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哲學基礎的反思

教育理論哲學基礎的反思

《教育理論哲學基礎的反思》共分六章,主要介紹了“人與教育理論”、“教育目的形成研究”、“教育目的價值論”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教育理論哲學基礎的反思
  • 作者:夏正江
  • ISBN:753207320
  • 類別:教育
  •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年03月01日
文摘,目錄,

文摘

研究性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使學生在學科學習中(或結合其他學科)選擇並確定學習的內容,自己動手收集、分析、判斷大量的信息材料,進行積極的探索、發現和體驗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覺端正學習動機,在探索求知的學習過程中,將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經驗,從而增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
一、 問題的提出
1.課程改革、新大綱及新教材提出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我國正在醞釀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從新課程計畫,還是新教學大綱、新教材,都集中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這一基本思想。新的課程結構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設定了“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它要求學習者從生活世界中自主選擇主題並對主題進行主動探究。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也增加了“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課題學習、專題研究等研究性學習方式,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增強主動學習意識,提高學習水平,增強發展性學力。這些都促使語文教育者要從“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出發,重新審視、定位我們的語文教學,摒棄傳統的“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境地,循著“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創立“促成學生髮展”的新教學模式,促成學生能力思維發展和人格個性發展。因此,創設和運用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一項重大課題。
2.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把教學活動的重點聚焦到學生的“學”上。傳統的語文教學偏重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注重的是教師的“教”。對於學生的“學”,往往強調的是“主體性地位”這一理念性原則。對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培養,更多的是強調教師的教法,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其語文能力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這種理念的錯位,導致當前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高分低能”、“有知識無文化”的弊端。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人們已意識到,只有充分“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學習參與意識,把教學過程聚焦到學生的“學”上,才能徹底改變傳統語文教學“重複低效”、“形質異化”的被動局面。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它的終極目標在於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學會關心”、“學會生存”,不斷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具有較強競爭力、應變力的人才。於是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就應運而生。
3.當前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碰即退”的弊端。語文課堂經過幾十年來的“否定--肯定”的質變過程,已出現了教師時刻注意學生的主體性這一可喜變化。這是當前課堂教學最大的收穫之一。但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多的是注重形式,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遇到實質性問題,往往是“一碰即退”。為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採取“課堂討論法”,認為有此就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這種討論法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引導者,由誰發言,如何發言都由教師確定。有些老師雖設計了一些較開放的討論題,但往往是在學生興致正濃時突然剎車。有些老師精心設計了每一個問題,循循善誘,步步啟發,左右開導,將學生“請”入早已設好的圈套中。這種討論往往是教師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記憶來進行的,其實質就是教師一再補充說明,一再糾正學生的理解思維。最後,整個課堂變成“學生的嘴說老師的話”,還是一個被動接受學習的教學模式。
4.語文學科性質呼喚人文素質的培養。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及其配套教材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注重了文學的教育。大綱在“教學目的”部分,很明確地強調了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力”,把語文定位為“培養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培養學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華精神境界。換言之,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一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不再是教師“教語文基礎知識,訓練語文技能,強化解題方法”,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人類歷史文化中汲取豐厚的精神養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取向去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在交際中學習、捕捉、篩選、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來強化語文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逐漸掌握學習和生活的基礎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質量。因此,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就不足為怪了。另外,當前學生能力的培養囿於課本,課本成為課堂教學雙邊活動的唯一媒介,成為學生技能培養的唯一途徑;傳統的教學形式--班級教學的封閉性,注定課堂上只能採取老師講、學生被動地坐在台下接受知識。因此,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對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人與教育理論
第二章 教育目的形成研究
第三章 教育目的價值論分歧之一: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
第四章 教育目的價值論分歧之二: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
第五章 教育目的價值論分歧之三:精英主義與平等主義
第六章 教育目的價值論分歧之四:現時主義與未來主義
結束語 對話人生與教育
主要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