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拼音:cí)是現代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辭是會意字,字形由表示整理的“亂”和表示刑罰的“辛”組成,本義是訴訟,打官司。引申為訴訟時的言辭。再引申為一般的言辭、文辭,又引申為一種文學體裁。訟辭中常常為求無罪而找藉口,故又可引申為藉口。再者,訴訟是為了擺脫罪名,所以“辭”又有推辭、辭卻等引申義,而且這一系列義項以及言辭、文辭等引申義逐漸成為“辭”的常用義。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辭
- 拼音:cí
- 部首:舌
- 五筆:TDUH
- 統一碼:8F9E
- 鄭碼:MISE
- GBK:B4C7
- 筆畫數:十三畫
- 筆順:ノ一丨丨㇕一丶一丶ノ一一丨
- 倉頡:HRYTJ
- 四角碼:20641
- 平水韻:上平四支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繁體:辭
- 異體:辝、辤等(見擴展圖冊)
字源解說
詳細字義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文言〉訴訟的供詞。 | legalcase;lawsuit | 《尚書·呂刑》:上下比罪,無僭亂辭。孔穎達疏:辭,訟也。 | |
說話所用的詞句。 |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 《周易·繫辭上》: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 文辭;言辭;修辭;辭令 | |
〈文言〉特指王命。 | 《詩經·大雅·板》:辭之輯矣,民之洽矣。 | |||
〈文言〉藉口,口實。 | excuses | 《韓非子·飾邪》:稱比干、子胥之忠而見殺,則疾強諫有辭。 | ||
中國古代邏輯名詞。指命題(判斷)。 | 《荀子·正名》: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 | |||
古代的一種文學體裁。 | 曹丕《典論·論文》:王粲長於辭賦。 | 辭賦;楚辭 | ||
古體詩的一種。 | ||||
唐代的一種呈文。 | 《新唐書·百官志一》:下之達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狀,三曰賤,四曰啟,五曰辭,六日牒 | |||
(Cí)姓氏用字。 | ||||
動詞 | 〈文言〉解說,辯解。 | 《禮記·表記》: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過易辭也。 | ||
〈文言〉告知,告訴。 | speak;talk | 《周禮·夏官·太僕》:王不視朝,則辭於三公及孤卿。 | ||
〈文言〉記載,記錄。 | 《穀梁傳·定公十四年》:天王使石尚來歸脤……其辭石尚,士也。 | |||
告別。 | bid fare well;say good-bye to | 《楚辭·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辭。 | 辭行;告辭;辭別 | |
遣去;解僱。 | discharge;fire;sack | 他被經理辭了。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辭八人者,而後王安之。 | 辭退 | |
主動請求解除自己的職務。 | 辭去主任職務。 | 辭職;辭呈;請辭 | ||
躲避;推託。 | refuse | 《孟子·萬章下》: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 | 推辭;辭謝;不辭辛苦 | |
〈文言〉責備;斥責。 | blame | 《左傳·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杜預註:辭,責讓之。 | ||
〈文言〉請求(寬恕)。 | 《國語·魯語下》:魯大夫辭而復之。韋昭註:辭,請也。 | |||
〈文言〉同“祠”。祭祀。 | 《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將辭帝。 | |||
(以上參考資料) |
詞語彙集
艷辭 | 鑄辭 | ||||
卮辭 | |||||
些辭 | 謔辭 | 誣辭 | |||
象辭 | |||||
辭舊迎新 |
近字辨析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廣韻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等 | 四呼 | 韻系 | 韻攝 | |
---|---|---|---|---|---|---|---|---|---|---|---|
上古音 | 之 | ||||||||||
廣韻 | 詞 | 似茲 | 邪 | 之 | 上平七之 | 平聲 | 三等 | 開口 | 之 | 止 | |
中原音韻 | 詞 | 清 | 支思開 | 支思 | 陽平 | 開口呼 | |||||
洪武正韻 | 詞 | 詳茲 | 二支 | 支 | 平聲 | ||||||
分韻撮要 | 辭 | 清 | 師 | 第十六師史四 | 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