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歷程
“雙名計畫”每一集中培養周期為三年,按照“中央與地方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統一與個性相結合、培養與使用相結合”的原則,綜合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培養。培養對象為普通中國小、幼稚園、特殊教育學校從事一線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的教師和校園長,以及教師發展機構從事教育教學研究並指導一線實踐的教研員。
獎項設定
要將培養對象納入本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名師名校長隊伍建設統籌管理,給予其名師名校長等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相應的待遇和支持政策,在課題立項等方面對培養對象予以重點支持。要指導市縣和所在學校為培養對象提供支持和保障。
中央財政通過教師培訓專項經費按照每位培養對象不低於10萬元的標準予以經費支持,分3年撥付基地。地方要配套專項經費,支持培養對象的學習研修、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數位化資源建設、教育幫扶、工作室建設等,經費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經費管理辦法執行。
堅持在使用中培養、在培養中使用,結合實際制定專門政策,為培養對象提供平台和鍛鍊機會,支持保障名師名校長在教育教學、基礎教育教師培養和辦學治校等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評選規則
(一)有過硬的政治素質、堅定的教育理想、深厚的教育情懷、高尚的師德師風,教學或辦學業績突出,育人成果顯著,深受學生喜愛,是“四有”好老師的楷模典範。
(二)為省級名師名校長、省級骨幹教師校長等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長期在中國小一線從事教育教學、教研和學校管理工作,初步形成教育教學和辦學治校的理念和風格,在區域內有較大影響。具有較強的教育研究能力,開展課題研究、編著專著或教材等,並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果。
(三)具有中國小正高級教師職稱或特級教師稱號,其中教師年齡不超過48周歲,校長擔任正職時間累計5年以上、年齡不超過50周歲。特別優秀者年齡可適當放寬。獲得過國家級、省部級榮譽稱號或政府獎勵的,同等條件下優先。
結業標準
一本個人專著。公開出版凸顯教育專長和風格的專著或形成成熟的書稿。
一項
課題研究。在研修期間,申報一項省級以上研究課題並開展研究工作,形成階段性課題研究報告。
一篇期刊論文。結合教育教學研究實際,研修期間撰寫至少1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並在專業期刊發表。
一場學術報告。在省級以上高水平學術會議或論壇至少作一場學術報告。
一個優秀團隊。以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為平台,引入優秀教師和校長形成學習共同體,帶動一批教師成長發展。
一項教育幫扶。通過對口支援、送教下鄉等多種形式在省域或全國範圍內參與教育幫扶,積極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一批數字資源。結合學習研修、團隊教研等生成一批優質的教師數位化學習資源,在國家中國小智慧教育平台發布。
一份專業發展報告。培養期間注重階段性總結,培養周期屆滿時,形成總結性的專業發展報告。
其中,課題研究、優秀團隊、數字資源、專業發展報告等4項任務為必選任務,另從其餘4項中結合實際自主選擇至少兩項。完成總計不少於6項任務方可結業。
培養對象
2023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新時代中國小名師名校長培養計畫(2022—2025)培養基地及培養對象名單。確定150位教師為名師培養對象、10家單位為名師培養基地,確定150位校長為名校長培養對象、10家單位為名校長培養基地。其中,江蘇省12人入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畫(名師、名校長各6人);南京師範大學入選“名師培養基地”名單。
2023年1月,經自主申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遴選公示並推薦、資格複審等,教育部印發通知,公布新時代中國小名師名校長培養計畫(2022—2025)培養基地及培養對象名單,其中,確定150位教師為名師培養對象、10家單位為名師培養基地;確定150位校長為名校長培養對象、10家單位為名校長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