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律儀戒】關於攝律儀戒,《佛學大辭典》:“【攝律儀戒】……即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種戒律,積善防惡;為七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
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併為五項時,稱五篇門。大乘三聚淨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菩薩戒義疏雲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莊嚴論雲:‘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後攝善攝生二戒,以勤勇為體。’...
別解脫戒,又名別解脫戒律,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因合於律儀,故又名別解脫律儀。佛教七眾弟子,由出離心為發起...
三聚淨戒是總括大乘菩薩一切戒律的三個分類,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三聚淨戒這個名稱最初見於陳、隋之際天台家等有關著述,但其內容早已見諸譯籍。...
菩薩對三聚淨戒,更要精進力行,精進攝律儀戒,無惡不斷,精進攝善法戒,無善不修,精進饒益有情戒,無生不度。總之有了精進勇猛,勇往直前的毅力決心,沒有辦不...
(四)一切門戒,可分為四:⑴正受戒,菩薩受先所受之三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⑵本性戒,菩薩住種性位,本性仁賢,故身、語二業恆為清淨。...
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併為五項時,稱五篇門。 大乘三聚淨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
攝眾生戒在度眾生,配於“眾生無邊誓願度”。又攝律儀戒,如持不殺止惡不生,離諸染污,是為法身之因。攝善法戒在行諸善,深究法門而證佛道,是為報身之因。攝...
受菩薩三聚淨戒時,亦有通受別受之分,總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而受之,是為通受;別就攝律儀戒,受七眾各別之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則是別受...
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併為五項時,稱五篇門。大乘三聚淨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持戒度”其中“饒益有情戒”主要屬悲,“攝善法戒”主要屬智,“攝律儀戒”則分屬悲智。其餘兩度,仿此可知。至於“四攝”,布施屬悲,愛語多屬智,利行、...
《纓絡經》是以十波羅夷為攝律儀戒,以八萬四千法門為攝善法戒,以慈悲喜舍化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為攝眾生戒,在《瓔珞經》里稱此三聚淨戒是“三受門”,指出這...
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併為五項時,稱五篇門。大乘三聚淨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二)一切戒,可分為二:(1)在家分戒,(2)出家分戒。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聚淨戒。...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
佛學術語,行住坐臥之四威儀,各有二百五十戒,共為一千,對於攝律儀戒等之三聚而為三千,又對於殺,盜,淫(身之三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口四支),之身口...
戒為三學之首,有防非止惡的意思,即能清淨身心,提升道德情操。戒學含攝三個方面,即融通大乘諸戒而圓融無礙的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又名自性戒、一切菩薩...
以上四重戒,若配於三聚淨戒,則第一重戒相當於攝律儀戒,第二相當於攝善法戒,第三、第四相當於攝眾生戒。又,若配於三種菩提心,則第一重戒相當於三摩地菩提心...
一戒淨華戒淨華者。謂攝律儀等戒。即正語正業正命也。謂二乘持守戒法。攝身口意業。若戒行清淨。則果自成也。...
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併為五項時,稱五篇門。大乘三聚淨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凡學密法必須依止師長先受灌頂,清淨守護三昧耶律儀。但受梵行戒的人,不可傳也,不可受真實的"密灌頂"和"智慧灌頂",只能受金剛阿闍黎灌頂(瓶灌頂攝),和聽受...
不應舍正法戒 如來一切正教,皆當修行受持讀誦,應如海納百川,而無厭足之心。 攝律儀戒 三摩地菩提心 不應舍離菩提心戒 菩提心為三昧耶戒的根本。菩提心...
[五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於我法中,修行梵行;此諸眾生,無量無邊,一切皆得不缺減戒,具三聚戒,無有破戒起惡道者。(三聚戒者,攝律儀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