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2022年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的目的
- 作者:[英]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6月1日
- ISBN:9787516832240
《教育的目的》是2022年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教育的目的》是英國教育家、哲學家懷特海的經典教育著作。書本內容收集了懷特海有關教育的演講論文集,原稿共十章,考慮到實用性和可讀性,精選譯稿前七章內容,詳細說明了懷特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觀點。本書以飲譽歐美教育界的“教育三階段論”為軸,圍繞智力教育這一主題,系統闡述了教育的目的是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
《教育的目的》是一本202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內容簡介 學生是鮮活的生命體,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促進他們的自我成長與自我學習。基於這個邏輯前提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教師必須是學生成長的啟蒙者、點燈人。因此,本書通篇反對生搬硬套的死記硬背和毫無溫情與敬意...
《教育的目的》是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懷特海有關教育的演講論文集,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念。他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氣與活力,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他還重視審美在...
《教育的目的》是2022年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教育的目的》這是一本值得我們所有人細細品讀的奇書!懷特海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並引導他們走上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本書從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節奏、數學課程等多個方面論述了這一主題。...
一 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一種掌握種種細節的需要耐心的過程,一分鐘,一小時,日復一日的循環。我們知道有一句諺語“見樹不見林”,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使學生通過樹木看見森林。二 教育的節奏 教育的節奏指一個特定的原則——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學習方式應該在學生的智力發育達到適當的階段時採用。這個原則在對...
《教育的目的(第二版)》是2014年4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內容簡介 《教育的目的(第二版)》是作者有關教育的演講論文集,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念。他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氣與活力,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
篇一 教育的目的:為人生而教育 教育與人生 讀書和受教育 “學習”不只是“記誦”國小教育的改造 受教育的與改革教育 受教育跟處理生活 知識本位與考試本位 不相應的“因”與“果”革除傳統的教育精神 “享受”升學與就業 何必升學 “生活教育”——懷念陶行知先生 新精神 不應單純追求升學率 呂叔湘先生說的...
教育就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畫、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範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和養育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公民,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成長,推動民族興旺,...
教育的目的(全譯本)《教育的目的(全譯本)》是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
”他還說:“教育本身無目的。只是人,即家長和教師等才有目的。”從而鮮明地提出了“教育無目的”理論。杜威的“教育無目的”理論認為:教育目的只存在於“教育過程以內”,不存在有“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主張兒童的本能、衝動、興趣所決定的具體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將社會、政治需要所決定的教育總目的看作...
中國的教育目的,在於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都得到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充分的發展,使其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科學知識的社會成員。一個人要成為一個健全的社會成員,就必須從幼小開始,不斷地受教育。德國哲學家、教育思想家I.康德說過:“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要把每個人陶冶成為有理想、有...
教育思潮 形式教育論與實質教育論 形式教育論起源於古希臘,縱貫整箇中世紀,形成於17世紀,盛行於18—19世紀,衰落於20世紀,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齊。主要觀點是: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各種官能或能力;形式學科(如希臘文、拉丁文、數學、邏輯學等)或古典人文課程最有發展價值;教學原則、方法以學生心理...
成人教育目的(aims of adult education),成人教育理論概念。各家說法不一。1936 年出版的《進行中的成人教育》一書列舉 18 種意見:(1)為教育完人——傑克斯;(2)為保持思想開放——巴特勒;(3)為使判斷基於事實——貝克;(4)為迎接自由選擇的挑戰——費希爾;(5)為及時了解新知識——奧格本;(6)...
教育的本質與作用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對人類來講,教育的作用是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傳承與發展;二是對一個國家來說,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國民素質,為國家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增強國家競爭力;三是對受教育者個人而言,接受教育主要是為了追求人生幸福,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功能 文明進步 教育是使人 社會化、現代...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人,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學說和他的事跡,弟子們各有記錄,後來彙編成一本書,名為《論語》,這是 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簡介 全書篇幅不大,但較全面地從孔子的世界觀、關於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內容、教學...
認為人的價值高於社會價值,把人作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個人本位論者主張教育目的的提出應當根據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從社會需要出發。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人,充分發展受教育者的個性,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評價教育的價值應當以教育對個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來衡量。社會本位論 認為社會價值...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與實施路徑》是史寧中,柳海民撰寫的一篇論文。論文摘要 我國素質教育中使用的"素質"一詞的具體內涵應當是:人通過合適的教育和影響而獲得與形成的各種優良特徵,包括學識特徵、能力特徵和品質特徵。對學生而言,這些特徵的綜合統一構成他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素養或基本條件。素質教育是把教育過程中...
《教育基本理論》是以教育的兩大功能為主線.對作者本人積累的教學經驗與科研成果進行提煉梳理。有選擇地對教育基本理論中的某些問題,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功能、教育目的、我國學校教育制度、教師素質及角色、教育平等、閒暇教育、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與現代化、教育機智等相關教育原理...
《教育論》是英國思想家赫伯特·斯賓塞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60年。《教育論》是斯賓塞先前發表過的四篇教育論文的合集,該書圍繞著教育的目的任務、課程理論和教育方法,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內容涉及德、智、體育的方方面面。該書出版後,在英國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較大地推動了近代科學...
《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是2008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沃夫岡·布雷欽卡。內容簡介 《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教育科學體系引論》是德國20世紀60年代末教育學性質大討論的產物。作者明確指出,儘管生產教育學知識的人越來越多,但是,這些知識太過空泛、空洞,鮮有實用和實踐價值,因此,...
教育理念,即關於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理念介紹 何謂“教育理念”呢?查國內極具權威性的由董純才主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編...
斯賓塞對英國教育的這種狀況進行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這種教育不過是一種“裝飾”:“在心智方面同在身體方面一樣,我們所追求的都是裝飾先於實用。……那些受人稱讚的知識總是放在第一位,而那些增進個人福利的知識倒放在第二位。”在斯賓塞看來,傳統的古典主義教育在“裝飾先於實用”的原則下,學校教育的目的...
《再論教育目的》是1997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翰﹒懷特。作者簡介 作者約翰﹒懷特是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哲學系主任、英國教育哲學會會長、當代分析派教育哲學的大本營——倫敦學派的一名主將,並且是世界教育哲學家國際網的主要發起人之一。內容簡介 懷特認為,“教育目的的中心內容應該是使學生成為一個...
在教育關係上,片面誇大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主體地位,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客體,否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權威和領導決定作用。在教育與發展的關係上,把教育的目的僅放在掌握知識層面。教育方法上,片面強調教師外在的注入、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不注重教師的啟發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等。2、啟發式教育方法觀 啟...
學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計畫性集中體現在嚴密組織性上。學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學校教育具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從巨觀上說,學校有各級各類、多種多樣的體系結構;從微觀上說,學校內又有專設的領導崗位和教育教學組織,有專司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總務後勤、文體活動等專門組織機構,還有一系列的嚴密的教育教學...
否認社會對教育目的的制約作用,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於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而和諧的發展。代表人物有盧梭、福祿培爾、裴斯泰洛齊等。裴斯泰洛齊說:“為人在世,可貴者在於發展,在於發展各人天賦的內在力量,使其經過鍛鍊,使人能盡其才,能在社會上達到他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對人們的心理教育,主要是對人們的情商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安全道德教育 “德”原意指“以弓縛首,牽之以祭”,與戰爭有關。從《逸周書》和《克殷》、《世俘》的記載中看,古代戰爭常以俘獲戰俘為目的,用以賞賜戰爭功臣或當作禮品贈送友人,或用以祭祀。後來犧牲戰俘的祭祀之風又演化為殺殉的陋俗,此俗一直...
明人倫,古代的教育目的。《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人倫的具體內容用孟子的話說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