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經揭陽市人民政府同意,揭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7月29日印發揭陽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揭陽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 頒布時間:2022年7月29日
  • 發布單位:揭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全文

1 總則
  1.1 指導思想
  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救災、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災前預防轉變,為進一步加強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高效科學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高效有序做好全市突發地質災害防禦和應急處置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減輕突發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穩定,助推揭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廣東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廣東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揭陽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制定本預案。
  1.3 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發生在本市行政區域,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土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突發地質災害防範和應對工作。
  地震、山洪等災害引發次生地質災害的處置,適用有關應急預案的規定。
  1.4 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牢固樹立底線思維,立足防大災、抗大險,做到關口前移,注重平時防範和減輕災害風險,建立健全群測群防機制,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突發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2)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在各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有關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發地質災害防禦和應急處置工作。
  (3)屬地為主,分級負責。省人民政府是應對省內重大及以上突發地質災害的主體,地級以上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分別是應對本行政區域較大、一般突發地質災害的主體。
  (4)依法規範,協同運作。依照法律法規和相關職責,做好突發地質災害防禦和應急處置工作。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確保突發地質災害防禦和應急處置工作規範有序、運轉協調。充分發揮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消防救援隊伍在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中的作用,建立廣泛的社會動員機制。
  (5)快速反應,科學處置。善於抓住時機,依靠科技手段和專業力量,精準研判,科學決策,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科技水平。
  2 組織體系
  2.1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
  發生較大及以上地質災害後,在市應急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成立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市指揮部),負責組織、指揮、指導、協調、監督全市開展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統一領導和指揮全市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
  主要職責: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應急管理部和省委、省政府及省應急管理廳,以及市委市政府關於地質災害防禦和應急救援的有關決策部署;指導開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監測;組織險情、災情會商研判,以及地質災害調查評估工作;按要求報請省啟動I級、Ⅱ級地質災害應急回響,決定啟動Ⅲ級、Ⅳ級應急回響;統一指揮市內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救援工作,協調組織駐揭部隊、武警、民兵和消防救援等隊伍參與搶險救災;組織開展地質災害和救援信息上報,以及地質災害輿情應對工作;組織指導災區開展生產自救和災後復產重建等工作;組織、指導、監督各成員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應急救援機構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工作;研究決定全市地質災害防禦和應急救援的其它重大事項。
  指揮長:市政府分管應急管理工作的副市長(必要時,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長)
  副指揮長:市人民政府協調應急管理工作副秘書長,市應急管理局局長,市自然資源局局長。
  成員: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委軍民融合辦、市委台港澳辦、市發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執法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廣旅遊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市金融工作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市林業局、揭陽廣播電視台、市地震局、揭陽軍分區、團市委、市紅十字會、武警揭陽支隊、市消防救援支隊、揭陽海關、揭陽銀保監分局、市氣象局、揭陽供電局、揭陽潮汕機場公司等單位主要負責人或分管負責人。市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應急管理局。各成員單位任務分工詳見附屬檔案。
  2.2 地方各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本行政區域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工作。地方有關部門和單位、當地部隊、武警部隊、民兵和消防救援隊伍等,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工作。
  3 運行機制
  3.1 預防監測評估
  3.1.1地質災害特點和危險性分析
  我市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在山區,其地貌特徵以丘陵、山地為主;丘陵岩性以花崗岩為主,風化坡、殘積層厚度大,土質鬆散,遇水軟化易崩解;山地地形地貌複雜,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存在沉積碎屑岩與花崗岩接觸的軟弱結構面。以上地形都是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是我市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地區。
  我市地質災害發生髮展特點:在強降雨和連續降雨,特別是颱風天強降雨期間,可能引發群發性、突發性崩塌、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
  局部災害性強降雨和連續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5~9月份是我市全年地質災害最嚴重時期,5~6月的“龍舟水”過程和7~8月的颱風過程,應注意揭東北部、普寧西部、揭西西北部、惠來西北部山地丘陵區,特別是農村削坡建房地段,應加強防範因強降雨引發崩塌、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枯水期(1月~3月)和平水期(10月~12月),由於降雨少,引發崩塌、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
  根據歷史數據統計,我市4月~10月份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此時段是“龍舟水”和颱風暴雨誘發崩塌、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高發時期。因此,我市地質災害重點防範時期主要為4月15日至10月15日。但因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和自然風化作用引起的一些小規模崩塌,極端天氣等發生時間具有不確定性,時間分布規律性不明顯,因此其他時期應加強防範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山體崩塌、滑坡。
  3.1.2預防
  (1)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縣級以上自然資源部門在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會同同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成員單位,依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結合氣象預測信息,每年汛期前擬訂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也可依據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的跨年度防治方案(如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方案)組織實施。
  (2)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縣級以上自然資源部門要會同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教育、衛生健康、人力資源、文化旅遊、城管執法、鐵路等部門根據本地區地質災害區、隱患點和風險點,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和專業監測網路,形成覆蓋本區域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
  (3)發放“防災明白卡”。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將當地地質災害區、隱患點和風險點的群測群防工作落實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社區),並將涉及地質災害防範措施的“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到受災害隱患點威脅的單位、住戶及監測人、責任人手中。
  (4)鼓勵報災報險。鼓勵支持民眾和單位通過信件、電話、簡訊等各種形式向當地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有關地質災害防治機構報告地質災害信息。有關監測單位或監測人發現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時,要按照突發地質災害分級標準報告相關的自然資源部門或應急管理部門,自然資源部門和應急管理部門要及時共享災情險情信息。
  3.1.3監測
  (1)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網路的作用,每年汛期前,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教育、城管執法、水利、林業、鐵路等單位根據職責開展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發現險情及時報告,落實監測單位和監測人;汛中、汛後定期和不定期開展檢查,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的監測和防範。
  (2)各級自然資源部門、應急管理部門設立地質災害報警中心,並向社會公布報警電話。各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接到地質災害報警信息後,要迅速組織處理,並將情況報告市指揮部辦公室和市自然資源局。市指揮部辦公室接到報警後,要初步核實災情,及時研判,並報告市人民政府。必要時,市應急管理局會同市自然資源局派員趕赴事發地,進一步查明情況,指導、協助事發地人民政府妥善處置。
  3.1.4評估
  各級自然資源部門要會同有關單位建立健全突發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機制,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對突發地質災害風險進行評估,明確突發地質災害防範和應對措施。
  突發地質災害風險主要包括危害人民民眾生命安全風險,破壞城鎮、企業、房屋等重要建築設施及室內財產風險,破壞生命線工程風險,破壞水利工程風險,破壞森林、樹木、農作物及土地資源風險等。
  (1)危害人民民眾生命安全風險
  主要包括城鎮、農村居民等人民民眾生命安全風險,要
  特別關注兒童、老人、殘病、流動人口等特殊人群的生命安
  全風險情況。
  (2)建築物、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學校校舍風險
  主要包括城鎮居民住宅、農村住宅、賓館、飯店、公寓、商店、學校、醫院、福利院、機關、部隊營房、工業廠房、倉庫等各種重要建築設施及附屬設施風險,同時包括建築設施內的物資風險。
  (3)生命線工程風險
  主要包括鐵路、公路、航道、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以及橋樑、涵洞、隧道等生命線工程風險。
  (4)水利工程風險
  主要包括水庫(水電站)、堤防、水閘、泵站、農村供水設施等風險。
  3.2 預報預警
  (1)各級自然資源部門會同同級氣象部門聯合發布地質災害預報信息。三級、四級預報預警信息由自然資源部門會同同級氣象部門聯合發布,二級以上預報預警信息經同級應急管理部門審定後,由應急管理、自然資源和氣象部門聯合發布,由各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具體實施。預報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範圍、影響程度和應採取的措施等。
  (2)預警信息發布後,預警區域內的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立即將有關預警信息告知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受威脅人員;並根據預警信息等級,協調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
  3.3 應急處置
  3.3.1 信息報告
  (1)報告時限。事發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按照規定報告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其中,接到特別重大、重大地質災害報告後,要立即向上級黨委、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報告,同時抄報上級政府應急管理、自然資源部門,最遲不得超過1小時。特殊情況下,可直接報告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並同時報告上一級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接到特別重大、重大地質災害報告後1小時內要速報市委、市政府和省應急管理廳、省自然資源廳。
  (2)報告內容。突發地質災害以“突發事件信息專報”形式上報,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發生時間、地點,地質災害類型、災害體規模,災害造成死亡、失蹤或受傷人數,影響範圍、引發因素和發展趨勢,已採取的對策措施等。
  3.3.2 先期處置
  災區各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要按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上級有關部署,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應急救援工作;立即發動基層幹部民眾開展自救互救,開放應急避護場所,及時轉移、安置受災民眾;防範次生災害,維護社會治安。必要時,向上級提出援助請求。
  3.3.3 災區監測
  根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工作需要,市自然資源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災區的地質災害類型、發展趨勢提出研判意見,加密災區監測網,加強對次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市氣象局加強對災區的氣象監測,密切關注災區重大天氣變化。市水利局組織水情、汛情監測。災區所在地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安排專業力量加強空氣、水源、土壤污染監測,減輕或消除污染危害。
  3.3.4 回響啟動
  按照地質災害影響範圍、嚴重程度等,地質災害應急回響級別分為I級、Ⅱ級、Ⅲ級、Ⅳ級四個等級。
  (1)I級回響
  發生特別重大地質災害,執行省人民政府啟動Ⅰ級回響應急程式的命令,市指揮部向各有關單位發布啟動相關應急程式的命令,並報告省指揮部。市指揮部在國務院、省指揮部的統一領導、協調、指揮下,做好地質災害救災工作。市政府主要領導到市指揮部指揮中心坐鎮指揮應急救援工作。市指揮部成員單位派員到市指揮部參與聯合值守,隨時報告各部門、各行業災情信息。市指揮部指揮長或委託副指揮長帶領現場工作組趕赴災區,指導協調應急救援工作,並將有關情況迅速報告省委、省政府、省有關部門以及市委、市政府,並通報有關縣(市、區)。
  (2)II級回響
  發生重大地質災害,執行省指揮部啟動Ⅱ級回響應急程式的命令,市指揮部向各有關單位發布啟動相關應急程式的命令,並報告省指揮部。市指揮部在省指揮部的領導、協調、指揮下,做好地質災害救災工作。市指揮部指揮長到市指揮部指揮中心坐鎮指揮應急救援工作。市指揮部成員單位派員到市指揮部參與聯合值守,隨時報告各部門、各行業災情信息。市指揮部副指揮長帶領現場工作組趕赴災區,指導協調應急救援工作,並將有關情況迅速報告省委、省政府、省有關部門以及市委、市政府,並通報有關縣(市、區)。
  (3) Ⅲ級回響
  發生較大地質災害,在省指揮部的支持下,由市指揮部領導災區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工作。市指揮部立即組織指揮部有關成員和專家開展分析研判,對地質災害影響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綜合評估,根據分析研判結果,市指揮部報請市人民政府啟動Ⅲ級回響,向各有關單位發布啟動相關應急程式的命令。市指揮部指揮長或委託副指揮長到市指揮部指揮中心坐鎮指揮應急救援工作。市指揮部有關成員單位派員到市指揮部參與聯合值守,隨時報告災情信息。市指揮部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指導協調應急救援工作,並將有關情況迅速報告省有關部門以及市委、市人民政府,並通報有關縣(市、區)。
  (4)Ⅳ級回響
  發生一般地質災害,在省、市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的支持下,由災區所在縣(市、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領導災害應急救援工作。市指揮部立即組織各單位成員和專家進行分析研判,對突發地質災害影響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綜合評估,根據分析研判結果,由市指揮部副指揮長(市應急管理局局長)立即決定啟動Ⅳ級應急回響,向各有關單位發布啟動相關應急程式的命令。市指揮部視情況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害現場,指導縣(市、區)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並將開展應急救援工作進展情況報告市委、市政府。
  3.3.5現場處置
  突發地質災害現場應急處置,由災區縣級以上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統一組織,根據需要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實行現場指揮官制度,統一指揮調度,各有關單位按照職責參與應急處置工作。
  (1)搜救人員
  立即組織基層組織、有關單位和廣大幹部民眾開展自救互救,立即採取交通管理等措施,組織協調當地部隊、武警部隊、民兵、消防救援、建築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調配大型吊車、起重機、挖掘機、生命探測儀等救援設備,搶救被掩埋人員,組織營救受災被困人員。在災區所在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統一領導協調下,現場救援隊伍之間加強銜接和配合,合理劃分責任區邊界,遇有危險時及時傳遞警報,做好自身安全防護。
  (2)開展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
  迅速協調組織應急醫療隊伍趕赴現場,搶救受傷人員,必要時建立現場醫療點,實施現場救治。加強救護車、醫療器械、藥品和血漿的組織調度,特別是加大對重災區及偏遠地區醫療器械、藥品供應,確保人員得到及時醫治,最大程度減少人員致死、致殘。統籌周邊地區的醫療資源,根據需要分流重傷員,實施異地救治。開展災後心理援助。
  加強災區衛生防疫工作。及時對災區水源進行監測消毒,加強飲用水衛生監督;妥善處置遇難者遺體,做好死亡動物、醫療廢棄物、生活垃圾、糞便等消毒和無害化處理。
  加強鼠疫、狂犬病的監測、防控和處理,及時接種疫苗;實行重大傳染病和突發衛生事件每日報告制度。
  (3)安置受災民眾
  開放應急避難場所,組織籌集和調運食品、飲用水、衣被、帳篷、移動廁所等各類救災物資,解決受災民眾吃飯、飲水、穿衣、住處等問題;在受災村鎮、街道設定生活用品發放點、確保生活用品的有序發放;根據需要組織生產、調運、安裝活動板房和簡易房;在受災民眾集中安置點配備必要的消防設備器材,嚴防火災發生。救災物資優先保證學校、醫院、福利院的需要;優先安置孤兒、孤老及殘疾人員,確保基本生活。鼓勵採取投親靠友等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安置受災民眾。
  做好遇難人員的善後工作,撫慰遇難者家屬;積極創造條件,組織災區學校複課。
  (4)搶修基礎設施
  搶通修復因災損毀的機場、鐵路、公路、橋樑、隧道、碼頭、航道及通航建築物等交通基礎設施,協調運力,優先保障應急搶險救援人員、救災物資和傷病人員的運輸需要。搶修供電、供水、供氣、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保障民眾基本生活需要和應急工作需要。
  (5)加強現場監測
  自然資源部門負責組織布設或恢復災害現場及周邊觀測設施,加強災害現場及周邊地質災害動態監測,依據監測結果進行分析研判並發出預報預警。氣象部門加強氣象監測研判,密切關注災區重大氣象變化,發布實時氣象預報預警,確保救援現場人員安全。災區所在地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安排專業力量加強空氣、水源、土壤污染監測,減輕或消除污染危害。
  (6)防禦次生災害
  加強次生災害監測預警,防範因降雨等天氣變化再次發生滑坡、崩塌、土石流等造成新的人員傷亡或交通堵塞;組織專家對周邊水庫、水電站、航運樞紐、堤壩、堰塞湖等開展險情排查、評估和除險加固,必要時組織下游危險地區人員轉移。
  加強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設備、輸油氣管道、輸配電線路、非煤礦山等受損情況組織排查,及時採取安全防範措施,做好事故防範處置工作。
  (7)維護社會治安
  加強災區治安、道路交通管理,加強重點單位、重點部位治安防範工作,依法打擊盜竊、搶劫、聚眾哄搶、詐欺、造謠傳謠等違法犯罪活動,做好涉災涉穩風險監測、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法律服務工作,嚴密防範化解、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
  3.3.6 社會動員
  突發地質災害事發地各級人民政府或相應應急指揮機構可根據突發地質災害的性質、危害程度和範圍,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突發地質災害處置,緊急情況下可依法徵用、調用車輛、物資、人員等。
  突發地質災害發生後,災區各級人民政府或相應應急指揮機構組織各方面力量搶救人員,組織基層單位和人員開展自救、互救;鄰近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根據災情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對災區提供救助。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捐贈和援助。
  3.3.7 回響終止
  突發地質災害得到有效處置後,經評估短期內災害影響不再擴大或已減輕,由宣布啟動應急回響的機構或部門降低應急回響級別或終止應急回響。
  3.4 信息發布
  各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機構要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按照分級回響許可權做好相應級別的地質災害信息發布相關工作。信息發布工作要確保做到及時、準確、客觀、統一。
  3.5 恢復重建
  3.5.1 制訂規劃
  特別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結束後,按照國務院部署,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或省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災後恢復重建規劃;重大、較大、一般地質災害,由省、市、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分別組織編制災後恢復重建規劃。
  3.5.2 徵用補償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結束後,實施徵用的人民政府要按照《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有關規定及時返還被徵用的物資和裝備;造成毀損、滅失的,要按照國家、省的有關規定給予補償。
  3.5.3災害保險
  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辦地質災害保險,鼓勵企業、團體、組織和公眾積極參加地質災害商業保險和互助保險,不斷完善公眾災害補償機制。保險機構要根據災情主動辦理受災單位、個人的人身和財產保險理賠事項,各相關單位要為保險理賠工作提供便利。
  4 應急保障
  4.1 隊伍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應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經常開展專業培訓和演練,提高應對地質災害的救援能力。
  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等生命線工程設施產權單位、管理或者生產經營單位要加強搶險、搶修隊伍建設。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條件的社區組織,應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建立基層地質災害搶險救援隊伍,加強日常防災減災救災培訓和演練工作。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充分發揮共青團和紅十字會作用,依託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社區建立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形成廣泛參與應急救援的社會動員機制。
  4.2資金保障
  各級人民政府要積極籌集資金,保障地質災害災區民眾生活和恢復重建所需的資金。
  4.3物資保障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網路和生產、調撥及緊急配送體系,保障地質災害災區所需生活救助物資、救援工程裝備、醫療器械和藥品等供應。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工作,並通過與有關生產經營企業簽訂協定等方式,保障應急物資、生活必需品和應急處置裝備的生產、供給。鎮級以上人民政府要配備衛星電話、對講機等必要的通信裝備,並確保通信暢通有效。
  4.4避難場所保障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單位要充分利用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因地制宜設立應急避難場所,統籌安排交通、通信、供水、供電、排污、環保、物資儲備等設備設施。
  學校、醫院、影劇院、商場、酒店、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要設定應急疏散通道,配備必要的救生避險設施,保障通道、出口的暢通。有關單位要定期檢測、維護報警裝置和應急救援設施,確保處於良好狀態。
  4.5基礎設施保障
  通信管理部門要指導、協調電信運營企業建立有線與無線相結合、基礎通信網路與機動通信系統相配套的應急通信保障體系,確保地質災害應急救援工作的通信暢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負責保障應急無線電通信業務頻率的正常使用。
  廣播電視部門要完善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建立完善應急廣播體系,確保公眾能及時、準確地獲取政府部門發布的權威地質災害信息。
  電力供應部門要及時修復受損毀的電力系統和設施,保障災區應急裝備和應急通信基礎設施的臨時供電需求以及災區電力供應。
  發展改革、住建等部門要組織、協調相關企業排查油庫、燃氣管道安全隱患,及時修復受損設施,保障災區居民基本生活和應急處置能源需求。
  公安、交通運輸、民航、鐵路等單位要建立健全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緊急運輸保障體系,加強統一指揮調度,採取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建立應急救援“綠色通道”機制。
  4.6平台保障
  要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平台體系建設,綜合利用自動監測、通信、計算機、遙感等技術,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形成上下貫通、反應靈敏、功能完善、統一高效的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平台,實現險情災情快速回響、應急指揮決策、災害損失快速評估與動態跟蹤、災害趨勢研判快速反饋。
  5 監督管理
  5.1預案演練
  市應急管理局會同市指揮部有關成員單位按照有關規定,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本預案的應急演練。
  5.2宣教培訓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做好防災減災救災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救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各級人民政府及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文廣旅遊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等單位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報紙等各種媒體,加大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宣傳、培訓力度。
  5.3責任與獎懲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搶險、救援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 附則
  6.1名詞術語
  (1)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具備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2)地質災害危險區是指已經出現地質災害跡象,明顯可能發生地質災害且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區域或地段。
  (3)次生災害是指由地質災害造成的工程結構、設施和自然環境破壞而引發的災害,如水災、爆炸及劇毒和強腐蝕性物質泄漏等。
  (4)本預案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5)生命線設施是指電力、供水、排水、燃氣、熱力、
  供油系統以及通信、交通等公用設施。
  (6)直接經濟損失是指地質災害及次生災害造成的物質破壞,包括房屋和其他工程結構設施、物品等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建築物和其他工程結構、設施、設備、財物等破壞而引起的經濟損失,以重置所需費用計算。不包括文物古蹟和非實物財產,如貨幣、有價證券等損失。場地和文物古蹟破壞不折算為經濟損失,只描述破壞狀態。
  6.2 預案管理
  本預案由市應急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單位組織制訂,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印發實施。由市應急管理局負責解釋。
  6.3 預案銜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上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備案。有關主管部門、單位要按照本預案規定認真履行職責,並結合實際制定本部門、本單位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同級應急管理部門備案。
  6.4 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2013年市政府印發的《揭陽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揭府函〔2013〕205號)同時廢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