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明末禪師畫家)

擔當(明末禪師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擔當(1593 一1673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擔當。雲南晉寧人。俗姓唐,名泰,字大來。其先祖原籍浙江淳安,明初從戎來滇,世居晉寧。

國變後,禮無住老人出家,遍參吳越諸名宿。出世弘法,住雞足山石鐘寺。曾學詩書畫於董其昌、陳眉公、李本寧諸大家門下,有詩、書、畫“三絕”之譽。為人志存氣節,放浪形跡,故畫作飄逸有奇氣。著有詩集《翛園集》《橛庵草》《罔措齋聯語》《雜偈》《拈花頌》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擔當
  • 別名:通荷、普荷
  • 出生地:雲南晉寧
  • 出生日期:1593年
  • 逝世日期:1673年
  • 職業:禪師、畫家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禪宗、繪畫、書法
  • 代表作品:《松石圖》《高士圖》《頭陀圖》《深山訪友》
人物簡介,個人年表,個人生平,個人榮譽,藝術評價,畫家簡評,山 水,人 物,花 鳥,書 法,詩 歌,

人物簡介

擔當(1593 一1673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擔當。雲南晉寧人,俗姓唐,名泰,字大來。其先代原籍浙江淳安,明初從戎來滇,世居晉寧。祖父名堯官,字廷俊,號五龍山人,嘉靖辛酉( 1561 )鄉試解元,屢次赴京會試不第。歸家後,閉門著書,有《 五龍山人集》 。父名懋德,字世修,號十海,萬曆癸卯(1603 ) 舉人,官陝西臨挑同知,著《 十海詩集》 。
普荷禪師普荷禪師

個人年表

1674年 (清康熙十三年 甲寅)
弟子廣廈為建塔於蒼山佛頂峰下,天台馮為撰塔銘。
擔當
1673年 (清康熙十二年 癸丑) 81歲
十月十九日,在感通寺,染微疾。十九日晨起,端坐辭眾,書偈云:“天也破,地也破,認作擔當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擲筆而逝。
1672年 (清康熙十一年 壬子) 80歲
作《三駝圖》,署“八十翁擔當老人”,其題畫詩云:“叔癟仲癟與季癟,三個癟癟是一窩。偶然相逢撫掌笑,直人何少曲人多!”
是年,作《繪釋圖》,署“八十翁普荷”,題識曰:“這三大士,同口出氣。一串穿來,心心相遇。佛在心頭,不來不去。入四空天,出人間世。因果無差,在人有志。念佛為先,參禪猶次。推轉法輪,了此大事。我乃佛茅,代佛授記。在家出家,如是如是。”
擔當作品擔當作品
1671年 (清康熙十年 辛亥) 79歲
六月,作山水圖,題云:“以近八十翁,老眼猶在紙畫中,摸索不知翻正。今日世界,不曾翻轉過來,歇不得手。余豈得氣之先者耶?一笑。”
1669年 (清康熙八年 己酉) 77歲
夏末,作山水圖,署“己酉夏杪”。
1668年 (清康熙七年 戊申) 76歲
為詩集《橛庵草》作跋,詳細闡述對於詩與禪的見解,與所作之《橛庵草·序》兩篇,乃其論詩之精髓,足以奠定其在雲南文學史上之地位。
〔按〕通荷《橛庵草·序》並無所作年代,但因其同為《橛庵草》詩集所作,當與跋文同時或略前。
1667年 (清康熙六年 丁未) 75歲
擔當自雞足山移駐大理盪山(又名班山)感通寺
1662年 (明永曆十六年 清康熙元年 壬寅) 70歲
自作詩曰:“春來無日不狂游,笑折名花插滿頭。一自為僧天放我,而今七十尚風流。”
正月,緬酋殺明宗室及沐天波等數百人,獻永曆帝於吳三桂。三月十八日,吳三桂縊殺永曆帝於昆明之金蟬寺。
清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仍留鎮雲南。
1661年 (明永曆十五年 清順治十八年 辛丑) 69歲
五月,吳三桂率兵入緬甸。
閏七月,為錦里先生作畫冊,題云:“錦里先生與余相善,不止為筆墨交。有時以筆墨征余,余必盡其伎倆以應之,為先生久在箇中,余亦幸逢知己。雞山坐雨,費半月之清閒,寫此冊以似之。為其同好紙裱,有所不顧也。”
十二月,吳三桂兵至舊晚坡,緬酋許獻永曆帝。
1659年 (明永曆十三年 清順治十六年 己亥) 67歲
居雞足山。
正月,清軍入滇城,永曆帝奔永昌。李定國留守大理,白文選率殘部來會,與清軍戰,復敗。二月,永曆帝走騰衝。李定國伏兵磨盤石,為內奸所賣,軍大潰。永曆帝入緬甸,與李定國、白文選等失去聯繫。
清命吳三桂鎮雲南,總管軍民事務。
1658年 (明永曆十二年 清順治十五年 戊戌) 66歲
擔當作品擔當作品
永曆帝大封功臣,李定國劉文秀皆為王爵。
九月,擔當作《太平有象圖》,寄中興之望於永曆政權。題云:“永曆戊戌九月,紹初壽圖,花甲再新,太平有象。”(雲南省博物館藏)
重修所居寶蓮庵
清以貝子羅為大將軍,率洪承疇吳三桂等攻雲南。
1657年 (明永曆十一年 清順治十四年 丁酉) 65歲
明軍內部分裂,孫可望叛變,率兵自黔攻雲南,為李定國劉文秀白文選等所敗。可望走長沙,降於洪承疇,清軍盡知滇中虛實。
1655年 (明永曆九年 清順治十二年 乙未) 63歲
九月,作《文殊》立軸(雲南省博物館藏)。
1653年 (明永曆七年 清順治十年 癸巳) 61歲
永曆帝駐蹕昆明,以五華山為行宮。
1652年 (明永曆六年 清順治九年 壬辰) 60歲
二月,永曆帝自廣西奔廣南,駐安籠所。孫可望脅永曆封己為秦王。朝臣吳貞毓等謀通李定國以圖可望,值定國在廣西,可望遂殺吳貞毓等18人。定國與白文選合謀送永曆帝入滇。
1651年 (明永曆五年 清順治八年 辛卯) 59歲
永曆帝在南寧。孫可望移兵貴州。
1650年 (明永曆四年 清順治七年 庚寅) 58歲
作《三駝圖》,題云:“伯駝仲駝與叔駝,三個駝駝集一窩。偶然相逢撫掌笑,直人何少曲人多。”署“庚寅三月”。
仲春,為法潤作水墨山水圖卷(四川省博物館藏)。
六月,作《松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649年 (明永曆三年 清順治六年 己丑) 57歲
永曆帝至肇慶。
1648年 (明永曆二年 清順治五年 戊子) 56歲
八月,李定國沙定洲及其妻萬氏,磔於市。
1647年 (明永曆元年 清順治四年 丁亥) 55歲
正月,永曆帝至梧州,遂自府江至桂林。
二月,大西軍孫可望、李定國等率師入滇。
1646年 (明隆武二年 清順治三年 丙戌) 54歲
桂王立於肇慶。
1645年 (明弘光元年 清順治二年 乙酉) 53歲
十二月,阿迷州土酋沙定洲叛亂,攻占昆明,滇中大亂。趙藩《鷦巢識小錄》引計六奇明季南略》云:“沙定洲沐天波,踞會城,殺士紳,協巡撫為之疏請,代沐氏鎮滇。貢生唐泰,實為謀主。唐泰即釋普荷,所稱擔當和尚者也。後人記擔師事,皆諱之。余以為崇禎之末,中原鼎沸,烈皇殉國,而滇亦伏莽蠢動,沐天波庸沓,任奸罔利,政令不行。擔公振奇好事,妄冀沙定洲者,倚其兵力,或能代沐氏以扶明社,而不知沙非其人也。流寇(按:指大西軍)旋入滇,沙敗走死。擔師逃之雞足山,逡巡數年,始發為僧。”
擔當書法擔當書法
1644年 (明崇禎十七年 清順治元年 甲申) 52歲
寓居昆明。
二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盡。福王立於南京,明年,改元弘光。福臨改元順治。雲南仍屬明朝。
1643年 (明崇禎十六年 癸未) 51歲
夏日,為雞足山僧秘傳作山水卷,署云:“癸未夏日雨中似秘傳兄,唐泰”,鈐朱文印“唐泰之印”。該畫紙本,縱28.8cm、橫133.8cm,藏雲南麗江文化館。
又有為仙陀書:“住住”二字橫幅及《題思明老師贊》卷。
1642年 (明崇禎十五年 壬午) 50歲
棄家至雞足山為僧。
是年,開始《橛庵草》詩作的撰寫。
1641年 (明崇禎十四年 辛巳) 49歲
寓居昆明,《園集》諸詩止於此年。
1638年 (明崇禎十一年 戊寅) 46歲
八月,徐霞客游滇。因陳眉公之介紹,至晉寧訪擔當。二人一見如故,十分契合。霞客在晉寧盤桓20天,並請擔當為同路來滇病故之人靜聞和尚撰《瘞骨記》,擔當欣然命筆。擔當有贈霞客詩刊30首,具見兩人深情。霞客《遊記》中稱:“唐大來,名泰。選貢。以養母繳引。詩書畫具得董玄宰三昧。余在家時,陳眉公即先寄以書雲……大來雖貧,能來負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窮而獲濟,出於望外若此。”
1636年 (明崇禎九年 丙子) 44歲
母郭宜人逝世。
1631年 (明崇禎四年 辛未) 39歲
經浙、鄂、湘、黔諸省,間道返滇,家居奉母,以詩書畫自遣。
1630年 (明崇禎三年 庚午) 38歲
至浙江會稽,參雲門湛然禪師於顯聖寺,受戒律,法名通荷。此為擔當皈依佛教之始,但未發。
1628年 (明崇禎元年 戊辰) 36歲
秋九月,為“振侯盟兄”畫設色山水卷並草書《前赤壁賦》(廣州美術館藏),卷尾分別有清至近代的鑑藏家(或收藏者)紀昀桂坫李天馬等題跋。
擔當作品擔當作品
欲從南京回滇,值黔省安奢之亂,道阻不能歸,便繞道嶺右,赴空山拜訪陳眉公,曰:“友天下士,方自此始。”
是年,由湖北、湖南、貴州輾轉回滇。
1627年 (明天啟七年 丁卯) 35歲
董其昌為《園集》作序,文曰:“大來詩溫淳典雅,不必賦帝京而有四傑之藻;不必賦前後出塞而有少陵之法。曩予所求之六館而不得者,此其人也。”
1626年 (明天啟六年 丙寅) 34歲
蒼雪法師,二人同游虎丘
同年,蒼雪法師有《丙寅白門送唐大來明經應試》詩曰:“如君才思自風流,山色江南已盡游。痛飲幾回當白月,好詩多半在紅樓。不禁桃葉頻催渡,暫借蘆花一繫舟。走馬長安春雪遍,到時應換黑貂裘。”
1625年 (明天啟五年 乙丑) 33歲
赴北京應禮部試,以明經入對大廷,為士林所艷稱。時董其昌自南京禮部尚書致仕,擔當執贄於董門下,從習書畫。又謁詩人李維楨,執弟子禮。
1614年 (明萬曆四十二年 甲寅) 22歲
娶同邑黃麟趾之女為妻。
[按]黃麟趾,字伯仁,工詩,以鄉薦任山東嘉祥令,轉四川順慶府雲陽知縣,卒於任。著有《風葉吟》。
1609年 (明萬曆三十七年 己酉) 17歲
唐泰赴臨洮省親,之後便長期在晉寧家居。
1606年 (明萬曆三十四年 丙午) 14歲
開始《園集》的寫作。
1605年 (明萬曆三十三年 乙巳) 13歲
補博士弟子員,隨父親北上應選,詩賦文章,已嶄露頭角。途經南京,名妓馬湘蘭很賞識其才華,親手為他簪花,一時傳為佳話。
1602年 (明萬曆三十年 壬寅) 10歲
是年,已能詩文。
1597年 (明萬曆二十五年 丁酉) 5歲
擔當作品擔當作品
開始接受祖父的啟蒙教育。
1593年 (明萬曆二十一年 癸己) 1歲
三月十二日,擔當生。
擔當俗姓唐,名泰,字大來,別號布史、此置子、遲道人,雲南晉寧縣人。
其先籍浙江省淳安縣,明朝初年從戎於雲南,遂落籍。
曾祖唐金,號池嶼,明嘉靖戊子(1528年)鄉薦,任福建邵武同知,從祀明宦;
祖堯官,字廷俊,嘉靖四十年(1561年)解元,屢試春官而不第,遂絕意仕進,教授鄉里,育人甚眾。
父懋德,字世修,號十海,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舉人,官陝西臨洮同知。工詩文,著有《十海集》。三代皆有集,擔當合刻之,曰《紹箕堂集》。
叔父新德、進德,都是科舉出身,做過學官。

個人生平

擔當自幼穎悟,13歲補博士弟子員,善為文,尤工詩賦。天啟年間(1621 一1627 ) , 以明經赴京應試,不第。於是遍游南北,縱覽名山大川。並學詩書畫於董其昌陳眉公、李本寧諸大家門下,刻苦發憤,學業精進,充分顯示出天賦的藝術才華,受到名家讚賞器重。董其昌稱擔當的詩“溫敦典雅,不必賦帝京而有四傑之藻,不必賦前出塞而有少陵之法"。李本寧說:“清而不薄,婉而不傷,法古而不襲跡,卑今而太弔詭”。陳眉公也稱擔當“靈心道響”,為“當世奇男子”。(擔當扇面畫)擔當善草書,秀麗多姿,有董其昌草書遺風,其影響主要在西南地區。
此時,雞足山詩僧蒼雪在蘇州中峰講經,常與擔當交遊唱和。
擔當以母親年老,歸家奉養。路過浙江會稽顯聖寺,參百門湛然禪師,面授禪理。回滇後,鄉人以擔當學行兼優,薦為選貢,擔當辭不受選,繳還薦書,拋棄科舉功名,詩、書、畫日益精進,成為滇南名士,一時學者、官吏都紛紛與他交往。
崇禎十一年(1638 ) ,徐霞客來游雞足山。事先,陳眉公致信擔當說:“良友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今來訪雞足並大來先生,此無求於平原君者,幸善視之。”擔當接信後,天天盼望,並派人到昆訪問十月初,徐霞客抵昆明後,即被延請赴晉寧,兩人見面十分欣慰,共道仰慕之情,擔當殷勤款待,歡聚20 日,互以詩文唱和,成為知交。分手時,擔當除分函沿途各地友人關照外,還贈送了旅費。此時,正當徐霞客旅費用盡,擔當的資助,解決了前進的困難,得繼續西上雞足山。擔當家庭並非富裕,對友人如此慷慨,徐霞客也覺得出於望外,深受感動。
擔當作品擔當作品
擔當的母親去世後,明朝滅亡,悲慨無所寄。接著戰亂相繼。擔當有二女,俱寡,又無兄弟,於是慨然離家,參水目山無住和尚受戒律。後在雞足山寶蓮庵建“罔措齋”養靜參禪,深研佛理,一年閱藏,十年面壁,高臥山中,揮毫自如並來往於雞足山與點蒼山感通寺之間,與蒙化陳翼叔、浪彎何稚元、劍川趙雲升及福建許鴻、歙縣江蛟等交遊唱酬。

個人榮譽

擔當的詩、書、畫有“三絕”的稱譽。雞足山還存有字畫真跡。儒生時有著作《 悠園集》 ,其餘《 橛庵草》 、《 拈花頌百韻》 、《 罔措齋頌古》是出世後所作。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 )孟冬有微疾,19 日涅槃,年81 ,僧臘27 ,建塔於點蒼山佛頂峰下。其徒廣廈到楚雄府尹天台馮蘇為撰塔銘。

藝術評價

畫家簡評

擔當在年輕時,曾到北京應試,進太學學習,到各地遊歷。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官場的腐敗,加深了他對明朝的不滿;尋師訪友,使他大開眼界,加上自己的努力,詩、書、畫三方面都大有進步。眼看明朝滅亡,他感到報國無門,就至雞足山削髮為僧,把“擔當天下大任”的一腔愛國豪情,寄寓在詩畫之中。
曾師事董其昌。擔當的詩作很多,內容廣泛,多是反映他的愛國感情和堅貞不屈的品格。山水法倪瓚,風格荒率縱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表達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書法董其昌而變之,後多寫草,其勢瘦勁清奇,豪放練達,有一瀉千里之勢。石濤贊曰;“擔當老人大有解脫之相。”
擔當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書畫家。他在一首題為《寄達朱謝娛》的詩里寫道:“一彈誇我詩,詩非大雅皆蕪詞;再彈誇我書,書無古趣皆墨豬;三彈誇我畫,畫為壁芥不可掛。既誤茫無考,何以三絕誣我好。一絕可為稀世寶,謬雲有三豈草草。”①雖然只是作者自謙,但確乎反映出擔當詩書畫皆精的事實。近人宣哲在題《釋普荷詩畫合冊》(香港何氏至樂樓藏)時也說:“擔當上人畫傳世極稀,生平亦未見真跡。此冊畫及自書詩雖僅六葉,然三絕備矣。展玩再四,愛而不厭。姜堯章論詩所謂自然高妙,上人殆足當之。”②也是稱其藝“三絕”。在擔當的“三絕”中,就筆者目力所及,其畫當居首,書法其次,詩歌則再次。現略他人所詳,詳別人所遺,分別擇而述之。
(① 《擔當遺詩》,雲南叢書版,甲寅(1914年)刊。以下所引擔當詩未註明出處者均出自《擔當遺詩》。②《明遺民書畫錄》,香港何氏至樂樓。)

山 水

擔當之畫源於倪雲林董其昌而自出新裁。從傳世的作品看,尤以山水為多且佳。以風格論,大致可分為早期和中後期兩個階段。早期是指崇禎十五年(1642年)即50歲以前,中後期指崇禎十五年以後。前後除風格不同外,還有一個較為顯著的標誌,即署款的不同。早期多款署“唐泰”,後期則多為“擔當”,偶亦署“普荷”、“擔老人”等。但個別作品也有例外,如作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的《為秘傳作山水圖卷》是其50歲以後之作,但款署是“唐泰”。從風格上看,此畫也應歸屬到早期。
早期(為僧前)
擔當早期的作品傳世較少,目前所見款署“唐泰”且在其50歲之前或略後的畫作僅有《為振侯畫山水卷》、《為秘傳作山水圖卷》等,前者作於明崇禎元年戊辰(1628年),時年唐泰36歲,是目前所見唐泰傳世有紀年作品中最早的畫作。
擔當《坐懷圖》
明末僧畫家擔當《坐懷圖》明末僧畫家擔當《坐懷圖》
《坐懷圖》,圖見右側,紙本,水墨,現為金陵天渡樓收藏
《溪亭垂釣圖》
紙本,墨筆,縱96.3cm、橫4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擔當的山水畫,愈近晚年愈老辣,不僅在筆墨方面,意境亦然,《溪亭垂釣圖》便是一個典型。
該圖描繪一人在山間溪流邊垂釣,釣者身披蓑衣,赤腳坐於岩石上,身旁一魚簍;襯景為遠山、鬱林、茅亭、巨岩等。作者運筆穩健,氣韻蒼古,一種荒江野老屋中荒寒、寂寥之景躍然紙上。作者自謂“以近八旬翁,老眼偶在紙畫中”,可謂道出了作此畫之心境。擔當善於在山水畫中將人物與自然之境融為一體,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在這幅信筆寫來的晚年力作中,表現得非常突出。這與他早年款署“唐泰”的山水畫作品相比,是有天壤之別的。早年入世,所以畫中激情澎湃,火氣旺盛;晚年心與筆俱老,看破紅塵,心如止水,所以畫中蕭疏、寧靜,宛如一首古老蒼涼的舊曲。畫心左下角有鑑藏者題跋,謂此畫乃“擔當懷念故園之筆”,則又是另一種心境了。

人 物


擔當一生所畫以山水為主,人物極為少見。目前所見主要有《太平有象圖》、《頭陀圖》、《繪釋圖》、《三駝圖》和《人物騎驢圖》橫幅等。
《太平有象圖》
紙本、水墨,縱116cm、橫55.6cm,題云:“永曆戊戌九月,紹初壽圖,花甲再新,太平有象,擔當。”“永曆”為南明年號,“戊戌”為十二年,即“清順治十五年,此年擔當66歲。
一直以來,該圖被視作擔當寄厚望於南明政權的象徵,具有濃郁的政治色彩,從題識“紹初壽圖,花甲再新,太平有象”數語也可說明此點。當時,在雲南的南明朝廷也正在憑藉殘存的軍隊作最後的努力,所以無法不使人聯想到南明。不過,在其政治寓意之外,此圖的筆墨與意境也是勝人一籌,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的。
畫面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垂垂老者、臥地之大象和身後之松山。滿臉滄桑的老者平視前方,若有所思,既可理解為是作者自況,也可理解為乃老態龍鐘的大明王朝的象徵。所謂“花甲再新”,無非想借南明王朝來新陳代謝,希望挽狂瀾於既倒。所畫人物用筆簡潔,衣紋線條遒勁流暢;所繪大象純粹取其諧音,以冀望於世道之太平。擔當晚年作品多不署年款,此作不僅有紀年,而且大膽地題署“永曆”年號,不能不令人驚嘆其膽識。
畫左側有大片留白,一方面能烘托出老者與大象,使其始終居於視覺的中心位置,另一方面則為讀者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也許這就是擔當的別具匠心處。
《頭陀圖》
紙本,墨筆,縱86.5cm、橫48cm。
如果說《太平有象圖》還是一幅以人物、大象為主、松山為輔的人物畫的話,《頭陀圖》則純粹是一幅典型的、以人物為主題的人物畫。
畫面的中心位置是一位僧人端坐於石上,慈眉善目,面帶微笑,作自題曰:“頭陀老漢沒指題,直以單牆開法眼。鈍筆兒孫興棒喝,不及一笑破天荒。”似乎表現出一種佛家的禪境。所謂“頭陀”,乃起源於梵語dhūta,意即行腳乞食之和尚。所以在和尚的後側,作者特地為其配了兩個行頭——化緣之飯缽和包袱,以表明其身份。
擔當在勾勒人物衣紋時,與其說是用線條,毋寧說是純以飽含濃墨之筆鋒更貼切。紋飾轉折有度,人物之線描與石頭之輪廓融為一體。人物面部誇張變形,頗似陳洪綬的風格。頭髮與面部肌紋所用之線條均細勁流利,簡潔而率意,不事渲染而神韻自足,反映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唐代張彥遠在評論水墨和線描畫時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卒”,這用來理解和評論擔當的這件《頭陀圖》的筆墨是再恰當不過了。

花 鳥


擔當的花鳥畫至今尚未見傳世作品,但從擔當自己的詩句中可看出他其實也工於花鳥。他的《自題梅蘭竹菊四首》詩云:
手老梅花少,梅少花更奇。
快人惟一冷,不在雪晴時。
叢蘭雖自貴,吐瘦恨春遲。
正為無人見,香惟水石知。
畫竹不似竹,只因曾食肉。
今日斷了葷,十指長新綠。
袖裡苔生處,米家妙不傳
移來在紙上,有愛總成顛。
從中不難看出擔當于山水、人物之外,對四君子畫也是頗有造詣。
此外,香港承訓堂曾藏普荷《荷花扇面一圖(在作者簡介一欄註明乃雲南畫僧擔當)①,縱19cm、橫52cm,紙本,墨筆,普荷自題曰:“六月天氣炎熱,早起趁涼寫荷花自娛,覺鼻端似有若無,一種蓮味從上來也。任(壬)子仲秋,普荷寫於秦淮水閣。”鈐白文印“僧荷”。

書 法


擔當的書法也和他的畫一樣一直受到廣泛的推崇,只不過其書法相較於繪畫而言,個性並不十分鮮明,受到古人和師長尤其是董其昌的影響較大,還未完全走出別人的影子,所以自然也就比繪畫略遜一籌了。
擔當的書法上追懷素,下承華亭(董其昌)。他早年曾拜董其昌為師,其實更多地從其學書法(繪畫方面反而影響甚微)。他的一首題為《臨董玄宰先生帖》的詩很能證實此點:
太史堂高不可升,哪知萬里有傳燈。
後來多少江南秀,指點滇南說老僧。
雖然自稱是得到董氏的嫡傳,但我們透過擔當傳世的數十件書法作品,仍然能看到他獨出機杼、灑脫飄逸的一面,雖未完全走出董氏的陰影,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詩 歌

擔當詩書畫皆精,時有“三絕”之稱,其中一絕便是一直為董其昌李維楨陳繼儒所推崇的詩歌。
擔當絕句十首
(一)
紙上有山孤又孤,儼似小巫非大巫
昨夜天風忽吹墮,失卻一巒是此無。
(二)
志在豐草與長林,自分沉淪歲月深。
多少浮雲裁割盡,青山獨不許人侵。
(三)
小莊雖小喜隔城,梅花一樹猶關情。
等閒春色饒各據,獨有冰霜人不爭。
(四)
欲訪幽人跡已迷,過橋只有鳥空啼。
來時猶記回頭路,黃葉林邊落日西。
(五)
畫棟珠簾莫可擬,長松怪石在於此。
老僧一掃盡成灰,筆下何曾有山水。
(六)
不看花開只看雲,小閒多在水邊分。
如今此意無人識,紙上拈來贈與君。
(七)
自叨天放一閒人,拄杖芒鞋也趁貧。
若問我曾乾主眷,速章不乞買山銀。
(八)
垂柳千株是誰栽,半邊門在水邊開。
不須笑此樓太少,容個散人促膝來。
(九)
萬壑千丘且固窮,悶來時遣借書童。
官家鄴架久廢缺,乞得一篇河上公。
(十)
笑我生平勞此肘,身枯此肘我何有。
徒留榜樣在人間,若個焉能傳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