考、學分修習和綜合素質評價得到整個高中學習的總成績。
教材變化
根據教育部有關要求(以北京市舉例),目前全市各區縣使用的教材已基本確定,除政治、化學和體育全市採用統一教材外,其他科目均有兩套教材,各區縣根據安排選用指定的一套教材。北京市高中課改選用的教材多數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
北京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地圖出版社、
嶽麓書社等出版的教材也入選了此次高中課改。
課改後學生教材也將按模組進行設定,因此部分學科教材數目相比以往有所增加,但“學生實際修習內容總量和過去比變化不大。”過去學生教材以學期為基礎,課改後一個學期等同於兩個模組的教學時間。
本市高中以往教材是在近代科學基礎上形成的,但隨著時代發展課改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現當代知識內容。“教材選擇和結構設定,更傾向於時代性,使學生的學習適應社會發展。”
語文教材的新變化:網路語言進入語文書
北京版新語文教材變化: 作為北京版語文課改教材編委之一,北京市
東城區語文特級教師薛川東介紹,北師大
岑運強教授寫的《新鮮的網路語言》首次將當代著作選入高中語文課本。學生們將在語文書中見到“:-)”、“:-(”等熟悉的網路符號。
課程改革後如果學生要參加高考,要學完9本語文,至少修完18個語文學分。必修系列的教材編寫以“文體閱讀”為線索,而選修系列則根據“專題閱讀”引導學生學習。學有
餘力的同學還可以在高三繼續學習自由選修模組,包括“交際語言套用”、“通俗文學”等。
人教版新語文教材變化: 與過去的語文教材相比,人教版新教材撤掉了一些說教性的文章,更加強調了新收入作品的文學性。為配合高中課改,人教版教材將給學生配發輔助光碟和參考書。光碟與課本同步,介紹每篇文章的背景、作者等內容。參考書則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方便。
海淀部分語文教師認為,人教版課改教材將過去3年要講的內容,壓縮到1年半講完,因此普遍感覺教學“密度”加大。
學習難點
新的高中課程中,學生將通過8個大類的學習領域修完144個學分,並通過高中會考,才能畢業。而與以往高中分為期中、期末考試不同,今後每學期考試次數將根據學生本學期研修的模組數量而定。
新課改將原有高中課程分成8個學習領域,每個領域又劃分若干模組,今後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將從以學期為單位轉變成以模組為單位,這將使老師面臨很大壓力。
“按模組時間安排,則現在的教學緊迫度將會增加。”模組教學也將增加學生的考試次數。但為避免學生因節奏過快造成的學歷疏漏,在高中模組教學中,部分學習內容難度將略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