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指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包括“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和“掌、折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兩部分。

手術介紹,適應摺疊,禁忌摺疊,術前摺疊,術中摺疊,術後摺疊,

手術介紹

掌、指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包括“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和“掌、折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兩部分。解剖上第一掌骨與大多角骨構成鞍狀關節,靈活而穩定,當暴力沿拇指縱軸作用於鞍狀結節時,可於第一掌骨基底部形成自內上至外下的斜形骨折。這種固定術適應於骨折脫位復位不滿意或骨折2周內外固定有困難的情況,只要術前準備到位,手術步驟合理,術後處理適當,就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Bennett骨折)是一種不穩定性骨折。近側骨折塊由於韌帶及關節囊的附著,能保持與大多角骨的解剖關係,遠側骨折段則因外展拇長肌的牽拉,而向橈側和背側移位。Bennett骨折復位較易,維持對位則較困難,復位後易再移位而畸形癒合,因此,這種骨折常需切開復位。

適應摺疊

1.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復位不滿意,或復位後再移位者。
2.骨折1~2周后或陳舊性骨折,復位及外固定有困難者。

禁忌摺疊

1.傷員一般情況不好,或並發休克者,必須先行搶救,待休克穩定,一般情況好轉後,才能進行手術。
2.如有危及生命的頭顱、胸腔或腹腔等重要臟器損傷,必須首先處理,骨折的治療退居次要位置,可先行臨時外固定,待病情穩定後再處理骨折,或採用非手術治療,儘可能爭取較好的復位。
3.骨折局部有超過8~12小時的開放性傷口。

術前摺疊

同切開復位術和內固定術。
常用臂叢麻醉或局麻。

術中摺疊

1.體位 病人仰臥位,傷肢外展置於小台上;或傷肢屈肘置於胸前。
2.切口 自第一掌骨中1/3起,沿掌骨橈側與大魚際肌橈側緣縱行走向近側,至腕橫紋後,沿橫紋走向尺側,使切口呈L形。
3.顯露骨折端 切開皮膚,皮下及筋膜後,於切口背側,可見伸拇短肌腱,將之向背側拉開。於第一掌骨近端切開骨膜及關節囊,作骨膜下剝離,以顯露掌骨近端及骨折部位。
4.復位 助手固定傷手,術者握住傷員的拇指牽引,並使第一掌骨外展和背伸,同時用另一手拇指按壓第一掌骨基底部,使骨折復位。
5.內固定復位後,一般多用1mm直徑的克氏針作內固定。在助手維持對位下,如近側骨折塊較大,用手搖鑽穿入兩根克氏針,將遠側骨折段與三角形骨塊交叉固定。如近側骨折塊很小,難以用克氏針固定時,可將拇指置於外展對掌位,用克氏針將掌骨的遠折段與大多角骨固定。因為Bennett骨折的近側骨折塊復位後極易再移位,所以克氏針固定以前,應先檢查復位是否正確。以免將骨折塊在移位情況下固定,導致畸形癒合。
內固定完成後,逐層縫合,並將克氏針尾部彎成鉤狀,埋於皮下。

術後摺疊

術後用石膏托固定前臂及腕關節於功能位,拇指外展對掌位。3周后拆線,並去除外固定。4~6周后,拔出克氏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