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明末
清初
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張獻忠(1606~1646)字秉吾,號敬軒,
延安衛柳樹澗(今
陝西定邊東)人。家貧,曾在延安府(今屬陝西)充捕快手,繼投邊營。
崇禎三年(1630),
陝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是年十月。農民軍首領
王嘉胤據
府谷,破
河曲。獻忠率米脂十八寨農民應之,自號八大王,人稱“黃虎”。翌年,獻忠已成為農民軍三十六營中的一營之首,轉戰陝
豫。八年,東征
皖北,眾逾萬人。九年闖王
高迎祥被俘死,獻忠一軍稱最強。同年秋,獻忠義軍自均州(今
湖北均縣)與老回回馬守應等攻
襄陽(今湖北
襄樊),又聯合羅汝才、劉國能等人東下,與久據皖中
英山、
霍山的賀一龍、賀錦合營,轉戰至
淮陽。十年春,轉戰太湖、蘄州(今湖北
蘄春西南)、黃州(今湖北
黃岡)、
安慶等地,破和州(今
安徽和縣)、
含山、
定遠,眾至二十萬。同年秋,明軍集中兵力,加強部署,進行反撲。起義軍連遭失利,先走麻城,後西退至谷城。為保存實力,獻忠於十一年五月偽降於明總理六省軍務兼兵部尚書熊文燦。
假降復叛
獻忠偽降後,名義上歸明朝節制,實際惟向熊文燦催索餉銀,屯兵數萬於谷城,打造武器,訓練士卒,為再舉義旗進行準備。十二年五月,再起,奪取庫藏,釋放獄囚,誅殺地方官吏,谷城、房縣所駐明軍多投降起義軍。七月於房縣西之羅猴山敗明軍左良玉部,斬獲甚巨。熊文燦因此棄市,左良玉降秩三級。獻忠軍威名大震。十月,明兵部尚書楊嗣昌督師至襄陽,部領各路兵幾十萬,以“四正六隅”之策進剿起義軍。十三年春,瑪瑙山等役義軍連敗,退於興歸山區,收集散亡,後轉戰於湖廣、四川、陝西三省交界地帶,數月後連破新寧(今四川開江)、大竹、大昌(今重慶巫山北)、開縣,尋連克川東各州縣。又針對楊嗣昌圍剿戰略,採取“以走致敵”之計,自十三年七月至十四年一月,北起廣元,南至瀘州、南溪;西起成都、東至巫山、夔門(今重慶奉節),義軍足跡幾遍全蜀。明軍疲於奔命,只得尾隨其後,問其所向。十四年二月,獻忠突然率軍出川入楚,攻占襄陽,殺明襄王朱翊銘,發庫藏銀賑濟饑民。楊嗣昌被迫自縊,其圍剿戰略徹底失敗。
全盛時期
張獻忠起義軍開始進入極盛時期;轉戰河南、湖北及皖中北部各州縣。十六年,又在蘄黃一帶號召農民參軍,隊伍迅速擴大,五月取武昌,執明楚王朱華奎以王府所存銀錢散濟貧民。改武昌為天授府,以為京都,稱
大西王。建制置官,開科取士,蘄、黃一帶二十一州縣悉附。八月,棄武昌西進,復南下蒲圻、嘉魚,克長沙。又攻占常德、寶慶(今湖南邵陽)等府。分兵進攻江西。十月,連破永新、吉安、萍鄉、袁州(今江西宜春)、安福、萬載等城。十一月克建昌(今江西南城),繼下撫州(今江西臨川)、南豐。起義軍在楚贛之間進兵神速,所至輒破,每使敵軍猝不及防。當時,湖南大部、湖北中南部、江西中部、廣東北部以及廣西全州已皆在農民軍控制之下。
農民軍占領長沙後,於所克州縣設定官吏,傳檄遠近,令所屬州縣民眾照常營業,宣布錢糧三年免徵。同時嚴肅軍紀,嚴禁殺掠。農民軍還在常德刑殺宗室貴族及橫暴官紳,並將楊嗣昌家霸占的土地還給農民。故湖南、江西農民群起回響。
打入四川
十六年歲末,張獻忠決計入川建立基業,遂率軍打進四川。十七年正月下夔州、萬縣、涪州(今重慶涪陵)。繼由江津順流東下,六月克重慶,執殺明四川巡撫陳士奇。八月克成都後,分兵略地,先後下四川州縣五六十。十月,以成都為西京,建立政權,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崇禎十七年為大順元年,並設定內閣和六部,對大明投順官吏加以任用。以汪兆齡為內閣大學士兼左丞相,嚴錫命為大學士兼右丞相。胡默為吏部尚書,王國寧為戶部尚書,吳繼善(一雲江鼎鎮)為禮部尚書,龔定敬為兵部尚書,李時英為刑部尚書,王應龍為工部尚書。還建置各院監寺科道,委派官吏。地方政權分府、州、縣,分設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同時統一軍制,共編一百二十營,營設總兵。最高武官為將軍,有
孫可望、
李定國、
劉文秀、艾能奇等。次有都督多人。為收羅人材,還開科取士,所取進士舉人分別選授中央及地方官吏。為吸取外國先進科學技術,聘請義大利傳教士利類思、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為“天學國師”,詢問西方各國政事、天文、數學等方面的知識。二人曾為獻忠製作天球儀、地球儀和日晷等。
入川後
張獻忠在四川嚴厲鎮壓橫暴地方的官紳和地主,但措施過激,波及面過寬。起義軍內部則嚴格約束士卒,不許淫掠。對違紀者有由“捆打”至“梟示”的處罰,但往往禁而不止。還釋放獄囚,散府庫金銀賑濟貧窮。在起義軍占領時期,過去曾受官紳地主壓迫的奴僕或紛起暴動回響獻忠,或向起義軍地方官府告發故主罪狀,使其受到制裁。起義軍尤注意團結少數民族,派人到各地招撫各少數民族,免其三年租賦。除個別部族外,四川少數民族多行歸附。為保持過去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茶馬貿易。獻忠還任命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州王國臣為茶馬御史,以司其事。
獻忠占據四川時期,大順已在滿清進攻下逐漸敗亡。滿清占領黃河流域各省後,分兵南下。滿清順治二年,派人入川向獻忠招降,獻忠嚴加拒絕,並召集諸將計議征伐。三年八月,清兵逾劍閣(即劍門關)入閬中。獻忠率軍迎擊,至西充的
鳳凰山,清兵猝至,因疏於防備,未及戰鬥,獻忠已被清兵射死,起義軍大敗。
張獻忠戰死後
1646年張獻忠戰死後,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孫可望等他的養子各複本姓,推舉孫可望為統帥,繼續領導大西軍作戰,並攻破盤踞重慶的明將曾英.打開了向西南進軍的通道,並繼續向貴州進軍,1647年連占遵義、貴陽。當時雲南土司沙定洲與妻范氏造反,致使明黔國公沐天波逃離昆明。大西軍便以為黔國公復仇的名義出兵雲南。大西軍開進昆明,四將軍共同稱王: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有的史籍記載,大西軍入滇是接受了龍在田的建議)1648年劉文秀出征川南,同時大西軍與
大明展開聯合抗清的談判。大西軍在雲南全力經營.
清順治九年(1652年)正月,孫可望派人將朱由榔接到貴州安龍,改名安龍府,永曆封孫可望等為王,大西軍與
永曆朝的聯合抗清陣線正式建立。大西軍在以後的作戰中取得許多對清軍的勝利。其中晉王李定國兩闕名王。
結局
孔有德自殺,尼堪陣亡。大明收復廣西、湖南、四川大片地區,震動全國。但大明卻出現分裂,劉文秀在四川戰敗,孫可望企圖殺害李定國,但反被李定國殺敗,投降了清軍將領洪承疇。清軍繼續進攻,大明大敵。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清軍攻陷昆明,永曆帝逃入緬甸,後被吳三桂絞死。晉王李定國餘部則在雲南邊境堅持作戰,李定國至死不降,並告誡兒子寧願死在荒野也不要投降清軍,可惜其子後來仍歸降滿清,西南的抗清勢力從此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