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種戒相指自性戒,一切戒,難行戒,一切門戒,善士戒,一切種戒,遂求戒,此世他世樂戒,清淨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種戒相
- 自性戒:屬大乘戒,名為菩薩戒波羅密多
- 難行戒:菩薩於所具大財大族自在增上
- 一切門戒:正受戒
自性戒,一切戒,難行戒,一切門戒,善士戒,一切種戒,遂求戒,此世他世樂戒,清淨戒,
自性戒
九種戒相
屬大乘戒,名為菩薩戒波羅密多。即:(一)自性戒,可分為四:⑴從他正受,⑵善淨意樂(不從師授),⑶犯已還淨,⑷深敬專念無有違犯。後二法乃前二法所引,為菩薩自性戒所具四功德。
一切戒
(二)一切戒,可分為二:⑴在家分戒,⑵出家分戒。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聚淨戒。
難行戒
(三)難行戒,可分為三:⑴菩薩於所具大財大族自在增上,而能棄捨,受持菩薩淨戒律儀。⑵菩薩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淨戒無有少缺。⑶菩薩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恆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有誤失。
一切門戒
(四)一切門戒,可分為四:⑴正受戒,菩薩受先所受之三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⑵本性戒,菩薩住種性位,本性仁賢,故身、語二業恆為清淨。⑶ 串習戒,菩薩往昔餘生中,曾串修習三聚淨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於現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深心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⑷方便相應戒,菩薩依四攝,於諸有情身語善業恆相續轉。
善士戒
(五)善士戒,可分為五:⑴菩薩自具屍羅(梵s/i^la ,戒),⑵勸他受戒,⑶贊戒功德,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⑸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一切種戒
(六)一切種戒,此戒有六種、七種之別,計為十三種。六種即:⑴回向戒,即回向大菩提。⑵廣博戒,即廣攝一切所學處。⑶無罪歡喜處戒,即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⑷恆常戒,即雖盡壽命,亦不捨所學處。⑸堅固戒,守戒堅固,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等,皆不能伏、不能奪。⑹屍羅莊嚴具相應戒,即具足一切戒莊嚴。七種即:⑴止息戒,即遠離一切殺生。⑵轉作戒,即攝一切善,饒益有情。⑶防護戒,即隨護止息、轉作戒。⑷大士相異熟戒。⑸增上心異熟戒⑹可愛趣異熟戒。⑺利有情異熟戒。
遂求戒
(七)遂求戒,菩薩希求眾生勿以斷命、不與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粗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菩薩亦不以此惡觸加諸眾生,令彼所求不遂、意不悅。
此世他世樂戒
(八)此世他世樂戒,可分為九,即菩薩為諸眾生有四種淨戒:⑴應遮處而正遮止,⑵ 應開處而正開許,⑶應攝受則正攝受,⑷應調伏則正調伏。復有所余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等五種俱行淨戒。如是九法能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
清淨戒
(九)清淨戒,可分為十:⑴初善受戒,即唯為沙門三菩提故。⑵有不太沉戒(於違犯時生悔愧而遠離)與不太舉戒(生悔愧而遠離非處)二種。⑶離懈怠戒,即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耽著,晝夜勤修善品。⑷離諸放逸所攝受戒。⑸正願戒,即遠離利養、恭敬、貪等,不願生天而自修梵行。⑹軌則具足所攝受戒,即於諸威儀所作眾事善品,加行妙善圓滿。⑺淨命具足所攝受戒,即遠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失。⑻離二邊戒,即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⑼永出離戒,即遠離一切外道邪見。⑽於先所受無損失戒,即於先所受菩薩淨戒無缺減、無破壞。[菩薩地持經卷四、卷五、菩薩善戒經卷四、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